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018-05-10欧志安
欧志安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为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可以小学语文教材为范本,通过激发兴趣、营造氛围、教给方法、开展活动等策略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教材;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了小学阶段要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生阅读的起点,依托现有教材,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的重要途径。日常教学中,教师应以语文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爱上阅读,学会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激发兴趣是前提
兴趣是一种由内而外自主而发的内在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感兴趣时,就会急切地想参与其中,并全身心地投入。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兴趣,才会努力投入其中,并能在书海里享受阅读的快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介绍背景激发阅读兴趣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会给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比如在讲《冬阳·童年·骆驼队》时,结合课本的资料介绍这篇课文的背景,介紹《城南旧事》,让学生们对小英子的童年充满了无尽的遐想,从而激发了他们看《城南旧事》的兴趣。
以精彩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很多教师在上语文课时,都会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与所教课文相关的书籍,但大多是介绍了书名,让学生课后自己找来读一读。其实很多学生下课就忘了,可能很多学生都没有课后找来读一读的欲望。笔者一般会选取书中一些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快速浏览,以激发他们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质疑课题激发阅读兴趣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很多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课题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在讲这一类课文时,我们可以用课题激发学生们阅读课文甚至整本书的兴趣。
营造氛围是措施
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课外阅读的开展也需要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首先,要打造班级书香小屋。我们的教室安放了图书柜,经过装扮和整理成为班级的书香小屋。每学期我们都进行图书交流,孩子们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图书管理员进行登记,摆放到书香小屋供全班同学借阅。其次,还要发挥榜样的作用。教师也应该手捧一本书,在课间、闲暇时读一读,书中精彩的地方或自己特别有感受的地方讲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另外,学校还为家长订阅了《父母课堂》杂志,我们要求家长们也应该抽空读读书,不断学习、进步。班级中我们也要大力表扬和宣传爱看书的孩子,每月评选阅读之星,在班级文化栏中公布表扬。教师、家长、同学都应该成为学习榜样,家庭、学校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阅读。
授予方法是重点所在
课内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学生获得阅读方法的重要途径,对孩子的阅读起到指导性、示范性的作用。课内阅读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理解这篇文章,更应该让他们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读懂文章的方法并迁移到课外阅读中。
第一步是初读了解。读通顺是课内阅读教学的第一步,迁移到课外阅读上就是要把书或文章读通,试着通过联系上下文和工具书进行初步理解,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是精读感悟。这是能否锻炼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初步读懂书或文章的基础上,学生要深入了解书或文章的写作思路,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第三步是积累运用。阅读与运用应该是相统一的,如果只阅读,不积累不运用,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难以提高的。我们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积累运用是学习语文的重要一环,重在方法,贵在坚持,只要用法得当,坚持不懈,一定会有喜人的收获。
开展活动是必要形式
如果只是要求学生去读书而缺乏读书的交流和拓展,学生会对这样的阅读形式产生厌倦,久而久之阅读就成了任务,没有兴趣和动力。因此,开展活动增加孩子们的读书形式更能营造出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并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和活动的平台,共同分享读书的收获和快乐。
首先,我们可以开展班级读书交流会,就是班级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读书交流活动,旨在交流读书感受,学习阅读方法,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表达个人的读书感悟。另外,我们还开设班级小剧场。小剧场是由课文开始的,如我们在学到《将相和》时,就在学习小组内分工合作,组长做好剧本的改编和排练的组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此外,还把课本剧表演延伸到课外,从交流的《城南旧事》《草房子》等课外书中选取自己喜欢片段进行改编和演绎。
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不仅能获取知识、开拓视野,还能提高写作水平,发散固有思维,提高语文素养。所以,以语文教材为基础,通过各种方法让孩子们喜爱阅读,学会阅读,形成良好阅读习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坤炽.以教材为生发点,有效拓展阅读[J].广东教育,2010(7-8):128-129.
[2]薛法根.读书“三思” [J].小学语文教学,2016(7-8):11-13.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高新区龙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