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石为志 决战小康
——正安县土坪镇石志村脱贫掠影
2018-05-11文图丨李康生杨媛媛
文图丨 李康生 张 顺 全媒体记者 杨媛媛
石志村的白茶基地(杨媛媛/摄)
正安县城往南40余公里,在金钟山脚下,有一座美丽的小山村,青山绿水、竹木葱茏,民风淳朴。他有一个励志的名字:石志(又称矢志村)。
石志村很美,但却是正安县唯一一个深度贫困村,遵义市34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为23.4%。许是交通闭塞,牵制了发展的步伐;许是欠缺勇气,桎梏了发展的思路……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石志村似乎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
似乎是厌倦了贫困这顶“帽子”,近几年,石志村开始重振信心,决战脱贫,矢志不渝。
切准“贫困脉”
“有女不嫁高山山,秋东四季把门关,一天两顿砂砂饭,肚皮烤起火斑斑。”这句顺口溜在石志村口耳相传了上百年,也是石志村的真实写照。
“以前,一条破破烂烂的水泥路是村里与外界的唯一通道;村里没有可发展的产业,青壮年只得外出打拼;电压不稳,自来水不通,网络不通……处处都透出贫困的气息。”在石志村生活了68年刘先碧跟记者话起了印象里的石志村。
可如今的石志村,一条硬化水泥路直通村里,连户路也在建设中;村里路灯照亮了行人前进的道路;自来水接到了自家水缸,电力也稳了;一个又一个的产业落户石志村,外出务工的游子们也背上了回乡的行囊……处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些改变得从2017年8月说起。
2017年8月,正安县决战深度贫困的攻坚硬战,在石志村拉开了序幕。县委宣传部副科级干部张济国肩负着重任,来到石志村分别担任第一书记。
“荒凉”,这是张济国来到石志村的第一感受:“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大片的田地里稀疏地种着长势不好的庄稼,在如画的山水美景中,镶嵌着一座座破旧的民居……在村里逛了一圈,顿感脱贫压力之大。”
要想脱贫,首先要诊准“贫困之脉”。
张济国到村里任职后不久,县、镇、村组织干部开展了大走访。工作队按照“户户见面”的要求,对全村农户的家庭人口、收入、教育、医疗、生产等情况进行问、查、探、访,彻底摸清了“底数”。
通过走访,石志村党支部厘清了导致深度贫困的六大主因:一是生产条件差,全村沟壑纵横、陡峭险峻,集中连片的良田好土少,发展规模型产业较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较大,全村8个组在通组路、连户路、院坝硬化,以及房屋改造、安全饮水、供电线路、通讯基站建设等方面都极为滞后。三是村民文化水平低。四是产业基础脆弱,全村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年、妇女、儿童,产业发展的能力弱;长效产业缺失,短线产业产值很低,“三变改革”经验运用、利益联结机制等方面差距大。五是部分群众思想守旧,自身动力不足。六是带富能力弱,党员平均年龄62岁,文化程度偏低等综合因素,党带群、强带弱、富带贫的能力不足,从而出现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支部带富能力不强。
思路是引领。在摸清石志村的情况后,张济国根据第一书记的职责,立即拟定了“五子”脱贫工作思路:一是摸清底子,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原因和相关底数,针对性发力,补齐短板。二是带好班子,能听群众说事、能为群众办事,发挥好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极力转变党员干部作风和提升抓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缩短与群众的心灵距离。针对村委会仅有一名副主任在岗工作的状况,经请示镇党委同意,从本村户籍人员中招聘五名扶贫专干,既壮大当前队伍,又培养后备人才。三是净化脑子,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发动,统一干群思想和行动,心力一致,矢志脱贫。开通“矢志小康”微信公众号,意在用石志村名谐音,表达“矢志不渝、小康不达、誓不罢休”的决心,适时发布本村项目建设、产业发展进度,让在家、在外的群众都能感受到村支两委的作为和石志的变化。四是改造村子,抓好以“水电路讯房寨”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公路建设、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通讯建设、房屋改造等方面着手,对全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五是选好路子,以示范带动促全面推动,发展长短产业,巩固脱贫成果。
对症“下药”
找准制约发展的症结所在,接下来就是“有的放矢”。
“要致富,先修路”。路,是制约石志村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脱贫道路上的第一步。“近年来,我们按照通组公路100%硬化目标,全面完成了34公里的通组公路建设,通自然村公路完成了10余公里。”张济国告诉记者。
“以前回家,开车只能到村委会,根本到不了家,从村委会走路回家都得好几个小时,出门办事特别不方便。如果碰到下雨天,到家的时候小腿以下全都是泥。不是过年,平时都懒得回来。现在好了,道路直接通到自己的养鸡场,出门也顺畅很多,道路也变宽变平坦了,养的鸡运输出去也方便很多。”石志村村民龚明跃说。
修路的同时,“水、电、讯、房”等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近年来,石志村不断完善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实现安全饮水率达100%,确保安全饮水全覆盖;开展好安全用电会战行动,以全面保障安全用电为目标,彻底改造全村20公里供电线路,确保弱电户全面实现增压;开展好通讯网络全覆盖行动,以宽带入村、手机信号、上网全覆盖为目标,全面消除信号盲区,实现通讯网络、通信4G网络覆盖率100%。同时,开展了人居环境大整治,全面完成全村危房改造工作,全面推进改厕、改厨、改圈、改院、路灯亮化、村寨排污和连户路硬化工程,实现房屋改造率和环境整治率达100%。
“前几年,为照顾孙子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生活了十余年,外面的城市虽然基础环境好,但是空气却没有家乡的好。现在回到家乡,都有点不相信这几年的变化了,空气好,路面好,水、电、通讯都通到家里,家里破旧的老房子还得到了政府的补助,进行了外观、厨房、厕所的修缮,感觉和在城里生活没多大区别了。”刘先碧笑着告诉记者。
完善基础设施,让群众生活更舒适,让群众真正享受改革的红利,但是,要想带领群众摆脱贫困,发展产业才是有效途径。
按照贫困村出列“22390”指标:即漏评率小于2%、错退率小于2%、贫困发生率小于3%、群众满意度90%以上的硬性要求开展工作。石志村制定了自己产业脱贫思路与目标:2018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55户256人,民政兜底23户48人,整合各方资源,倾尽全力,紧抓产业发展,确保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积累50万元以上,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达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前面的那座山,我们流转了部分其他村的土地发展了杨梅和木瓜产业,左边是种下的白茶,我们还有大蒜、方竹笋等产业,还发展了蜜蜂、绿壳蛋鸡、鹅等养殖业,按照‘双百、双千、双万’的产业发展思路,以长、短期产业互补,让村民真正实现增收致富。”张济国指着面前曾是满地荒芜的田地,开心地对记者描绘着石志村的产业发展蓝图。
据悉,石志村成立了“石志生态养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双百、双千、双万”的产业发展思路,“双百”即在村委会附近流转土地200亩种植白芨,在金钟山蜜源丰富地段发展蜜蜂200群;“双千”即发展大蒜1000亩,在金钟山退耕还林种植方竹笋1000亩;“双万”即发展绿壳蛋鸡1万羽,发展1万羽鹅。
“现在家乡发展产业多了,我们在家务工的机会也多了。”刘先碧告诉记者,“我就在附近的白茶基地上班,虽然一年只需3-4月去白茶基地工作,但是每年都可以创收4000余元,比种庄稼好多了。土地流转出去,还有租金收入,日子是越过越好啦。”
为石志村的长远发展,村支两委从县委组织部申请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200万元,动员发动村民入股资金30万元,村民土地入股100余亩。种植了红皮大蒜300亩,实施了河道治理工程50万元、生产便道工程50万元、国土整治工程40万元,预计年末赢利10万元以上,而收益将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
“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村里的何老大爷抖了抖烟灰,爽朗地笑着对记者说道。
“石志村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既是发展大挑战,更是发展大机遇。组织派我们来,带领全村人民如期脱贫建成小康,是我们的首要责任。我们要以实际行动和业绩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张济国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