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中尧舜
2018-05-10宋鑫娜
宋鑫娜
在北京市档案馆珍藏着一份光绪三十三年(1907)礼部尚书溥良为皇后千秋令礼仪事的奏折。奏折为汉文书写,长121厘米,宽25.5厘米。内容为皇后诞辰日祝寿的礼仪和程序。
从年份上看,光绪三十三年,为公元1907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年轻的光绪皇帝眼见甲午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耻辱,不甘作亡国之君,一心想有所作为。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提出的变法,准备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但变法遭到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的阻挠。最终,维新变法宣告失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享有万园之园盛名的圆明园也被八国联军焚毁。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
在清政府政权岌岌可危、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这份皇后生日档案背后又上演着怎样的故事呢?从时间上看,这份档案颁布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那么光绪时期的皇后是谁?大多数人提起光绪,首先会想起他与珍妃那段曲折哀怨,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极少人会想起皇后隆裕,而这份档案的主人公正是——隆裕。
隆裕,全名是叶赫那拉氏·静芬,小名喜子。同治七年(1868)正月初十出生在朝阳门内的芳嘉园,父亲是副都统桂祥,是慈禧太后的亲弟弟。还在隆裕很小的时候,慈禧就郑重其事地对弟弟桂祥说:喜子不要嫁给别人。光绪十五年(1889),在慈禧太后的操纵下,19岁的光绪帝与21岁的表姐叶赫那拉氏·静芬举行了大婚典礼。
这份档案是时任礼部尚书的溥良为筹办隆裕皇后生日写的一份奏折。溥良是雍正皇帝的第六世孙,也是已故著名书法家启功的曾祖父。溥良先后任过理藩院左侍郎、右都御史、礼部尚书等职。这份奏折正是他任礼部尚书时期形成的档案。
以下为奏折内容:奏为礼仪事恭查定例(关于礼仪事,请求查一下往年的定例)。皇后千秋令节臣部将应行礼仪前期具题恭候(皇后生日关于礼仪的事要前期布置好),命下行知在京各衙门一体遵照等语恭照(在京的各个衙门要统一遵照这个规定)。皇后率内庭主位旨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前行礼(皇后率后宫内廷向慈禧太后行礼),礼成率内廷主位旨(行礼完毕后,率内廷归位站好)。皇上前行礼礼成后(皇上向太后行礼完毕后),皇后还宫内监豫设皇后仪驾乐态(皇后还宫,太监提前做准备,皇后伴随着礼乐回宫)。奏请皇后御内殿引(奏请皇后内廷皇后前面行礼),内庭主位旨皇后前行礼是日王公百官咸衣蟒袍补服一日至(皇后前行礼那天,王公百官要统一穿蟒袍补服一天)。在外公主福晋命妇应否进内行礼(在外恭候的公主、福晋、命妇要不要入内行礼,请指示?)并是日皇后宫是否筵宴之处伏候(同一天,后宫是否设宴,在哪儿宴请)。命下臣部尊奉施行其行礼礼节函期另行恭进为(其礼节、日期,另行请示)。
文中提到的“千秋节令”是礼制名。千秋,意为千年,亦即长寿,属于祝寿之词。唐明皇诞辰称为千秋节。清代臣工庆贺皇后诞辰用笺文,文内称皇后诞辰为千秋,因此清代皇后诞辰之日都称为千秋令节。
通过此档案,可以看到清宫的祝寿礼仪:皇后千秋节令当天,皇后首先率内廷官员向慈禧皇太后行礼,礼成之后,皇上也要上前行礼。这个礼数是要分别进行的。皇上礼毕后,皇后要伴随着礼乐回宫。此时太监已准备好奏乐,嫔妃们向皇后行礼,王公百官向皇后行礼,在外的公主、福晋、命妇依次向皇后行礼。
奏折中提到,皇后生日当天,王公百官要盛装出席,着蟒袍补服庆贺一天。其实这个礼数是自雍正六年(1728)始定,每逢皇后千秋节日,王公百官亦一律着蟒袍补服一日。奏折中还对公主福晋是否内行礼和生日宴设在何处进行了请示。
奏折中还透露出一个信息,按照清宫礼仪,光绪皇帝是应该参加隆裕生日宴的。但是,从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就被慈禧太后囚禁起来了。从1898年到1908年,光绪被慈禧囚禁了10年之久。这份皇后千秋节档案的日期是1907年,正是发生在光绪囚禁期间。
曾担任慈禧御前女官的裕德龄在她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当时生日的描述:寿宴开始后,皇帝和皇后先坐了下来,嫔妃们依次敬酒,先敬皇上,后敬皇后,我们每人分了些食物加入了宴會,整个午餐吃得轻松自在。寿宴结束,我们照例要去向太后汇报,太后要我们去无非就是监视皇上和皇后,我们也没有告诉她什么。太后问我们皇上是不是和平时一样木木的,我们说是。
从这段当事人的文字描述中可以证明光绪是参加了生日寿宴的。而且裕德龄是受慈禧指派监视光绪的一言一行。戊戌变法失败后,除了早朝或重要礼仪活动需要光绪充当门面外,光绪帝都被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或颐和园的玉澜堂。
光绪帝被限制性囚禁,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那桐日记》中也得到了印证: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初一日子刻接神大吉,母亲、叔父前道新禧,内子、儿女辈同道新喜,诸事吉祥。辰刻天地桌前、佛堂、祠堂上供行礼。午初进内,午门前叩贺皇太后年喜。午正乾清门前叩贺皇上年喜。八月二十九日卯刻进内值日。皇太后、皇上在仪鸾殿召见。
在很多后来的传记和有文字记载的史书中,大多把隆裕描述成丑陋、善妒、助纣为虐的恶女人。因与珍妃争风吃醋,去慈禧那里告黑状,最后使得珍妃招致慈禧的仗打。在光绪帝戊戌变法期间,她也坚定地站在了姑妈慈禧这边。而对于珍妃的死,她仿佛也难辞其咎。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因同情光绪,继而同情珍妃,加之隆裕与慈禧的姑侄关系,于是把怨气转移到了隆裕身上,殊不知,隆裕才是这场权利争斗中的牺牲品。因被光绪视为慈禧安插在身边的耳目和亲信,一直遭到光绪的反感和冷落。虽然贵为皇后,隆裕却没有得到皇帝一天的宠幸。
所以,在皇后的千秋宴上,光绪皇帝也只是迫于慈禧的淫威,象征性地出席一下。至于能否得到光绪真挚的生日祝福,也成为隆裕的一种奢望和一厢情愿。
虽然如此,宫内预备的生日礼物还是不能少的。在清代《内务府奏销档》关于皇后千秋节生日礼品的描述中,就有对隆裕皇后三旬千秋贺礼的名单:皇后千秋节,赐金,赐银,赐绸缎,賜宝物等,多在交泰殿。如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初十日,隆裕皇后三旬千秋,均在交泰殿呈递如意、恭进食品等。
隆裕皇后生日的第二年,即光绪三十四年(1908),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离世。年仅3岁的溥仪即宣统皇帝继位,隆裕升格为皇太后。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乘机施展阴谋,迫使摄政王交出权柄,要挟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率宣统皇帝溥仪在养心殿正式发布诏书,这也是清王朝颁发的最后一道诏书。隆裕太后在养心殿召集御前会议,虽然与会王公大臣意见不一,但最终由她做主,接受《优待清室条件》,签发了《退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并授权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
1912年9月,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第一次来北京。在社会各界欢迎大会的演说中,他称赞隆裕太后赞成共和,交出皇权,可以称之为“女中尧舜”。
隆裕的行为虽然得到了革命党人的赞誉,但她却遭到清朝贵族的谴责和谩骂,认为她葬送了大清王朝。带着深深的自责,她终日郁郁寡欢,最终身体积郁成疾。
命运总是戏剧化地上演,悲剧人物注定是孤独的。1913年正月初十是隆裕太后万寿节。然而,因为清王朝的覆灭,本应该规格很高的万寿节却显得异常寒酸和冷落。昔日宗室王公大臣回避入贺,前来觐见祝寿的使臣寥寥可数,此情此景使隆裕悲从中来。以致本已羸弱的身体雪上加霜,七日之后即正月十七,隆裕病逝于长春宫的太极殿,享年46岁。
北京市档案馆保存有北京市警察局侦缉队关于前清隆裕太后逝世的呈报。呈报对前清隆裕皇太后因病逝引起的宫内骚乱和盗窃问题进行戒严和压制。
笔者在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那桐日记》中也查阅到关于隆裕太后病逝的记述:“‘中华民国两年(1913)二十二日即阴历正月十七日。早接京信,惊悉隆裕皇太后于今日丑刻升遐,逛听之下,不胜痛怆。二十八日寅正二刻起,卯正进内,候殷奠礼,早祭后恭办丧礼,王公大臣带领叩谒隆裕皇太后梓宫,礼成退下,稍坐,巳刻回家”。
隆裕病逝以后,袁世凯为其举行了最高规格的葬礼:全国下半旗3日,为皇太后致哀;文武官员臂戴黑纱 27日;参议院休会一天,并把2月28日定为祭奠日。此外,民国政府还在太和门前的广场为隆裕太后举行了“国民哀悼会”。各界团体人士踊跃参加,景象盛况空前。
回顾隆裕的一生,充满了悲剧化的传奇色彩。从出身显赫到抑郁而终,经历了不幸的婚姻,宫廷的尔虞我诈及篡权者的威逼利诱。然而,面对命运的捉弄,她依然淡定从容,展示了一位中国女性隐忍、坚毅、包容的特质与胸襟。特别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隆裕深明大义,力排众议,签发了《退位诏书》,完成了历史交给她的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