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铭为何故意尿床?

2018-05-10金燕

关键词:关爱尊重观察

金燕

摘要:一个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的幼儿是快乐并感到安全的,反之,如果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幼儿很有可能采取一些“手段”来引起他人的关注,比如攻击同伴、破坏物品、故意捣乱等。幼儿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观察幼儿,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幼儿的成长需求,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行为。

关键词:尊重;关爱;观察

尊重、理解与关怀每一个生命个体是绿色教育的核心理念与内涵之一。“每一个孩子都有其成长的环境、经验、独特的个性特质等,绿色教育要求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背景与特点的基础上,怀着同理心真正去理解孩子,真心去接纳孩子”。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健康领域中也指出,“为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成人应为幼儿创設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绿色教育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与《指南》的目标要求具有高度契合性,每读于此,便会联想到不久前在班中发生的一件事情,它也使我更加认识到,用心、用情感去读懂幼儿爱的需要,真心地接纳幼儿,对于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读懂幼儿爱的需要——铭铭为何故意尿床?新学期伊始,铭铭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面对新的环境,他并没有像其他新入园幼儿那样出现明显的入园不适应、分离焦虑的情况,他只是坐在一旁,不哭也不闹。几天后,我注意到铭铭每天午睡的时候都会尿床,甚至醒着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尽管每天中午我都会提醒他去上厕所,但他尿床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观。一次,在他又一次尿床之后,我轻声地提醒他,“铭铭,有小便时你告诉老师,我们要去厕所尿尿。”他竟然没有理睬我,转过身去留给我一个背影。

这个孩子怎么了?我和他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进而了解他在家中的情况。他的奶奶说,“铭铭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把孩子扔给了我,铭铭总说‘我跟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我没有妈妈,”奶奶又说,“不过他在家可不尿床的,我回去一定说他,您多费心了”。听奶奶这么说,我立即提醒她先了解情况,不要轻易地责怪孩子。奶奶走后,我的脑海中总会闪现出这样一幅情景:铭铭站在我的面前,对我一遍又一遍地讲,“我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我没有妈妈。”童年本应该是快乐的,这样一个不到4岁的孩子身上承受着来自父母离异所带来的多大的伤痛呀!

第二天,铭铭奶奶告诉我:“这孩子是故意尿床的,他说只要尿床,老师就会给他换衣服,还会跟他说很多很多话。”天啊,是我误解了他,是我以前对孩子了解不够,忽略了他的感受。

又到了午睡的时间,我坐到铭铭的床边,“老师今天陪你睡觉,好吗?”他点点头,却一直看着我,不愿睡去。我问他:“小朋友都睡觉了,你怎么不闭眼睛呢?”他轻声地说:“老师,我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大家都有妈妈,我没有妈妈,”听到这番话时,我的心都碎了。我告诉他:“每个小朋友都有妈妈,只是你的妈妈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你”,又问他,“你是不是想妈妈了?”这个4岁的孩子撇撇小嘴,眼中闪烁着泪花。“老师都是你的妈妈,都很喜欢你,你想让谁做你的妈妈呀?”他不好意思地指了指我,把头枕在我的胳膊上,一会儿就睡着了。看到他在睡梦中露出的甜甜的、轻松的微笑时,我知道这个孩子释怀了,那时虽然胳膊很酸疼,却怎么也不舍得抽出来。

离园的时候,铭铭高兴地对奶奶说,“奶奶,我在幼儿园有妈妈啦” ……

铭铭的“故意尿床”行为透出他内心对于爱的渴望和需要。一个生活在充满爱的环境中的幼儿是快乐并感到安全的,反之,如果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幼儿很有可能采取一些“手段”来引起他人的关注,比如攻击同伴、破坏物品、故意捣乱等。缺少父母关爱的铭铭尝试用故意尿床的办法引起老师更多的关注、获取老师更多的爱,这源于他内心对于爱的需求和渴望。透过铭铭故意尿床的行为,我在细心的观察和家园沟通的基础上,找到了铭铭尿床的真实原因,发现了这个缺少成人关爱、十分渴望关爱的男孩。试想,如果当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铭铭的异常行为、给予铭铭足够的尊重,没有认真地去和他的家长进行深入地沟通,那么,铭铭的尿床行为很有可能被我简单地归结为新入园幼儿的生理、心理上的不适应,抑或是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那么,孩子对爱的渴求、对爱的需要也就被我们成人长久的忽视了。绿色教育“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给我最大的启示是: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幼儿家庭成长环境的基础上,真正地尊重孩子、接纳孩子。作为幼儿教师,用爱守护童年,是促进每个孩子得到理想发展的前提,这些都来源于对孩子独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孩子行为表现的细心观察、家园之间充分有效的沟通以及对幼儿需要的准确分析。读懂幼儿爱的需要是实现对幼儿生命尊重的前提,幼儿具有爱的需要,需要得到来自家人、老师以及同伴等自己成长中重要他人的关爱。我们只有首先读懂了幼儿爱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去满足他们的需要、更有效地去拓展他们的经验和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生命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直视幼儿的内心需求?做一名“敏感”的教师是关键。敏感于幼儿的需要是读懂幼儿的前提,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孩子的一个眼神、表情、动作、话语等细微的表现中察觉出孩子此时此刻的感受与想法,并据此判断出孩子可能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态度,进一步聆听他们的心声、解读他们的心思。对幼儿需要的敏感、理解和尊重是我们走进幼儿心理世界的“铺路石”。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会做出一些在成人眼里看似荒诞、执拗甚至不可理喻的行为,当面对孩子的这些行为表现时,我们不能随意下结论,更不能给孩子“贴标签”。应当认识到这些行为表现是由于幼儿受到已有经验的限制以及自身需要的未满足而做出的独特反应。我们应该学会透过幼儿的眼神、表情、动作、话语来分析其内心的真正需求,抓住这些有特殊意义的关键事件,把它作为一把“钥匙”,开启与孩子之间的“心灵对话”,在此基础上满足幼儿爱的需要。

绿色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要求我们真正将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一个人来看待,用心、用情感呵护其生命的健康成长。善于读懂幼儿的需要是幼儿教师的基本功,只有学会尊重幼儿、观察幼儿,用专业的眼光去解读幼儿的行为表现、分析幼儿的成长需求,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行为,从而真正体现、践行绿色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真正实现 “尊重的教育”。

猜你喜欢

关爱尊重观察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