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读诗亦如诗读我

2018-05-10王树良

东坡赤壁诗词 2018年2期
关键词:读诗写诗古人

王树良

读诗,既是我“认识”诗的过程,也是诗“认识”我的过程。诗人读诗如同饮水,如同呼吸新鲜空气,如同吸收各种营养成分。亦如情侣之恋,你爱她,她却不一定爱你,那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所以,首先要专情于诗,爱读诗,多读诗。其次,要深读诗,读懂诗,进而精读名人名作。阅读今古诗词评论和理论文章,品其风骨。然后与诗词才有互动,她才钦佩和专情于你。

我们所经过的几个读诗阶段,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进。诗有三境,学诗亦有三境。我们读诗、做诗亦有三境。初为普读,再而深读,进而精读。

第一阶段是普读。这个阶段,只是触及到诗的物象,知其美而不知其所以美。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诗词格律,进而掌握诗词格律,使你读诗更体会其音律美、节奏美,兴趣更浓。这只是相当于初小的加减乘除口诀,能够掌握格律才算步入诗词门槛。这一时期,特别喜欢写诗,天天跃跃欲试,俨然觉得才思敏捷。这便是诗境中所言的“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自鸣得意,信心十足,谁要改了两个字,就特别反感,甚至于奔走相告,自己的诗,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少人大都有这个经历,这个阶段如不作心理调整,不闭关修炼、充电,那么,就无法突破,无法进入第二境,自始至终会在那儿孤芳自赏。学诗进入初级阶段后,如同修禅,有顿悟,渐悟,彻悟,达到何种境界是小乘之法、或是大乘之法,全在个人修为。这一阶段的普读,作为年轻时期,应多记多背古人诗词。这便是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从而为自己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阅读名家作品和自己创作的作品时,要有谦虚严谨的学习态度。要做到这一点很难。在如今这个网络发达的时代,诗人们在一个个大拇哥的赞颂下成长,哪还有人说真话。当然,也不乏善意的赞美和交流。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廉价的捧杀,也是诗词爱好者的必过之关。

诗词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越宽广,人生阅历愈丰富,才情积累愈丰厚,个人品第学养愈高,入诗便愈快。严沧浪云:“大凡人无才则心思不出,所欲言而不达;无胆则笔墨畏缩,无见识则不能取舍,无力而不能自成一家。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登大雅之响。一首诗景浮于眼前,情激于心中。有情无景,则诗境而不出;有景无情,则才思而不出。”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古今名作,在阅读作品和自己创作时,要有严谨的学风和谦虚的学习态度。能与严师益友交流,是非常重要的途径。

读诗第二阶段是深读阶段。也应是创作诗进入第二阶段。我们写诗,如不继续修炼,可能永远停滞在第一阶段的诗境,仍是不计美丑,肆笔而成,一天可写五六首,甚至更多。进入深读的第二阶段,要研读古今诗论文章。这便是第二境所说的“渐知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阶段。你知道诗词结构的严谨,你知道意境的提炼之难,你知道炼句炼意炼眼之难,你学的越多,你的笔下已不是无知无畏了,是被有法的条条框框限制了,所以,下笔必畏缩了。这时,你珍爱自己的作品了,知道反复斟酌了。这说明你进入第二境了。

第二阶段读诗,已进入深读了。我们学习和研究对各时期、名家、地域的诗风有深入的了解,对你所喜欢的诗风,有较深入的了解,如同书法,你是喜欢二王的,或是颜柳的,还是苏黄米蔡的,入得师法,练习更得法。这时读诗,才能细心体会各个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诗人的不同诗风。由不知其所以源,到略知其源。为什么?因为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宋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古人写诗,尤其是晋唐诗人,写诗以景出,所言甚小,所指甚大,以引喻、博喻而言志言情。有位诗友说:“唐诗我读起来,也不过如此嘛!”其实,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因为我还没有深入了解唐诗。这很正常。随着学识的增长,见识的提高,才可窥测其深邃的内涵。既观其貌,又视其神,诗才会日益亲近。

严羽《诗辩》中云:“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途一差,愈鹜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故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我们读别人书法作品,落眼便知有无师承。也可从你的书品诗品中知其品第,知其秉性和情怀。初学写诗填词,也可知师法如何。一首诗的起承转合,如同人的气脉血液,不通畅则气血亏损,阴阳不调,音哑则元气亏损。诗者起承转合,乃诗人一生的必修课。诗的高妙,在于将世事万物,玩味于斑斓的文采和精妙的意境之中。言他人之所未言,是指立意的高深不同,绝非是词语的趋新斗尖。诗有别裁,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若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致。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故其妙处,透彻玲珑。那么,词虽大开大合,是有其开合原理的。这个靠自悟,只要深读古人之词,才会领略其前后左右顾盼之妙。掌握了诗词结构的严密,虽难求警语,尚可示人。古人云,起句响难得,结句响,更难得。如杜诗,起句好者有“群山万壑赴荆门”,结句好者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我个人认为,结句也有不好的,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鳥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起句首联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之音。中二联有吞吐于江河之气概,寓今古之圣理,发天地之幽情。以颈联直贬庙堂之多病,把一切的景语与情语烘托到了极致,真乃旷代之佳作。但其不足之处,首先站得甚高,而最后转结,仅为自己的艰难苦恨、一杯浊酒使意境陡转成狭隘和萎缩。这么大的情怀,一下跌入了深谷。假如把“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意境,作为结语,那就大不一样了。那就更展现了作者的博大胸襟,更展现事物必然的规律。但此诗,仍不失为杜甫的旷世绝作(这只是我个人见解而已)。学诗,宜知其古而不泥古,取其精华,方能进入佳境。李商隐学杜之精华,绝妙之警广为后世流传。黄山谷学杜多为趋新斗尖,雕词琢句,已失去三百篇至盛唐以来诗歌的原旨。诗自宋后受理学影响,更颠覆了盛唐以前的诗风。寓理没有什么不好,但诗到以理言诗寄托表面化,则诗之意兴全无。如书法、绘画,画得满满的,或笔划毫无生气,没留取遐想的空白和生动的气息,那就没有咀嚼的回味了。

艺术的境界在于品味,而不是刻意的雕琢和粉饰。做到雕而不雕,天然去雕饰。过于的雕饰失其自然,如刀削斧砍,有贴膏药、打补丁之嫌。一个有内在气质的对象,她不需浓妆艳抹。而素面朝天,让人有久绝风尘的天姿之美。这便是诗的高贵之处。言虽浅,意其厚,感事致深,景虽淡而情愈浓,使自然与诗境达到天人合一。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为情语”。其实,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易。

读诗的第三阶段,便是精读阶段。在深读的基础上,对名家名作进行反复精读,读其手法,读其结构,体会深意。不同层次的阅读,会有不同层次的见解和心灵的碰撞。诗者乃谲谏也,因为诗不可露,露则失风流。诗既言情,寄托心志,不可言尽。诗不在雕琢,而是把玩于尘世万物,心在物外,身置事中。非是诉说,直言反难透彻。而以景言情,则留出一个大大的空白。这便是古代艺术家的高明。村妇骂人,会骂的骂猪骂狗,不会骂的直接骂人。这会得出两种结论。前者骂留给了别人情面,人家生气,但没理由反驳,为以后相见,还留有余地。后者之骂无任何退步,反目成仇。究竟哪个高明?这便是诗品中的含蓄、委曲的妙质。温庭筠《忆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含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古今诗评,多从艺术角度和闺妇思夫的角度去评论,其实,温庭筠此词意在言外,借闺妇的幽怨之情,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上的企盼与失望交集的内心展现。

姜白石云:“作诗求与古人合,不如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如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

写诗求与古人合,乃形制也,诗法也。不如求与古人异者乃其神也,韵致也。而不如不求与古人合,又不能不合者,乃形制物象之變异也。而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者,乃神韵之变异也。故其形神皆有合而不合,异而非异也。其形与古人合,则神与古人异也。严羽论诗云:“盛唐人作诗有似粗而非粗处。”沧浪之所言,粗之反义乃精,拙之反面乃工,必体认确切,以拙之为工,不必斤斤然于表面,而底里自然高妙;遇到刻划之题,利在工巧,利在精细;若作平淡之韵,拙则利于古朴,粗则合于自然。这与创作题材和个人取向有直接关系。其大题必小作,利于工巧。其小题而大作,利于粗拙古朴。诗外有诗,方为佳构。古人做诗,不是一个层面,而是几个层面。你认识她有多高,她才知道你多高。你读《西游记》读故事,是一个层次,至于其更深层次,很多学者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例如读崔护的《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不同层次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少人认为,这是一首怀恋女子的恋诗。首先,这首诗手法独到,采用了省略法、合述和分述手法。一个“去年”,省去了今年,去年情景是人面桃花同彩,相互映衬,而今年人面是人面,桃花是桃花,却各不相同。这便使诗境一扬一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是崔诗的根本立意,在于以此寄托他落第心情的变化。去年考后,乘兴游南庄,正是春风得意,桃花盛开,流露出势在必中的信心,所以是人面桃花相映红,该是多么愜意;而重来寻旧,桃花依然在春风中含笑绽放,此时此景,其人面往哪儿搁啊,则似乎桃花在那儿对人面有所羞辱和讥笑。此乃典型的情景交融,意在诗外。写诗,需有诗的语言。诗词作为艺术品,既有艺术的水准,也是作为诗歌有其大众化的教化作用。唐人写诗,都是既好懂又便于吟诵,既典雅又富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诗如一切之艺术,得其物象为下,得其个性为中,得其神韵方为上妙。诗如文人之衣冠、风度,读诗便知其举手投足,知其风雅。亦如同咀嚼食物,初闻有香,细嚼知味,咽之回味。与诗相交,感化于人,你读懂诗,诗也读懂你而依恋于你,与你结下不解之缘,乐伴终身。

猜你喜欢

读诗写诗古人
为你写诗
区别
读诗十二法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读诗的窗口
古人的过年诗
成熟的写诗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