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塘鳢人工繁殖和养成技术
2018-05-11马飞
马飞
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属鲈形目鰕鯱鱼亚目沙塘鳢科沙塘鳢属的一种鱼类,俗称:四不象、肉趴锥、呆鱼、虎头鲨、虎头呆,是一种淡水小型食肉鱼。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由质量型向营养型的演变,以前不为人看重的沙塘鳢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加快和自然水域的污染加剧,沙塘鳢的生存环境不断受到威胁,资源量剧减,这使得沙塘鳢的市场价格节节攀升,并且供不应求。市场所售沙塘鳢成鱼主要靠捕捞为主,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开展沙塘鳢的人工养殖,其经济效益将十分可观。
2016年和2017年,笔者与同事开展了沙塘鳢人工繁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期考核指标为:亲鱼催产率60%,鱼苗孵化率75%,鱼种培育成活率80%,鱼种养成规格15 g/尾,成鱼规格不小于100 g/尾;沙塘鳢鱼种培育示范区单产50 kg/667 m2,利润 2 000 元/667 m2;成鱼产量 200 kg/667 m2,利润4 000元/667 m2。向全区进行推广,推广面积100 hm2以上,成鱼产量达1 500 kg/hm2,推广总产量15万kg,产值达1 500万元。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实施情况
经过2年的努力,沙塘鳢人工繁殖和养成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主要表现在:亲鱼催产率达到65%,鱼苗孵化率80%,鱼种培育成活率82%,鱼种养成规格18 g/尾,成鱼规格平均110 g/尾;沙塘鳢鱼种培育示范区每667 m2达到52 kg,利润2 080元/667 m2;成鱼产量达210 kg/667 m2,利润4 200元/667 m2;在全县推广沙塘鳢养殖面积106 hm2,成鱼产量达1 580 kg/hm2,推广总产量16.7万kg,产值达1 670万元。实现了沙塘鳢人工繁殖、大规格鱼种培育、成鱼高效养殖三大目标。
2017年,沙塘鳢鱼种培育示范区产量达到52 kg/667 m2,利润 2 080 元/667 m2;成鱼产量达210 kg/667 m2,利润 4 200 元/667 m2;成鱼产量达1 580 kg/hm2,推广总产量16.7万kg,产值达1 670万元。
2 项目实施中采用的关键技术措施
2.1 主要技术方法
根据沙塘鳢生物学特性以及两年来的实验总结,采取人工催产、自然孵化的方式对沙塘鳢进行人工繁殖;采取食盐除霉、电加热提温的新技术进行沙塘鳢苗种孵化;采用小鱼、虾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的方式进行成鱼养殖。完成了沙塘鳢的人工繁殖与成鱼养殖示范推广。
2.2 技术流程
人工繁殖的流程见图1。
图1 人工繁殖流程图
成鱼养殖的流程见图2。
图2 成鱼养殖流程图
2.3 具体技术措施
2.3.1 人工催产、自然受精 采用人工催产,催产激素LRH-A2+DOM对100组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雌雄比为1:1.2),注射催产激素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室内60 m2水泥池(池底铺设5 cm厚细沙),放入对抱型瓦片、棕皮鱼巢、柳树根须等产卵设施,72 h后亲鱼开始产卵,有66个鱼巢上附着有受精卵,产卵效果较好,催产率达到65%以上。
2.3.2 孵化 采用电加热提高水温的方式进行孵化,产卵7 d后收集受精卵58.5万粒,进行孵化,因为沙塘鳢的孵化时间比其他鱼类要长很多,水温在22℃时,一般孵化期为20 d左右,孵化时容易发生水霉,为防止发生水霉需在水中加入食盐,另外要用加热棒对孵化水体进行加温至28℃,以缩短孵化时间,减少水霉,确保受精卵顺利孵化,13 d后收集沙塘鳢鱼苗47万尾,孵化率为80%。
2.3.3 苗种培育 采用小面积池塘培育的方式进行苗种培育,鱼苗出膜3 d后待腰点出现,鱼苗都能平游时,计数后放入清整并施过基肥的池塘,每667 m2放养3万尾,池水深70 cm。鱼苗早期的开口饵料为轮虫、小型枝角类和桡足幼体等(主要靠施基肥培养),辅助投喂鸡蛋黄、鱼肉浆、豆浆等,每天投喂3~4次,并定期测定成活率、生长速度,5月下旬,获得夏花苗种39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9%。
2.3.4 成鱼养殖 采用小鱼、虾与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的方式进行沙塘鳢成鱼养殖,放苗前,池塘要排干水。清淤后,曝晒至池底干裂,曝晒后每667 m2用生石灰100~150 kg或用漂白粉5~10 kg消毒,以杀灭病原菌、野杂鱼和敌害生物。3~5 d,在池底铺瓦筒、瓦片、大口径竹筒、报废大轮胎或灰色塑料管等作为栖息隐蔽物,然后用40目网过滤进水,水深60~80 cm,并施碳酸铵 0.5~1 kg/667 m2及过磷酸钙0.05~0.1 kg/667 m2肥水,3~5 d 便可放鱼苗。入池前的鱼种可用5×10-6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药浴5 min左右。投放时要小心地从池边不离水面放鱼入池,对于活力弱、死伤残的鱼种应及时捞起。主养时,鱼种放养密度为4 000尾/667 m2。饵料以鲜活的小鱼、虾以及配合饲料为主;蟹塘套养时,放养密度为1 000尾/667 m2,不需要另外投喂饵料,主要以吃螃蟹剩饵为主。12月底进行测产与起捕,成鱼每667 m2产量达210 kg,平均规格110 g/尾,利润4 200元/667 m2。另外在全县推广的沙塘鳢养殖面积为106 hm2,成鱼产量达1 580 kg/hm2,总产量16.7万kg,产值达1 670万元。
3 小结
项目实施结果表明,沙塘鳢人工繁殖与成鱼养殖与其他鱼类有很多不同与优势:沙塘鳢人工繁殖比自然繁殖的繁殖率要高出40%左右;沙塘鳢的产卵场所必须是洞穴式场所;沙塘鳢有明显的护卵行为;沙塘鳢的孵化期比一般鱼类要长,一般在20 d左右;沙塘鳢对水质要求不高,易于养殖。
沙塘鳢是一个值得大面积推广的品种,它有利于池塘环境的改善,耗氧率低,适应性强,肉质鲜嫩。主养、蟹塘套养都可行,主养产量可达200 kg/667 m2,利润可达4 000元/667 m2以上;蟹塘套养,产量可达60 kg/667 m2,利润在1 500元/667 m2以上。
4 试验亮点
由于采用电加热提高水温的方式进行孵化,大大提高了孵化率,缩短了孵化时间。因为沙塘鳢的孵化时间比其他鱼类要长很多,水温在22℃时,一般孵化期为20 d左右,孵化时容易发生水霉,为防止发生水霉需在水中加入食盐,另外要用加热棒对孵化水体进行加温至28℃,以缩短孵化时间,减少水霉,确保受精卵顺利孵化,采用电加热12 d左右即可出苗,并且可将孵化率提高至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