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希望的中介作用*

2018-05-11姚若松郭梦诗

心理学探新 2018年2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个体

姚若松 郭梦诗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州 510006)

1 前言

近年来,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日益获得重视,而幸福感是其关注的焦点。幸福感指的是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是大多数社会高度重视的目标和生活的动力(Diener,2000),是对满足需要或实现潜能的感知(苗元江,2009)。对幸福感的研究,最开始集中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二者强调的皆为个体特征(曹瑞,李芳,张海霞,2013)。但个体不能够单独存在,而是处于集体与社会架构之中,需要面临着众多社会责任和任务。因此,这两种研究取向对幸福感的定义是不完善的。而Keyes(1998)提出的幸福感的第三种研究思路--社会幸福感,重点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存在,关注其幸福感的公共领域。他认为,社会幸福感即个体对其在社会中及周围环境关系的评价,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社会实现以及社会和谐。陈浩彬和苗元江(2015)则认为,社会幸福感发生于个体的存在与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目前为止,社会幸福感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社会幸福感与个体的社会评估有紧密联系,是探讨个体心理健康的关键,对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研究选用社会幸福感模型反映幸福感。

根据前人研究,社会支持能够影响个体的幸福感程度。社会支持指的是社会支持资源的交换以及通过社会、人际关系进行的交易(Heaney & Israel,2008),主要来源于亲人、朋友、同事和团体组织,可以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方面(肖水源,1994)。其中,客观支持即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实际支持;主观支持指受到尊重、支持和理解的主观经验,是将社会网络和生活质量相结合的重要方面;对支持的利用度也就是个体对获得支持的利用程度。Lin和Yeh(2014)认为,社会支持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价,从而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社会支持使得个体相信自己被关心和接受(Dreyer & Schwartz-Attias,2014),能够提高个体对未来的希望。

希望面向未来,追求让事情变得更好,可以带来社会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Scioli,Ricci,& Nyugenetal,2011)。希望被定义为对实现目标能力的信念,特别是在通过使用个人能力或优势来影响成果的情况下(Rand,Cripe,Monahan,Tong,Schmidt,& Rawl,2012)。希望是一种积极的动机性状态,是以追求成功的动力和路径交互作用为基础的心理现象(Snyder,2002)。其中,动力是追求目标和实现预期目标能力的动机,路径思维是发展目标达成的路线(Monique,2014)。Wu(2011)把希望定义为个体能切实体验希望本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认知状态。Pacico,Bastianello,Zanon和Hutz等(2013)指出,希望是面向未来的力量,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动机成分。希望能够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如幸福感)(Ciarrochi,Heaven,& Davies,2007),减缓个体自杀的想法(Elliott & Frude,2001),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Rock,Steiner,Rand,& Bigatti,2014),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目前,国内缺乏关于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及其内部机制的研究,无法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希望与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构建这三个变量的关系模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本研究探讨分析社会支持及希望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影响的作用机制,以期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提供合理和有效的建议。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个体的社会支持越高,希望就越大(Kylmä,Vehviläinen-Julkunen,& Lähdevirta,2001),社会支持能有效的预测希望(Wang,Chang,Shih,Sun,& Jeng,2006)。

由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1: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对大学生希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Chan和 Lee(2006)指出,社会支持较多的个体会体验到较高的幸福感。吴捷(2008)指出,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间各个维度均相关显著,不同社会支持水平的个体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显著差异。

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2: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Magaletta和Oliver(1999)认为,希望和幸福感是关系密切的。Snyder等(2002)研究表明,高水平的希望与个体的幸福感和许多领域的成功息息相关。Demirli,Türkmen和Ar1k(2015)认为希望与幸福感有显著的正相关,希望还会对个体健康蓬勃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因而,本研究提出假设H3:希望及其各维度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过往研究表明,具有更高质量社会关系的个体往往有更高的希望水平(Luo,Qin,& Zheng,2014),而高水平的希望帮助人们应对困难(Roesch,Duangado,Vaughn,Aldridge,& Villodas,2010),进而提高个体的社会幸福感水平。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H4:大学生希望水平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样本

本研究施测对象取自广州市某两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选取被试1300人并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问卷1217份,回收率达93.62%,无效问卷去除后剩余有效问卷1098份,有效率为90.22%。其中男生样本306份,女生样本792份,样本的平均年龄为20.38岁。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支持量表

采用肖水源(1994)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有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该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2。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4。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较好,2/df=3.38、RMSEA=0.05、GFI=0.98、AGFI=0.97、NFI=0.91、IFI=0.94、TLI=0.91、CFI=0.94。

2.2.2 希望量表

采用Snyder等(1991)编制,任俊(2006)修订的中文版《成人性情希望量表》,问卷包含路径思维和意愿动力两个维度,共12个条目,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4~0.88。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79。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较好,2/df=5.06、RMSEA=0.06、GFI=0.98、AGFI=0.96、NFI=0.95、IFI=0.96、TLI=0.94、CFI=0.96。

2.2.3 社会幸福感量表

采用Keyes(1998)编制,苗元江和王青华修订(2009)的中文版《社会幸福感量表》,问卷包含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五个维度,共15个条目,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1。本研究中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1。对问卷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较好,2/df=5.26、RMSEA=0.06、GFI=0.95、AGFI=0.93、NFI=0.89、IFI=0.91、TLI=0.89、CFI=0.91。

2.3 程序

在某两所大学,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统一团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并采用SPSS19.0软件包和AMOS21.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首先,将三个问卷的所有条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第一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15.90%,可认为本研究结果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周浩,龙立荣,2004)。将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的各个条目得分经过中心化处理,以减轻共线性问题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会支持、希望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

3.1.1 各变量的相关关系

对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三个研究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社会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希望呈现显著正相关,为进一步检验假设提供了初步的支持。

表1 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相关关系分析(N=1098)

注:*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数据经过中心化处理(下同)

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可知,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表2 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的性别差异比较(N=1098)

3.1.2 社会支持对希望的影响

为检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希望的影响,以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自变量,以希望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对希望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共预测了希望总变异量的7.00%。

表3 社会支持各维度对希望的多元回归分析(N=1098)

3.1.3 社会支持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

为检验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以社会支持各个维度为自变量,以社会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可知,社会支持各维度均对社会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共预测了社会幸福感总变异量的14.00%。

表4 社会支持各维度对社会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N=1098)

3.1.4 希望对社会幸福感的影晌

以希望的两个维度为自变量,以社会幸福感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见表5。通过回归模型可知,意愿动力和路径思维对社会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共预测了社会幸福感总变异量的15.00%。

表5 希望各维度对社会幸福感的多元回归分析(N=1098)

3.2 社会支持、希望影响社会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模型

以希望两个维度为中介,构建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并采用Bootstrap法予以校正(方杰,张敏强,邱皓政,2012;荣泰生,2009)。采用CFA检验结果发现,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χ2/30=6.13,RMSEA=0.07,GFI=0.97,AGFI=0.94,NFI=0.91,IFI=0.92,TLI=0.88,CFI=0.92。社会支持可显著正向预测希望与社会幸福感,同时希望可以显著的正向预测社会幸福感,说明社会支持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既有直接效应也有间接效应。其中,社会支持对社会幸福感的直接效应是0.43,占总效应(0.56)的76.79%,间接效应是0.13,占总效应的23.21%;而希望对社会幸福感的效应为0.33。

根据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和刘红云(2004)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希望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是0.13,占总体效应(0.56)的23.21%。上述结果说明,社会支持、希望和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支持中介效应模型,见图1。

图1 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模型注:ZGZC、KGZC、ZCLY是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LJSW、YYDL是希望的2个维度:路径思维、意愿动力;SHSX、SHHX、SHZH、SHRT、SHGX是社会幸福感的5个维度: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整合、社会认同、社会贡献

4 讨论

4.1 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对希望的影响

社会支持能帮助个体保持健康或从伤害中得以恢复,个体拥有更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而有高水平希望的个体,更可能从事积极的活动,有益于其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及生命质量(Farhadi,Reisi-Dehkordi,Kalantari,& Zargham-Boroujeni,2014)。同时,希望作为积极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与社会支持有着密切关系(Zhang,Gao,Wang,& Wu,2010)。本研究相关分析结果发现,社会支持与希望具有显著的正相关。钟剑涛(2012)对853名高中生的研究也表明,获得更多社会支持的高中生,其希望水平更高,社会支持能显著预测希望水平。

过往研究虽然验证了社会支持对希望的影响作用,提出社会支持正向预测希望,但缺乏对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分别对希望产生的作用研究。本研究把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作为希望的预测变量,构建了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与希望之间的回归模型,探讨社会支持三个维度分别对希望的作用。结果发现,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对希望的回归系数均为正,且具有显著差异(p<0.001)。表明个体的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个体对支持的利用度都对希望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验证了假设1。因此,需要提高大学生的希望水平,需要在提供客观支持时,让其感受到被尊重和支持,并提高其对支持资源的利用度。

4.2 社会支持、希望对社会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对社会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个体对支持的利用度与社会幸福感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2。说明个体获得的信息、物质、情感等方面的社会支持越多,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整个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中,对社会的认同、贡献等也就越高,从而会有更高的社会幸福感水平。

Magyar-Moe(2004)研究发现,希望水平较高的个体,其幸福感程度也较高。这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中,希望两个维度(路径思维、意愿动力)对社会幸福感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路径思维和意愿动力与社会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个体对自身、他人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更加充满希望,则越能促进个体社会幸福感水平的提升。验证了假设3。

4.3 社会支持、希望影响社会幸福感的中介效应模型

以希望为中介,建构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发现,社会支持、希望和社会幸福感间的路径系数显著。这说明社会支持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水平,同时可通过大学生希望间接影响其社会幸福感水平。表明大学生希望在社会支持影响其社会幸福感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大学生希望对其社会幸福感的影响符合中介效应模型。验证了假设4。这与周蜀溪(2013)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个体幸福感水平的高低易受社会支持和希望的交互作用影响。可见,社会支持是提高希望水平的基础,也是影响个体社会幸福感水平的因素,个体社会幸福感程度的高低受社会支持及希望水平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社会支持程度高的个体感受到更多的社会正面氛围,更容易积攒社会正能量,从而对自身生活有着更高希望水平,因而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幸福感。

4.4 研究意义

本研究拓展了大学教育阶段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并探讨了社会支持和希望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充实了大学教育积极心理领域的研究,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疏导提供有效的实证依据,以便科学合理地对待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研究有利于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意识,促进大学生良好的成长和发展心态的培养,提升其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针对这个研究结果,高等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举办活动、设立基金等,构建服务学生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网络,为大学生在大学教育阶段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持,并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对社会支持利用的教育,增强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从而提高其社会幸福感水平。

5 研究结论

5.1 社会支持与希望和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5.2 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希望水平,可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程度。

5.3 希望及其各维度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社会幸福感程度。

5.4 社会支持和希望对大学生社会幸福感的影响符合中介效应模型,希望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曹瑞,李芳,张海霞.(2013).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天津市教科院学报,5,68-70.

陈浩彬,苗元江.(2015).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心理研究,5(4),46-52.

方杰,张敏强,邱皓政.(2012).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和效果量测量:回顾与展望.心理发展与教育,28(1),105-111.

苗元江.(2009).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苗元江,王青华.(2009).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研究.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76-81.

任俊.(2006).积极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荣泰生.(2009).AMOS与研究方法.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2004).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心理学报,36(5),614-620.

吴捷.(2008).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科学,31(4),984-986.

肖水源.(1994).《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临床精神医学杂志,4(2),98-100.

钟剑涛.(2012).高中生社会支持与希望特质的关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9,008.

周浩,龙立荣.(2004).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2(6),942-950.

周蜀溪.(2013).社会支持与真实幸福感的关系:希望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1(3),515-517.

Chan,Y.K.,& Lee,R.P.(2006).Network size,social support and happiness in later life: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and Hong Kong.JournalofHappinessStudies,7(1),87-112.

Ciarrochi,J.,Heaven,P.C.,& Davies,F.(2007).The impact of hope,self-esteem,and attributional style on adolescents ’ school grades and emotional well-being:A longitudinal study.JournalofResearchinPersonality,41(6),1161-1178.

Demirli,A.,Türkmen,M.,& Ar1k,R.S.(2015).Investigation of Dispositional and State Hope Levels’ Relations with Student Subjective Well-Being.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20(2),601-613.

Diener,E.(2000).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55(1),34.

Dreyer,J.,& Schwartz-Attias,I.(2014).Nursing care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th cancer:Literature review.ActaHaematol,132(3-4),363-374.

Elliott,J.L.,& Frude,N.(2001).Stress,coping styles,and hopelessness in self-poisoners.Crisis:TheJournalofCrisisInterventionandSuicidePrevention,22(1),20.

Farhadi,M.,Reisi-Dehkordi,N.,Kalantari,M.,& Zargham-Boroujeni,A.(2014).Efficacy of group meaning centered hope therapy of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on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IranJNursMidwiferyRes,19(3),290-294.

Heaney,C.A.,& Israel,B.A.(2008).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HealthBehaviorandHealthEducation: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4,189-210.

Keyes,C.L.M.(1998).Social well-being.SocialPsychologyQuarterly,61(2),121-140.

Kylmä,J.,Vehviläinen-Julkunen,K.,& Lähdevirta,J.(2001).Hope,despair and hopelessness in living with HIV/AIDS:A grounded theory study.JournalofAdvancedNursing,33(6),764-775.

Lin,C.C.,& Yeh,Y.C.(2014).How gratitude influences wellbeing: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SocialIndicatorsResearch,118(1),205-217.

Luo,B.J.,Qin,H.Y.,& Zheng,M.C.(2014).Correlation between social relational quality and hope among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colostomies.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ciences,1(4),405-409.

Magaletta,P.R.,& Oliver,J.M.(1999).The hope construct,will,and ways:Their relations with self-efficacy,optimism,and general well-being.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55(5),539-551.

Magyar-Moe,J.L.(2004).Predictors of Therapy Outcome:An Attempt to Explain More ofthe Variance.University of Kansas.DissertationAbstractsInternationalB,64,4624.

Monique,F.C.(2014).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agency and pathway thinking on goal pursuit and university exam performance.PersonalityandIndividualDifferences,58(58),20-25.

Pacico,J.C.,Bastianello,M.R.,Zanon,C.,& Hutz,C.S.(2013).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the dispositional hope scale for adolescents.Psicologia:ReflexãoeCrítica,26(3),488-492.

Rand,K.L.,Cripe,L.D.,Monahan,P.O.,Tong,Y.,Schmidt,K.,& Rawl,S.M.(2012).Illness appraisal,religious coping,and psychological responses in men with advanced cancer.SupportCareCancer,20(8),1719-1728.

Rock,E.E.,Steiner,J.L.,Rand,K.L.,& Bigatti,S.M.(2014).Dyadic influence of hope and optimism on patient marital satisfaction among couples with advanced breast cancer.SupportCareCancer,22(9),2351-2359.

Roesch,S.C.,Duangado,K.M.,Vaughn,A.A.,Aldridge,A.A.,& Villodas,F.(2010).Dispositional hope and the propensity to cope:A daily diary assessment of minority adolescents.CulturalDiversityandEthnicMinorityPsychology,16(2),191.

Scioli,A.,Ricci,M.,Nyugen,T.,& Scioli,E.R.(2011).Hope:Its nature and measurement.PsychologyofReligionandSpirituality,3(2),78.

Snyder,C.R.(2002).Hope theory:Rainbows in the mind.PsychologicalInquiry,13(4),249-275.

Snyder,C.R.,Harris,C.,Anderson,J.R.,Holleran,S.A.,Irving,L.M.,Sigmon,S.T.,...& Harney,P.(1991).The will and the ways: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easure of hope.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60(4),570.

Wang,L.Y.,Chang,P.C.,Shih,F.J.,Sun,C.C.,& Jeng,C.(2006).Self-care behavior,hope,and social support in Taiwanese patients awaiting heart transplantation.JournalofPsychosomaticResearch,61(4),485-491.

Wu,H.C.(2011).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resilience and hope on quality of life of the families coping with the criminal traumatisation of one of its members.JournalofClinicalNursing,20(13-14),1906-1915.

Zhang,J.,Gao,W.,Wang,P.,& Wu,Z.H.(2010).Relationships among hope coping style and social support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ChineseMedicalJournal(EnglishEdition),123(17),2331-2338.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个体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