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培军:多难的民族如何在巨灾后变得更聪明

2018-05-10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重特大巨灾汶川

10年前,史培军带领国家汶川地震专家组前往汶川评估灾情——“8451亿”(直接经济损失)这个数字,就是从他这里公布的。那时,分身乏术的他专注于为灾后应急处置与决策提供专业支持,只有在从灾区返京的飞机上才有时间接受采访。“看到那么多同胞遇难,谁不难过?”他对本刊记者吴琪说,“但是科学家必须比一般人理性,我们在研究与考察中反思,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怎样能在巨灾后变得更聪明。”

10年后,史培军坐在自己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的办公室中,谈起汶川地震时,仍然少有煽情、个人化的叙述。他的表达有远超常人的流利,毫无冗余的口头禅,每一项思考、观点、呼吁都有清晰的条理——时刻印证着他的身份与职业。用史培军自己的话说,科技教育工作者的天职就是用自己的知识为纳税人、为祖国和全世界服务。

“如果我们的知识能救人一命,”他总结道,“就是最大的满足。”

但是满足的同时也有困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能有更多的人力与物力投入提高国民“安全感”?此外,史培军还认为中国的整体灾害设防能力并未与国力匹配,从政府、社会到个体的安全意识都亟待提升。

至于具体怎么做,他说,媒体要舍得花版面来普及安全知识,人多的场所要做好应急预案,学校要开设安全教育。即便我们处在追求获得感和成就感的浪潮中,仍然没有什么比安全更重要。

史培军地理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Q:回看汶川地震,你如何看待10年间我国减灾工作的发展和现状?

A:我有五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我们国家在汶川地震后应对重特大灾害的体系有了最根本的变化,可以说我们10年干了过去50年的事情。其次,科技进步很快,许多基础科研项目、科技专项推进了重特大灾害应急与防御能力的提升。第三,政府、民众与企业的意识增强,这也得益于国家将“5·12”作为“防灾减灾日”。但我们整体的综合减灾能力仍不够——城市是低水平的设防,农村几无设防;另外,地方和社会过度倚赖中央政府。怎么能让社会力量进入防灾减灾?我们需要新的理念……

Q:请向我们推荐一部与安全教育相关并靠谱的书籍或手册。

A:我们编了三代地图——《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地图集》《中國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还有《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汶川地震灾害地图集》,在网上都能找到。它们会让你知道自己所处的地方风险高低。另外网上有大量图书,比如陈颙院士和我编了一本《自然灾害》,几乎初高中生都可以读懂。

猜你喜欢

重特大巨灾汶川
浙江切实加强重特大事件档案工作
云上远眺新汶川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重特大火灾事故应急预案的通知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如何推动巨灾保险制度建设
我国巨灾保险的实践探索及发展方向
宁波巨灾保险:覆盖广泛的公共服务模式
多层次:重特大疾病保障关键词
浅谈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下慈善组织参与的衔接机制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