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不如笑到终点
2018-05-11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流行了很多年,就因为这句话,许多家长不顾一切、奋不顾身。而在很多父母心中,一所好学校,就是孩子们的起跑线。
印度电影《起跑线》近日热映,明明是部轻喜剧,却让不少中国父母,笑着笑着心酸起来。
中国教育的痛点,居然被一部印度电影展现得淋漓尽致。
1
但拉吉“致命”的缺点在于:他不会说英语,无法被上流社会所接纳。妻子米塔深知奋斗到现今阶层的不易,“决不能让女儿重蹈我们的覆辙”。而突破社会阶层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下一代读最好的学校。
于是,他们购买了昂贵的学区房,发奋学习英语和礼仪,换了豪车,全身上下穿起名牌……
2
本以为从此就能步入上层社会,然而,哪怕拉吉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事业上取得极大成功,名流政客依然觉得他不体面、言行举止都透着“乡气”。
当女儿哭喊着跑出来:“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米塔追问小朋友原因时,她的心被狠狠扎了一刀:“她说印地语,我妈妈让我只和说英语的小朋友玩。”
残酷的现实赤裸裸摆在面前,不但家长融不进这个富人圈,孩子也受到同龄人的排斥孤立。
3
不仅是印度,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某学校的招生提示:无论置身于金字塔中的哪个位置,都不会有一个“到处流着奶和蜜”的地方在等你。
好的私立学校,不但要求住在学区房,孩子的父母还要接受各种考核。除了学历、职业等硬性指标,父母的谈吐思维、衣着品味等等也要纳入考量。
三螺旋理论的精髓在于突破院校的单个实体,着重强调政府、产业、院校的合作关系,形成以院校、产业、政府为一体的产业链,集资源、社会、金融为一体,由三者共同创造、共同推进,提高知识的投入以及产业输出的效益[8],院校受益于效益产出,进而推动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院校要努力冲破目前的局限,在不断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与社会和市场接轨,带动甚至牵引着社会的效益发展以及企业行业的发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为院校争取更多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所谓的招生,看起来更像是在招学生父母。
4
为了孩子,作为父母的拉吉夫妇,不惜做任何事,即使是欺骗和做假。他做出了一个铤而走险的决定:假扮穷人!争取从25%的穷人孩子的配给中争得一个名额。
通过伪装和欺骗,女儿皮娅成功地进入最好的私立学校,穷邻居的孩子却永远失去了入学资格。
5
一系列偶然事件后,承受道德煎熬的拉吉,勇敢站了出来:“如果我不能做一个好人,又怎么能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我不会教育我的孩子,剥夺别人的权利!”
揭露学校各种潜规则的拉吉,像一记重拳打在棉花上:即便被打动的家长,在家人的制止下,为了自己的孩子也只得继续保持冷酷与无情。
只有深爱他的妻子深深地理解:“我想让女儿成为像你这样的人,自信而善解人意。”
6
人生到底有没有起跑线?如果有,起跑线究竟是什么呢?
父母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起点。如果父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也会身不由己在功利主义这条道上,渐行渐远。
海桑有首小诗《一个小小孩》:
一个小小孩,应该是满地乱滚,
满街疯跑,脸和小手都脏兮兮的。
还应该有点坏,有点不听话。
他应该长时间玩着毫无目的的游戏。
他是一只自私、可爱又残酷的小动物。
他来到世上,是为了教育我们,
让我们得以再一次生长,
而不是朽坏下去。
孩子,我宁愿你按部就班,慢慢来,就算时光不等你,我愿意用尽全身力气去等你。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有人抢跑,所以,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