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税源状况与后营改增时期的对策建议
——基于2012年至2016年G省H县税收经济数据分析
2018-05-10王伟域陈斌才
王伟域 陈斌才
一、引 言
2016年5月1日我国全面实施了“营改增”,这一宏大的税制改革对于地方经济和税源无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如何结合“营改增”的现实形势,加强地方税源建设是各地尤其是贫困县域经济地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对G省H县地方税务局等单位实地调研的情况,收集了大量有关该县2012年至2016年的地方经济税源等一手资料,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多维度对比分析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关系,对后“营改增”时期地方税收税源建设情况进行预判,探索促进地方税收收入可持续增长的工作重点,并据此提出加强H县税源建设、促进财政增收、推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2012年至2016年H县经济和地方税收分析
(一)分析背景
近年来,受国内经济放缓、市场需求减弱、政策约束趋紧等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后“营改增”时期,地方财政焦虑愈发严重。G省H县经济从21世纪以来的快速增长期逐步过渡到平稳增长期,2014年地方税收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依靠能源和农业支撑、传统工业企业主导、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领跑就能实现经济税收快速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此形势下,全面深入地研究县域经济税源情况,正视当前H县经济结构中传统产业偏弱、高附加值产业缺少的状况,准确预判后“营改增”时期地方税源建设的形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地方税源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地方税体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税收分析
2012年至2016年间,H县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地方税收与经济协调增长,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显著特点:
1.经济和地方税收呈现出良性互动增长态势
2012年至2016年,H县经济保持了稳步增长的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由2012年的53.64亿元增至2016年448.54亿元,总额增长8.36倍,名义GDP年均增长23.7%。经济总量的扩大带动了地方税收收入的不断增长。同期,地方税收收入由2012年的3.95亿元增长至2016年的6.8亿元,年均增长7.64%,其中,县级收入由2012年的2.15亿元增至2.79亿元,年均增长6.74%,地方税收与经济呈良性互动态势(见表1)。
表1 H县地税收入、GDP与财政收入情况
2.经济和地方税收保持了较高的契合度
从经济与地方税收的增幅走势来看,2012年至2016年H县经济增速出现了2个拐点,税收出现了3个拐点。2013年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发展换挡减速以及“营改增”结构性减税的大背景下,该县还受到煤矿整合、节能降耗等政策的直接影响,导致地方税收比上年度减收2547万元,环比下降18.5%,其他年份地方税收均与县域经济呈“趋势相同、互动增长、幅度略小”的走势,基本上实现了协同增长趋势(见图1)。
3.地方税收入弹性较为合理
从2012年至2016年,H县平均地方税收收入弹性系数为0.9,处于0.8至1.2的合理区间。但从个别年份看,受国家政策和地方行政管理和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H县地方税收收入弹性也出现过畸低和畸高的情况,如2014年,H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加之“营改增”政策调整、煤炭行业价格持续下滑、钢铁市场不景气和烟草行业受天气原因影响,地方税收收入增速大幅低于经济增速,弹性系数仅为-0.49%,为近年来最低水平;而2016年,因政府融资平台缴纳一次性地方税收数额较大,达到10771万元,以及重点加大对公路、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项目清理力度,使当年地方税收收入增幅较猛,大大高于经济增速,税收弹性系数高达2.59,为近年来最高(见表2)。
图1 2012年至2016年H县经济和地税收入对比情况
表2 H县2012年至2016年GDP与地税收入增幅及弹性系数
(三)地方税源结构分析
随着H县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税收收入也呈现出较快增长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从收入规模来看,地税收入占县域税收收入比重较大,主体地位突出。2012年至2016年,全县地税收入以年均7.64%的增速从2012年的2.99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4.02亿元;同时,地税部门征收的县级收入占全县公共预算收入超过“半壁江山”,平均占比达61.45%,其中最高年份的2016年占比超过三分之二,接近70%。
从重点税源来看,大型企业较少但税收贡献大,且主要集中在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烟草批发业。2016年,全县地税征收的2011户纳税人共纳税4.02亿元,其中纳税前十位的企业实现税收2.06亿元,占全县地税收入总额的51.24%。其中,建筑业3户,纳税额为1.26亿元,占前十的61.2%;房地产业3户,纳税额为0.26亿元,占前十的12.6%;金融业2户,纳税额为0.12亿元,占前十的5.8%;批发业和零售业2户,纳税额为0.42亿元,占前十的20.4%。可以看出,H县重点税源企业仍以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等传统支柱行业为主(参见表3)。
从产业税源来看,二、三产业税源是地方税收入增长的主力,且第三产业纳税额增幅快于第二产业。从2012年至2016年二、三产业的税收来分析,呈现出两个鲜明态势。一是2013年以前第二产业实现的地方税收总量要高于第三产业,对全县的税收贡献率也高于第三产业。二是2014年以后态势发生明显扭转,即考虑2016年全面推行“营改增”因素的影响下,第三产业实现的地方税收的税收总量和税收贡献率均要超过第二产业(参见表4)。
表3 2016年H县重点税源企业十强
表4 分产业及重点行业税收完成情况分析 单位:万元
从税种结构来看,企业所得税平稳增长,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增速较快。从2012年至2016年,H县地方税收入主要由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5个税种支撑,分别累计完成52403万元、15542万元、4731万元、19346万元、15876万元,占同期地方税收入的64.59%,其余10个税种仅占35.41%。由于税改的影响,在不考虑营业税占地税收入比重逐步下降直至全面取消的情况外,可以看到,企业所得税增幅稳定,由2012年的2653万元增长至2016年的3320万元,增幅达到25.14%,其他主体税种中以土地增值税增长最为迅猛,增幅达到322.85%,这充分说明县域经济对土地税收依赖度过大(参见表5)。
表5 H县地方税务局全口径税收收入分税种占比情况
从企业性质来看,股份公司等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对县域税收贡献较大。从表6可以看出,2012年至2016年,股份公司是全县税收贡献最大的主力,共创税55849万元,占全县地税收入的33.44%;其次是国有企业,共实现地方税收31145万元,占全县地税收入的18.65%,但两者均呈现收入规模递减趋势;同时,受“营改增”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影响,个体经营税收总量亦呈缩减势态,由2012年的4168万元降为2016年的2800万元。此外,外资企业实现税收收入少,贡献甚微,2012年至2016年五年间共入库地方税收1609万元,仅占全县地方税收总量的0.96%,且呈收入锐减趋势。
(四)结论
根据2012年至2016年间H县经济发展与税收增长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表6 分企业类型税收完成情况
一是宏观税负过低,制约了H县税收规模和质量的提升。2012年以来,H县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宏观税负过低且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得到有效的提升,相反还在下降,2012年至2016年宏观税负分别为5.58%、5.52%、3.27%、2.73%和3.2%。宏观税负过低,一方面可能说明H县地方税源质量还不高,另一方面在税收征管上仍大有潜力可挖。
二是税源结构不合理,传统行业税源趋弱,难以形成多点支撑的经济增长面。H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虽然拥有煤、铁、铅锌等重要矿产资源以及烟草行业特殊条件,但由于资源瓶颈对县域经济有着较强的约束,一旦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较大,税源风险很大,所受冲击较为突出。从近5年来看,诸如煤炭、铅锌、铁等传统税源行业对增收的贡献作用明显弱化。同时,支撑H县经济发展的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由于国家“去库存”的压力,其对地方税收贡献作用也十分弱小,缺乏增收后劲。另外,第三产业税收增长平稳,2012年至2016年平均增幅为16.7%,除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外,总体趋势向好,有望成为H县经济的新增长极。
三是外资企业税收比重过低,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由于H县地处西部偏远的贫困地区,外贸依存度很低,外资企业(含港澳台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税收仅占地方税收总量的0.96%,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战略的推进,对外开放理应有较大增长空间。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剔除纳税前十强的重点税源企业,H县众多的小微企业(即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入库税收逐年下滑,尽管有提高税收起征点和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但由于是弱势经济体,面对宏观调控、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小微企业市场萎缩,发展乏力。
三、后“营改增”时期县域地方税源建设的形势预判和对策建议
(一)形势预判
从国家宏观层面上看,后“营改增”时期正处于国家“十三五”规划期间,随着国家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加强,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扶贫攻坚愿景的落地等,必将在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投资贸易、电子商务、能源资源开发、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给H县等西部地区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尤其是,随着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当前的体制性因素所带来的县域税源相对缩小和管控难度大的局面或将得到缓解。
从地区中观层面上看,经济总量规模不大、区域财源基础较为薄弱、税源结构单一、传统产业受限等因素影响了H县税源建设,尤其是高附加值的金融业的税收贡献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占全县税收比重仅为5.8%。这一现象说明行业结构、产业结构和规模均有进一步优化与提升的空间,为后“营改增”时期税源建设发展提供了主攻方向。
从纳税主体微观层面上看,受经济下行影响,内外需不振,加上“三高两难”(生产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税负高,融资难、扶持政策落实难),从而导致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受影响。但与此同时,“营改增”后期的减税效应、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税源扩展效应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税收反哺效应均有望产生“拉弗曲线”式的税收激励效应,是H县税源建设的机遇。
此外,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2020年全面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结合G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两加一推”主基调,以及与正在全力推进的大扶贫、大数据战略方案的协同推进,立足于H县“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扩投资、抓项目、做增量、稳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H县经济税源必将在先进的税源治理方式和手段中得到有效培植和加强,强大的税源监控网络体系必将会全面形成,地方经济税源与税收科技管理相得益彰。特别是,深化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税务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税收征管成本和税源管理效率必将得到大大提高,从而为推动H县地方税源建设提供优质的制度软环境。
(二)对策建议
地方税源是地方经济的重要基础,直接决定着地方财力的增长。后“营改增”的未来4年,H县在以“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为主线,重点推进“两大行动”(大扶贫、大数据),实施“五大战略”(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构建“五大体系”(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山地特色新型产业体系、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山地特色现代旅游业体系),实现“三大突破”(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开放创新),确保2018年减贫摘帽、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过程中,政府公共管理与财力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分配手段的税收成为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经济基础。从地方税收视角,要积极把握经济和税收变化趋势,着力提高地方税源创税能力和质量,夯实地方税收可持续增长基础,为地方财力自给水平稳定增长提供坚强保障。
1.注重经济平稳增长,拓展基础税源
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增长受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加剧的条件下,H县应坚守“生态”和“发展”两个底线,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充分发挥好中央和省市的政策支持效应,把国发〔2012〕2号文件中提出“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要在着力解决好“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问题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农产富县、文旅兴县的“五大战略”,深入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旅游、大健康的“四大行动”,不断拓展基础税源,有效激发H县经济税收增长的内生动力,积极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山地特色新型产业体系、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体系、山地特色现代旅游业体系,努力在增强发展支撑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开放创新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2.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优质税源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GDP相同的条件下,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税收收入的高低。对现阶段H县而言,要按照大扶贫推动全县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来发展优质税源。第一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农业板块经济,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按照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每个村至少有1个特色主导产品,每个乡有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农业基地的总要求,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逐步将有产值无税收的传统农业发展为有产值有税收的现代农业。第二产业方面,要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煤电钢、煤电化一体化产业为重点,以科技支撑为突破口,引导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资源换产业、产业换资本,推进传统产业生态化、特色产业规模化、新兴产业高端化。具体来讲,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重点抓好2×660MW威赫电厂新建工程、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等一批事关H县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同时,要大力推动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主的新型能源产业,以核桃乳、核桃油为主的农特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半夏、天麻和中药材饮片加工为主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以服装、箱包生产为主的轻纺工业,以石材加工、人造大理石为主的新型建筑建材产业,不断提高H县制造业产业层次和创税能力。第三产业方面,要按照H县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和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注重发挥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经济在就业和创税中的作用,通过发展以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生态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新兴旅游业,加快发展物流、餐饮、住宿、购物等配套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和融合发展。同时,还要通过招商引智等方式,加快科技研发等现代服务业和电子商务等能够形成消费热点的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把H县建成智慧新城。
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壮大重点税源
要壮大H县经济重点税源,必须争取国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一是要考虑到H县民族特色和国家贫困县的现实困难,积极争取调整现行财政体制,重新核定公共支出基数,加大对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二是对利用当地资源而企业总部在异地(如发达地区)缴纳的税收,要向中央争取按照资源来源发生地为应税义务的原则就地缴纳,开拓税源建设的新增长点。三是要鼓励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内研究制定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发展经济的地方优惠政策。而作为税务部门就是要用足、用好、用活现行的优惠政策,主动参与企业的税收管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导向,把企业优良的资本、完善的生产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引导到国家产业政策上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快H县经济社会强劲、可持续、健康发展。
4.积极应对财税改革,培植后续税源
为避免“营改增”带给地方财政难以为继的局面,建议在明晰事权与支出责任的基础上,妥善划分中央地方收入,进一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为地方培植后续税源。一是提高增值税地方的分成比例,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是建议将消费税、直接税划为地方主体税种。由于消费税、直接税等税种,地方掌握的信息比较充分,对地方资源配置影响较大,税基相对稳定,此举将有利于增强地方可支配财力。三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把房地产税培育成为地方主体税种,使之成为地方财政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四是加速推进资源税、环保税改革步伐。既有利于地方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又可以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辅助来源。
5.推进大数据行动,挖掘潜在税源
按照H县县委县政府提出构想,着力推进大数据行动,全力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着力把农村电商产业打造成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建设野马川电子商务产业园为载体,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五个一”工程,促进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二是构建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坚持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生态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以农产品为主体,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养生养老等“美丽业态”延伸,引导更多涉农企业开展电商业务,培育策划、广告等新型电商服务型企业,打造完整的电商产业链。三是完善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解决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6.优化税收征管环境,重视人文税源
人文税源是助推经济增长的“软实力”。在后“营改增”时期,面对地方财力不足而又必须强化税收征管的“两难”困境,对于承担组织地方税收收入的税务部门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税源的建设。一是要大力提高税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要重视加强对税务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以适应后“营改增”时期税源管理工作的要求。二是加强税收社会治理,构建社会综合治税网络,如着力构建部门共用共享的信息平台、全面完善征信体系等,以解决好部门间涉税信息不对称问题,积极为避免税收流失打好基础。三是创新绩效考核方式,提升绩效考核实效。要在税务部门现有绩效考核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创新绩效考核方式,全力推进税源征管质量考核信息化,避免绩效考核中重形式轻质效的考核标准,实实在在地发挥好绩效考核在优化税收管理服务中的“指挥棒”作用。
四、结 语
经济税源分析和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透析税收经济数据,摸清税收与经济之间关系及经济运行特点和状况,查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点,发现新的税源增长点,进而把握税源建设的思路和方向,从而为领导决策提供建议。本文上述建议,虽然基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尤其是后“营改增”时期地方税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有关具体措施也是结合了G省H县“十三五”规划发展目标的,但难点在于未来税收经济发展仍是动态和变化的,税收征管能力也是主观难以掌控的。特别是,对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的H县来说,实现脱贫奔小康的美好愿景和财政支出的刚性约束以及未来组织收入的不确定因素的叠加作用,或许对县域经济税源的合理布局和税收经济的平衡发展有一定影响。同时,有关构建与后“营改增”时期相适应的地方税收体系的政策措施或许推迟或调整而难以实现,这也需要因时而化、准确研判、行科学统筹而施之。坦率地讲,后“营改增”时期贫困地区税源建设任重而道远,亟需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实现顶层设计、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全面优化的目标。
[1]国家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优秀专题税收分析报告(2015)[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