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桐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2018-05-11白瑞霞康利芬马玉红乔建国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青桐桐木木虱

白瑞霞,康利芬,马玉红,乔建国*

(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2.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管理处,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青桐(Firmiana platanifolia)又称梧桐,为梧桐科(Sterculiaceae)梧桐属 (Firmiana)落叶大乔木,树体高大,树干挺拔,枝叶茂盛,树皮青绿平滑,侧枝翠绿粗壮,叶形优美,果实奇特,生长迅速,遮荫效果好,是我国城镇庭院观赏和道路绿化的优良树种,在全国各地广泛栽植。

青桐木虱(Thysanogyna limbata)属同翅目木虱科[1],是一种为害青桐的单食性害虫[2],以若虫和成虫群集于青桐叶背、幼枝、嫩梢、花序或果枝上吸食汁液,破坏输导组织,影响养分转化吸收,导致叶面萎缩、叶片脱落、枝梢枯萎、树势衰弱。若虫分泌大量白色蜡质絮状物,不仅将气孔堵塞,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而且分泌物中含有糖分,常招致霉菌寄生,诱发煤污病[3],使树冠叶面覆盖大量黑色霉状物,树木受害更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若虫泌蜡盛期,蜡絮布满树体,随风飘扬,形如飞雾,严重污染周围环境,极大地影响城市景观。

近年来,青桐木虱在河北省各地发生普遍,威胁着园林绿化及林木生产安全。青桐木虱虫体小且迁移速度快,世代重叠严重,越冬场所隐蔽,防治难度较大[4]。《青桐木虱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的制定,有利于规范青桐木虱的科学防控工作,控制其扩散蔓延,维护青桐健康生长,保护园林绿化成果,促进生态效益的发挥。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青桐木虱的虫情监测、发生为害程度划分、防治标准、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检查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青桐木虱的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5776—2016 造林技术规程[5]

GB/T 15781—2009 森林抚育技术规程[6]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7]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虫口密度

10 cm新梢上或每片叶上青桐木虱若虫和成虫的数量。

3.2 防治指标

青桐木虱发生程度达到须进行化学防治时的虫口密度。

4 虫情监测

4.1 监测范围

行道树、片林、苗圃和四旁树等。

4.2 监测时间

4月底、5月初越冬卵孵化后至10月成虫产卵越冬前。

4.3 监测方法

4.3.1 踏查 在青桐分布区,设定踏查路线,观察青桐新梢、叶片是否有白色蜡质絮状物,是否有青桐木虱若虫、成虫刺吸为害,确定发生地段和范围后,应设立标准地或样方进行详细调查。

4.3.2 标准地调查

4.3.2.1 标准地设置。在发生区,标准地面积0.1hm2左右。一般15 hm2林地或60 hm2林网设1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内的青桐数量应≥100株。

4.3.2.2 调查方法。采用对角线抽查法进行抽查。每块标准地内抽查数量>30株,若标准地植株数量<30株,应全部调查。记录虫态,统计有虫株率和虫口密度。

5 发生为害程度划分及成灾标准

5.1 发生为害程度划分

为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8](表1)。

表1 青桐木虱发生为害程度划分Table 1 The division of damage degree of T.limbata

5.2 成灾标准

有虫株率≥10%,或10 cm新梢上的青桐虱数量≥10头,或每叶虫口密度≥15头时,即为成灾。

6 防治指标

10 cm新梢上青桐木虱数量≥5头,或每片叶上青桐木虱数量≥10头。

7 防治措施

7.1 营林措施

移植青桐苗木前,对造林地周围可控范围内的虫源进行清理。适当修枝、间伐。营造混交林,培育健康林地。

7.2 物理机械防治

7.2.1 卫生清理 结合冬季修剪,除去青桐多余侧枝、受害枝及着卵量大的枝条。清除园内或林内杂草、落叶。

7.2.2 清水冲洗 为害期向青桐木虱聚集部位喷洒清水,冲掉白色蜡质絮状物和虫体。

7.3 化学防治

7.3.1 枝干喷药 休眠期,向青桐树干、枝条喷施99%矿物油乳油50~100倍液[9]或65%石油乳剂8倍液。

7.3.2 树冠喷药

7.3.2.1 喷药时期。各代若虫初孵期(5月上旬、6月下旬和9月上旬)和成虫羽化盛期(6月中旬和8月中旬),向青桐树冠进行喷雾。

7.3.2.2 药剂种类及用量。选用具有触杀、内吸作用的杀虫剂[10~12],如24%螺虫乙酯悬浮剂4 000~6 000倍液、10%烯啶虫胺水剂1 500~2 0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 500~2 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 000~5 000倍液、1.2%烟碱·苦参碱乳油1 000~1 500倍液、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 500~3 000倍液。药剂配制后加入适量表面活性剂。各种药剂交替轮换、复配使用。

7.3.2.3 喷药次数。第1代若虫3龄前(5月上旬)是防治的关键时期,每7~10 d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其他各代发生期,根据虫情的严重程度,确定喷药次数。

7.3.3 树干注射[13]在树干上距地面25 cm处钻孔,钻头与树干呈45°角,胸径<5 cm时钻1个孔,胸径为5~10 cm时钻2个孔,胸径>10 cm时钻3个孔,钻孔呈螺旋式上升排列,孔间距≥20 cm,孔深3~5 cm,向孔内注射1∶15的2%阿维菌素乳油或2.5%吡虫啉乳油等。

7.4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寄生蜂、瓢虫、草蛉和食蚜蝇等天敌昆虫[14]。

8 防治效果检查

8.1 检查方式

随机摘取青桐叶片30片,检查残留的若虫、成虫数量。

8.2 检查时间

化学防治效果检查在防治后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分别进行。其他防治措施在效果出现后进行。

8.3 防治效果

防治效果用虫口减退率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a为虫口减退率(%),b为防治前虫口密度,c为防治后虫口密度。

参考文献:

[1]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2]丁锦华,都 健,张有明,余舰斌,吴国强.南京梧桐木虱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7,10(3):47-57.

[3]杨春材,陈镈尧.青桐木虱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1):61-70.

[4]武文杰,姬秀枝.青桐木虱防治困难的原因及关键防治技术 [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138.

[5]GB/T 15776—2016,造林技术规程[S].

[6]GB/T 15781—2009,森林抚育技术规程[S].

[7]NY/T 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S].

[8]LY/T 1681—2006,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成灾标准[S].

[9]管丽琴,王玉香,何翠娟,成 玮.矿物油防治柑桔刺吸式害虫药效试验初报[J].中国南方果树,2011,40(6):33-34.

[10]张旭晓.梧桐木虱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陕西林业科技,2013,(4):20-22.

[11]彰雪松,杨金库,王桂英,郝丹辉,冯争光,王继良,刘晓东.梧桐木虱的无公害化学防治试验[J].河北林业科技,2013,(6):12-13.

[12]蒋文忠,叶黎红,孙兴全.梧桐木虱生活习性及室外防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108-109.

[13]DB13/T 1326—2010,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规程[S].

[14]莫怡琴.青桐木虱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40-41.

猜你喜欢

青桐桐木木虱
烟草对柑橘木虱的诱杀效果研究
安徽池州桐木坑磁铁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矿物油乳剂对柑橘木虱定殖行为的影响
桐木江断想
有凤来栖
亚洲柑橘木虱带菌率的周年变化动态
果断选择
果断选择
青桐令
在青桐汇,感受创业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