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皇恩岩寺

2018-05-10朝颜

当代人 2018年4期
关键词:岩洞石山鲶鱼

朝颜

往皇恩岩寺,我想起刘长卿的诗句《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的确,但凡寺院,多建在远离声嚣之处,竹林、钟声、夕阳、青山,构成了世间深远的一部分,也是寂静的一部分。

皇恩岩寺也不例外。在瑞金市云石山乡石背村的偏僻一隅,它背靠一座植被蓊郁的石山,安静地伫立。我们所途经的乡村水泥公路、一片又一片的松树林,还有白墙灰瓦的松山坪新农村,仿佛也因此具有了沉静的力量。事实上,在日益喧嚷的时代,沉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比如少林寺,比如寒山寺,人群挨挨挤挤,热热闹闹地来了,又去了。连同寺院周围的人和物,建筑和道路,也难得有清静之时。是故,当我们怀着渴慕之心来到它们身边,那些期待的文化感受往往无以达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样的场景,也许只合在历史中,在反复的吟哦中去找寻了。

这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一路上,我们撞见一丛丛恣肆开放的白色野蔷薇,撞见一群群闻香而动的小蜜蜂,撞见三两个挑担荷锄的农夫和农妇,撞见四五只悠闲漫步的看家狗……所有的事物,都携带着熟悉而僻远的味道。我喜欢这样的不被打扰的乡村,恰在这样的地方,我们常常感觉置身于尘世的背面,可以听见自己的内心。

我在想,这么一个远离皇城,隐秘于安静村落的小寺庙,何以戴上了“皇恩”这样高大上的帽子,难道和某位皇帝沾上了因缘?事实证明我的猜测不无道理。翻开云石山乡的乡志,关于皇恩岩的来历赫然在目:传说清时乾隆皇帝下江南巡视,不日来到瑞金地界,忽然在途中染疾,恰闻此处有寺庙,又闻此庙菩萨佛心慈悲,便前往寺中拜佛求丹调治。服后顿觉心舒气爽,疾病荡然无存。乾隆龙心大悦,将此岩钦赐为“皇恩岩”,此寺便是皇恩岩寺了。

远远地,便可望见皇恩岩的状貌。其实它真的很像一条大黄鲶鱼,在平缓的田庄上突兀地隆起、踞伏。鲶鱼头朝东方,尾扫西口。头部陡然隆起一个断层,有几十米高的崖壁,顶部宽阔浑圆,沿西边呈缓坡下滑,恰似鱼的身体。快到尾部时,忽而齐刷刷竖起一堆错落有致的巨石,像极了鱼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尾巴。如果站在石山北边侧看,一条大黄鲶鱼简直活灵活现。在被乾隆赐名之前,它是因形赋名的,就叫“黄鲶岩”。此岩高百余米,长约四百多米,其实山岩并不巨大壮观,但岩石皆为石灰岩,往山顶难通道路,倒也显出几分悬崖峭壁的气势。奇的是,平时难得生几棵茅草的石灰岩,在此处竟然密密麻麻地覆盖着植物。

绿荫掩映下,皇恩岩寺的院落亦高出平地,需仰视才可见。抬起头来,望见大门侧墙上两个硕大的黑体“佛”字。我放慢了脚步,屏息了声气,我相信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看得见凡尘里的造次或虔诚。事实上,我们眼前的寺庙与乾隆所见时相比,早已改头换面了。早在咸丰八年,寺院便因战乱全部烧毁,只留下石基。后来信众集资重修,仍保留了一百多年前的建筑风格。直到2001年,数村信众商议着又一次扩建修缮,并塑新了佛像,按瑞金的说法,叫“满堂佛”。外围还增筑起了围墙与门楼,显得更为气派。此寺于当地村民心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沿一级一级的阶梯往上行,入得大院门,忽觉凉风扑面,又是一个洞天。

的确,深入皇恩岩之后,你会发现它的内里其实深藏乾坤。循着凉风的来处,可见一个巨大的岩洞。这个岩洞就在“鲶鱼”的头部底下,酷似黄鲶鱼张开的嘴巴。而另一面的两个天然洞口,则像极了黄鲶的眼睛。从洞口入内,空间豁然开阔,面积大约有几百平方米。据说此洞能容下一千多人,在最热的夏天也是凉气宜人。清同治《瑞金县志》有载,邑人刘善曾在皇恩岩避暑,题诗曰:“六月不知暑,四時花鸟敏。”其实,此洞之功远不止避暑一项。革命时期,乡人在此聚义会师;战乱时期,乡人在此藏身避难;和平时期,乡人又在此放电影、演木偶戏。可谓是鲶鱼一张嘴,容纳天下事。

在一位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发现了一个小洞口。这个洞口与左右两边的大洞口不同,洞壁削直,有很明显的人工凿痕。1934年,红军从瑞金撤离后,作为长征出发地的云石山乡,经历了国民党军队的反攻倒算,全乡一片白色恐怖。乡人们为保平安,就将皇恩岩的大洞口全部封闭,在石山的隐蔽处开凿了一个仅容一人进出的小洞口,洞长约二三十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大家立即藏身洞穴,再将洞口密闭起来。可以说,当年皇恩岩洞为保存苏区红色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今天,原来被封闭的洞口全都打开了,这个人工开凿的小洞也仍然保留着。我想,它应该被更多的人知晓,因为它见证了一个岩洞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宽广和包容。

环岩洞行走,可见洞壁多处流泉,形成岩滴。它们并不肆意奔涌,而是一滴一滴,有着恒常的耐心,细水长流地往下滴着。顺着岩滴的走向,一些石笋和石柱已然成形,有着不经雕饰的自然状貌。在一块褐色的光亮如油的岩壁前,一股细细的清泉缓慢地向下流淌。传说这里曾经不是出泉水,而是出食油。无论庙里有多少人,它出的油总是不多不少刚刚够当天食用。有一天住持和尚想探究这里面到底藏着多少油,于是将泉眼给凿开了。一凿发现坏了,它便不再流油。而另一块外形酷肖米粒的泉壁,也有一个类似的传说。那个泉眼曾经每天流出大米,无论多少人在庙里吃饭,出来的米总是够吃的,不多不少刚刚好。也是那个和尚,给那么一凿开,米也不出了。还有一块岩石则像极了成堆的木柴,据说曾经是出柴火的,其结局和米、油泉眼一致。三个故事,一种禅意:贪心的人,终究一无所有。村里人就这么祖祖辈辈地将故事传了下来,也将一种立世的操守传了下来。

出岩洞,转身便折进了皇恩岩寺。寺庙建筑从侧面看似乎显得单薄了些,深入寺内,才知它的面积宽大得很,盖因后院的大部分空间嵌进了岩洞内。稍加留意,你会发现无论正殿,还是偏房,总有一两面墙是依着岩石契合的。其中靠里的那面墙,索性不用砌,全是天然的岩石。一些小空间就着岩石的生成,或圆或尖或三角形,有时竟能望到天光从头顶泄下。守庙人就将筛啊篮啊各种物什随意地挂在石壁上,他们把岩石当梯子,当坐椅,或挖个圆孔当石臼,虽然纷乱无规则,倒也显得拙朴自然。

皇恩岩的下方,是纵横交错的阡陌田园,有的已经种上了瓜菜,畦上插着驱鸟的假人儿;有的还没有翻耕,青草绿绿地铺排在田垄上。几棵棕树散落在田间地头,有些寂寞无主的滋味。青山和村落各自安生在更远些的地方,静默如永恒。如果我没有猜错,在树木茂密之处,必定有一条小溪环村庄缓缓流过。

出皇恩岩寺时,院内一棵巨大的桂花树吸引了我的目光。据说它的生长年代已不可考,至少有几百年了吧。“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我可以想象,在八月到来的时候,它浓郁的香气将怎样久久不散地萦绕着皇恩岩寺,以及端坐在寺庙里的神灵。

不过,无论桂花开得再热闹,皇恩岩寺仍旧是世界里静的一部分,我深信不疑。

编辑:耿凤

猜你喜欢

岩洞石山鲶鱼
社区文化自信视角下昙石山文化的旅游发展研究
递上一把油伞
洞穴密码
让鲶鱼慌起来
匠心
陷 阱
快乐体验
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