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事件中公众媒介素养提升方式探索

2018-05-11

传播力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媒介公众素养

当前我们国家的改革已经处于“深水区”,社会各种矛盾常以突发公共事件的形式爆发。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参与公共事件的主动性日益明显,借助于先进的传播技术以及计算机,手机等传播工具,公众不管是参与的数量还是深度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甚至影响舆论格局的走向。从媒介素养内涵来看,其可定义为“一种处理、分析、评估与产制讯息的传播能力”,在公共事件中公众媒介素养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舆论场万花筒一般的效果。

一、公共事件中公众参与特点分析

(一)参与程度高

公共事件因为其影响范围广,新闻性强,媒体关注度高,在短时间内很容易形成话题效应。一方面,公众依托来源于各种媒体的海量信息,通过自身的积极参与行为,如通过微博微信的关注、转发、评论等行为进行直接参与,尤其是自媒体平台,传播各种带有倾向性的评论文章,公众的关注和转发,促使公共事件相关信息的呈几何数字传播,进而又引发更多媒体的跟进,媒体和公众之间互相迎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媒体需要公众的关注,公众的意见也急需借助媒体的主流渠道予以表达,进而形成舆论舆论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公共事件走向,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在加速公共事件解决进程的同时,也会产业“舆论暴力”等现象,对事件当事双方造成一定影响。如在2016年2016年魏则西事件中,不到48小时的时间,公众的积极参与,助推了舆情持续高涨。(见图1)

在参与方式上,公众在公共事件中的参与一部分是通过转发源于各种媒体渠道的信息、同时附带有个人评论,通过在公共空间的传播,形成围观效应,也比较容易形成新的话题和传播渠道;此外还有借助媒体信息的评论空间,大量公众意见的同一时间的密集表达,容易引起媒体的关注,变成积极的参与。

图1 2016年魏则西事件,5月3日-5月4日为舆情持续高涨阶段

(二)思维浅层化,立场容易发生改变,情绪多于事实、容易出现传播内容碎片化、观点片面

新媒体时代,公众的阅读情绪浮躁化现象比较明显,在获取信息时,完整阅读消化来自传统媒体逻辑严谨的文本意愿程度不高,宁愿通过各种社交平台,自媒体等接收简短的碎片化的信息,然后按照自己的心理趋势对信息的完整度进行自我拼接。同时对隐藏在信息背后的各种价值导向内容甄别能力不强,思维方式的浅层化导致其思想,观点等容易被外在信息同化,但是这种同化的坚定性又不够强大,在后真相时代,各种事件的反转层出不穷,公众的立场也在各种更多事实的披露中不断摇摆。

(三)身份转换的频率快

在新媒体环境中,公众不再是信息的简单接收者。不再只有接受者这个唯一的标签,成为信息的积极传播者和发布者。尤其是随着自媒体出现后,公众与媒体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近几年网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为公众提供了更好的发布信息平台如博客、微博等。公众的身份和地位也在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活动中进行了相应的变更。此外,公众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自我”对于信息的反应能力在加快,在信息传播活动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借助于多种传播渠道,公众的身份在传者和受者之间不断转变。而且频率快,甚至可以“秒切”。

二、公共事件中公众媒介素养表现形式分析

(一)表达意愿强烈

就媒介素养的能力模式层面而言,在公共事件中公众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意愿度都比较高。如2017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有12595个博客和51279个微博203902个微信对事件进行了转发和评论①。从数量上不难看出,在公共事件中公众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此外,在方式上,公众还习惯在主流媒体的互动平台或者是借助某些意见领袖,集中释放自己的观点,进而将公共事件推到一个更被注意的层面。“点赞”也是公众参与意见表达的一种方式,集中对某一热门公共事件进行点赞,根据相关微博的管理方式,可以将其推至热门程度提高。

(二)媒体平台是公众媒介素养表现的“主秀场”

当前大部分媒体都拥有自己的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客户端),在公共事件发展中,媒体自营的各种平台在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方面,起着主流引导的作用。如2017年5月16日林丹发布讨薪微博,截至到当月18日上午10时,微博转发量就有近万次,评论量22170次,点赞量95474次。次日,今日头条、新浪网、凤凰网、腾讯新闻、网易、搜狐网、天天快报等媒体网站集中对事件进行关注,迅速将其成为热门话题。公众的意见通过主流媒体得到集中释放后,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公众更加主动借助主流媒体的各种平台表达自己的观点,媒体也因为公众关注度高,有形成强势舆论的“资本”。

(三)阶段性起伏明显

就公共事件自身的发展而言,有潜伏期;突然爆发期已经衰退期。公众的媒介素养表现也随着公共事件的不同阶段表现出起伏明显的特点。在公共事件的爆发初期,公众关注度高,表现为对待事情的初次评论已经对深层信息的渴求;随着公共事件的持续发酵,公众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内容增加,在参与程度上更加活跃。在这个过程中,主流媒体通过相关议程设置,影响公众关注的重点和方向;到了后期随着公共事件的完全透明或者是被其他的公共事件转移注意力,公众的关注点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关注。

(四)关注重点趋向多元

从公众的认知框架层面分析,当公关事件发生后,公众认知的框架类型主要包括,责任归因,道德评判,结果影响,人情趣味、情感冲突等几个方面。多数公众第一时间聚焦事件的责任归因,他们热衷于探讨公共事件为何发生,谁应该承担责任,谁是受害者,过错在哪等;此外公众也倾向于根据已知的信息,对事件中的人物站在道德的高度上进行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媒介素养的文明程度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关注结果方面,不管是结果的快速出炉还是进程缓慢,公众都会通过多种渠道表达对结果的看法。在情感冲突方面,公众容易对所谓的受害方或者是表象的弱者,情感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同情倾向,对于权力方,富人则容易表现出“仇恨”的心态。

表1:2018年1月4日,安徽省合肥市望江路上16处BRT公交站台顶板在大雪中倒塌,造成27人受伤、1人死亡。通过对澎湃新闻对其报道的公众留言(前100条)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公众认知框架层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三、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媒介素养提升方式建议

(一)艺术技巧处理突发事件,树立职能部门的公信力形象,引导公众媒介素养朝主流健康积极方向发展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处理的过程如果能够快速,那么就会减少谣言或者是负面信息的传播广度;实践表明,拖延的时间越长,公众中传播的信息内容就越杂,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处理的难度。此外,信息的公开透明也很重要,公共事件中,公众对于权威核心信息的知情权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那么就容易在情感上通过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语气对信息进行加工传递。与此同时还要注重信息的说服技巧,要引导公众对待公关事件的媒介素养朝积极方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有说服力的方式进行劝服,简单的告诉某类信息为假并不能平息公众对处理进程的质疑,唯有有理有据禁得起推敲又科学的方式才能让公众真正信服。

(二)媒体教育提升公众理解媒介,理解信息的能力

在美国媒介教育研究专家凯瑟琳·泰纳看来,“当代媒介素养的培养应侧重于“教育”而非媒介”。泰纳认为媒介素养所培养的并不是研究制作电影、运作广告,而更重要的是民众解决和理解其所置身的复杂媒介文化的能力。媒体时代任何公众都无法离开媒体而处于真空世界,各种类型的媒体通过其高质量的多样化的节目类型,传递给公众正确的信息处理能力,这个过程需要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但通过日积月累的累加效应,公众的媒介素养能够得到质的提升。

(三)引入监督问责机制,对于因媒介素养缺失而造成较大影响的行为进行惩戒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少部分公众会以满足知情权为幌子,恶意编造、传播虚假信息,从目前的处理情况来看,只是对影响比较恶劣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进行了处理。在监管方面,可以引入技术手段,对含有恶劣性质的信息予以监管。

(四)“立体化”议程设置,引导公众理性看待公关事件

网络因为其开放性给予了工作比较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这也是庞杂海量信息传播的“主战场”,公共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如果能配合默契,那么就能用主流权威健康的舆论场盖过各种杂音,形成对从众公众的态度引导。此外,也要通过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引导公众对于信息的正确理解解读,公众的媒介素养也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正确引导锤炼中不断得以提升。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参考文献:

[1]文远竹.转型中的微力量: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广州[J].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刘芳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公民参与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

[3]牛亚男.微博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研究 [D]. 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

[4]严静.论自媒体视野下微博用户媒介素养 [D]. 西北大学,2015.

[5]陆哗.媒介素养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语境[J].今传媒,2008,02.

[6]李毅.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公众参与 [D]. 西南政法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媒介公众素养
公众号3月热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