网事
2018-05-11
中国的“芯”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牛绮思 综合整理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第18期)
如今,国内冰箱、洗衣机、空调等产品所使用的芯片大部分是国产品牌,但在通信、工业等领域,国产芯片仍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比如人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的电脑内的CPU(中央处理器)就是芯片中的一种,是芯片研发领域中难度最大的一类芯片,目前CPU市场也几乎被英特尔与AMD两家公司垄断。
对此,《中国经济周刊》刊发《中国自主CPU发展之路》一文,其中对龙芯总设计师胡伟武在2016年底撰写过的一篇详述龙芯15年研发过程的长文进行摘要,希望通过回溯龙芯CPU的发展之路,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芯片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网友纷纷表示,虽然目前面临各种困难,但会更加关注并支持国产芯片技术发展,期待中国更有底气的那一天。
做CPU难在哪儿?
@王天祺:CPU是整个IT行业的基础设施,从它衍生出来的东西太多(比如,集成电路设计前端、后端;芯片内部的总线、接口;基础软件里面的编译器、操作系统等等),而且这个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的性能都影响着用户最终的感受。一款成功的CPU意味着一个成熟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集成电路、基础软件(编译器、操作系统等)的产业链,世界上能做到的国家太少了。
@陈涛:像龙芯这样主要依靠国家投入研发CPU的路子即使行得通,也是代价十分高昂的。英特尔做CPU,研发队伍动辄成千上万人,算上培养这个研发队伍的花费,其投入之大可想而知。
掌握芯片技术,才能更有底气
@红玫瑰白玫瑰:芯片國产化不仅是对半导体产业的升级转型,还是对中国制造的保驾护航。
@书予空欢:掌握核心科技,才能有更重的话语权,更有底气,支持打造中国“芯”!
@搞机教授:中国制造要高速发展,芯片技术必须要跟上,否则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市场上高价采购,并随时面临着技术封锁和禁止出口的风险,最终掉入产业代工的死循环之中。况且,单单是代替进口芯片,就能产生几千亿规模的产业集群,更不要说即将来临的5G通信、物联网、无人经济等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于芯片的需求,会成长出更多的全新产业形态。
@吃着大蒜砍大树:希望大家给予国产芯片多点支持。别人的东西再好那是别人的,我们自己的好才是真的好,当一个市场被别人垄断的时候,可以说我们要多花几倍的价钱去买这个东西。
需要更大的研发团队
@花生酱小姐姐:芯片的更新能力非常快,所以需要专心技术的人来研究。
@黄太子老师:芯片的研发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人才引进、薪酬激励、市场化运作以及经济制度的改良。
@小桔灯:如果国家相关部门能够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芯片产业发展路径、培养并充实相关领域的人才,这将对壮大自主软硬件产业生态、抓住时间窗口实现跨越发展大大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