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浮堰·九龙池·都龙王庙
2018-05-10李富厚
李富厚
大运河文化源远流长。七百多年前,从通州张家湾沿着通惠河溯水而上,可达京城什刹海,而通惠河的源头则在昌平区化庄村东龙山(又名龙泉山)的白浮泉。白浮山涌出白浮泉,继而修筑了白浮堰;如今,山麓有似白浮堰起点九龙池,山巅有都龙王庙。
白浮堰
元朝初年,南方的粮食、货物沿着大运河只能运到通州张家湾码头。没有水路进入元大都城(今北京),只好卸船走旱路,改用车拉、牲口驮,费时又费工。为解决元大都城的漕运和生活用水,元朝著名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详细地考察了白浮山及西山一带的河流、地形及地貌,并把勘测情况上奏元世祖,建议引白浮泉水入瓮山泊(今昆明湖),再入都城,继续开凿通惠河以引水向东,直通大运河。元世祖忽必烈准奏,命郭守敬兼管都水监,主持引水济漕工程。
郭守敬指挥官军与民夫开凿河道,引白浮泉水注入瓮山泊,时称白浮瓮山河。沿着白浮瓮山河修筑的堤堰名为白浮堰,为通惠河的上游。堰者,为人工修造的较低的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提高水位,便于灌溉和航运。白浮堰于元二十九年(1292)春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秋建成。其为引水注泊、提高漕运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瓮山泊水流入积水潭,复东折再向南流出南水门,继续东流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通惠河全长164里又104步。
朱棣定都北京后,于永乐七年(1409)在天寿山下始建皇陵。他担心从陵域内向西逆行引水破坏风水,便不再疏浚白浮堰。日久年深,河道淤塞严重,引水济漕成为了传说,直至了无踪迹。1964年秋,北京市考古队在昌平县文化科的全力配合下,带着特聘的十几位探测人员,勘测出白浮堰河道走向。故河道宽约三丈,龙泉山至横桥村一段河道,与今京密引水渠走向基本一致。白浮泉水涌出九龙池,沿着河道向西经凉水河村南、埝头、横桥与关沟、龙潭之水汇合,再向南流至土城村南,与西来的一亩泉水、马眼泉水、千蓼泉水汇合,再向南流过双塔河、辛力屯、章村东,再向南流至上庄村西、皇后店、辛店、西北旺、青龙桥,最终注入瓮山泊。西北部地势高,泉水、河流多且流量大,郭守敬沿途拦截了11处泉水入白浮堰,并修建了多处闸坝和斗门。
郭守敬修建白浮堰、开凿通惠河以连接大运河,解决了大都城漕运难题及生活用水,也为昌平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人敬仰他,在昌平中心公园立郭守敬塑像一尊,以示纪念。
九龙池
九龙池在京密引水渠北岸即昌平化庄村北侧的东龙山(又名龍泉山)东北麓,是当年白浮堰的起点,今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山旧称白浮山,传说有72个泉眼。昌平区档案馆收藏着丰富的本地志书典籍,其中的《光绪昌平州志》中记载:“城东南五里曰龙泉山,旧名白浮山。……山半一洞,有人梯石而下,初狭渐广,行里许,水声砰渹不敢前。洞北麓有潭,潭西北泉出乱石间。”潭被建成水池,将水围起。在南侧池壁上,中间的大龙头带着左右八个石雕龙头一字排开,得名九龙池。在古代排水系统中,通常用清白石雕刻成龙头作为排水口。石龙头精雕细琢,同水利工程完美地融合为一体。经年累月从九个龙口同时喷水的景观确为罕见,可见潭中水量之大。白花花的水落入潭中,激起层层涟漪,颇为壮观,素有“九龙戏水”之称。“燕平八景”中“龙泉喷(后改漱)玉”即是此处。九龙池为不规则的长圆形,面积约300平方米,周围环以茂密的柳树。如今,九个石雕龙头依旧,虽然少见喷水,但难以中断人们对“龙泉漱玉”美景的遐想。九龙池南侧池壁上立有一排汉白玉石栏杆,南侧山脚有一亭,背南面北,为四梁八柱三间起脊覆瓦样式。亭檐下悬匾,上书“白浮之泉”。亭内有碑,由中科院院士侯仁之撰文,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书丹。碑文中记载:“……白浮水导引入京史于元初,时就建大都城急需引水以漕运,遂有通汇(惠)河之开凿,其上源即在白浮泉。郭守敬经始其事,开渠引水……”
历史上,白浮泉是相当有名的大泉。有资料记载,元朝时期的北京地区远不是如今这般干旱少雨,而是气候湿润,雨水充沛。白浮泉西邻百泉庄,足见此地水源浩瀚。郭守敬慧眼识珠修建白浮堰,把白浮泉水作为通惠河乃至大运河的源头。明、清二朝对白浮泉也都有文献记载。建国初期,该泉水仍滔滔不绝,沿着龙山东侧的水渠往南流,浇灌着白浮村三百多亩稻田。1959年8月,水利部门勘测白浮泉水的日流量为22.37吨。近几十年来,北方久旱少雨,电机井便星罗棋布,导致地下水位逐年降低,以至泉水几乎断流。
都龙王庙
树木茂盛的白浮山(又称龙王山、龙山)不够高大,海拔仅70米。山顶的都龙王庙却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遥想元代,偌大的白浮堰怎能没有龙王的佑护,于是,都龙王庙应运而生。
《光绪昌平州志》中记载:“都龙王庙在龙王山巅,明洪武八年重修,光绪四年祈雨有灵,奏请御赐祥徵时若匾额,重修殿宇。”都龙王庙始建于元朝,历代几经修葺,基本上维持着原貌。都龙王庙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配殿、钟楼、鼓楼、山门、照壁组成。正殿内供奉龙王塑像及雷公电母、风伯云童,壁画上龙王行雨图栩栩如生。正殿明柱楹联为“九江八河天水总汇,五湖四海饮水思源。”院内有五通明清碑刻,记载着重修都龙王庙、置买庙田和祈雨往事。山门南面直通山下的一百零八级石阶久无人行,半隐半现于茂密的灌木丛中。
龙王庙到处都有,却只在昌平龙山上有座都龙王庙。老人们说:“都龙王庙是北京地区最大的龙王庙,所有龙王都归这位龙王管。”试想,如果群龙无首,就会“多龙治水”各行其是,或同时下雨成涝,或全不下雨为旱。都龙王庙是著名祈雨场所,每逢久旱无雨,百姓们便推举一些人化装成龟鳖鱼虾角色,抬着供品成群结队地去都龙王庙求雨,祈求龙王行云布雨、降下甘霖。
“六月十三龙山庙”。龙山庙乃上寺、下寺合称,上寺指都龙王庙,下寺为龙泉禅寺和白衣庵。龙泉山庙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十一至十三日。庙会上,香客和游客身穿干净裤褂,从四邻八乡齐集于此。香客们虔诚地敬神上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游客们涌向龙泉寺前的戏楼,看京戏、评剧及河北梆子。六月十三日最热闹,先是昌平官府上香参拜仪式,后有各档花会大显身手……寺内烟雾缭绕,钟磬之声相闻,庙外游人摩肩接踵,山前山后人声鼎沸、锣鼓喧天。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引导农民破除封建迷信,兴修水利挖河渠建水库。人们不再求雨,庙会随之取消。多年以后,戏楼无存,龙泉禅寺破败,白衣庵无影无踪。
如今,昌平区规划在白浮泉遗址建造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重现龙泉漱玉景观,保护都龙王庙,修缮龙泉禅寺,重建白衣庵,恢复古戏楼。
作者单位: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