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不缺位,老人少上当
2018-05-09不小可
不小可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睡意昏沉;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
老年生活,本该如歌里唱的那般闲适从容,波澜不惊,然而“骗老族”的存在,却为夕阳红涂上了一层阴影:轻则财务损失,重则祸及性命。
从前,听到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消息,第一反应总是庆幸: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我辈,信息流通如此极速,老了当不至于再受此苦。然而,目睹了越来越多90后的受骗故事,这种自信也随之日渐瓦解——想要不上当受骗,最重要的就是紧跟时代潮流,然而这却与人生的自然规律相悖:当你老了,脚步自然放慢,不会再像年轻时那样,对世界保持着热忱的好奇心,与时代脱节,反而成了大比例的可能。一旦“免疫”功能衰退,骗子便如病毒一般长驱直入……所以如今,再听到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便是感叹:骗子都进化成这样了,等自己老了,也一定会成为猎捕的对象吧?
上图:2013年9月8日,北京福源老年人服务中心主办了“银发理财,乐享生活”老年人金融知识普及公益行动。
一面是无可避免的衰老,另一面是不断进化的骗术,在养儿越来越不能防老的今天,子女倒真成了一堵防火墙,他们能给予老人的,不是真金白银,而恰恰是——日新月异的信息。
給保健迷“正念”
朋友A的妈妈是个保健迷——人到老年,总有些“迷”,不然无以打发退休后百无聊赖的人生。A妈妈每天早上都要去菜场买菜,每次买完菜也都要去菜场一边的××保健室里坐上一会儿,那里有热情的小弟小妹,先喊你“叔叔阿姨”,熟悉了就直接上“爸爸妈妈”。老人每天在那儿小坐,除了享受免费的量血压服务,还有“儿女”绕膝陪着唠嗑。
但一切免费的东西暗中都标好了价码。很快,A妈妈便从“儿女”那里买了一茬又一茬的保健品、理疗仪,小到几百块的维生素、护肝片,大到上万元的“大脑电疗保健仪”。有一天,A提早下班,回到家里,还没跨进门,就听见屋里有个女声亲切地喊着妈。她心想:我一个独生子女,哪里冒出来个姐妹?进了门,才看见那个菜场保健室里的小姑娘,正给自己的亲娘捶背呢,亲娘还给她削了一个苹果,俩人母慈子孝的,倒显得自己像个冒牌货了。
就是在这一刻,A忽然意识到,正是因为自己工作太忙,妈妈在家里寂寞,才会跑出去认亲认戚。自己的缺位,给了旁人可乘之机。这之后,A和妈妈促膝长谈,才知道妈妈不光惠顾了菜场保健室,还给带着参加了各种健康讲座,那些讲座往往以专家坐堂、送鸡蛋、送食用油、抽奖等诱饵,专给保健迷老人下套。有的甚至还采取“一百元钞票尾号抽奖”的方式,看哪位老人兜里的百元大钞尾号和台上抽取的相同,相同者就能获得一些标价高昂的保健品——老人贪图小利,往往带着不少现金赴会,这就刚好中了圈套——当与会“专家”推荐三无保健品的时候,老人脑袋一热,口袋里的现金就纷纷转移到骗子那里去了。
A听完这些骗子的套路,不由得一身冷汗。自己和父母在感情沟通上的疏怠,给了骗子绝佳的机会“鸠占鹊巢”。
怎么办?想了半天,A决定,还得从给保健“正念”下手。她给父母的微信加了好几个真正的健康保健公众号,这些号的撰稿人大都是专业医生,从不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骗点击,也不会像营销号那样推销保健品,输出的都是一些专业保健、急救知识,正适合老年人“服用”。
“现在妈妈再也不会怀疑自己买到了塑料做的假鸡蛋了,也不会再纠结哪个食物和哪个食物相克了。”A告诉我,“专业医生写的文章反而‘心很大,不会像标题党那样动不动就是‘几万人都做错了‘千万别再做这件事了,对很多鸡肋的所谓‘保健品也有科普,妈妈看了以后还会反过来提醒我,哪些中药不能乱吃,里面有什么物质可能会引起肾衰竭……”
最让A高兴的是,母女俩的交流终于回到了“同—个频道”,“再也不会她坚持她的,而我对她坚持的那一套嗤之以鼻”。沟通顺畅之后,A也会特意在工作之余留出时间陪伴妈妈,“省得哪天她又给我找个姐妹回来”。
上图:四川乐山84岁老太和儿子骑摩托去西藏,嫌海拔不够高连称扫兴。
让旅游迷告别“低价团”
朋友B的妈妈和A妈不同,她是个旅游迷。退休之后闲不住,总是跟着邻里的阿姨妈妈们一起,近则古漪园醉白池,远则武夷山新马泰。因为退休收入不高,加上节俭惯了,即使B再怎么劝她“穷家富路”,妈妈仍坚持选择“低价团”。
老年人对这种社区推广的“低价旅游团”想必不陌生——去一次青岛,五天四晚,包吃包住,每人收费竟然低至500元。“这个价格,大概连单程的大巴费用都不够吧。”B感叹,“还包吃包住,哪家会做这样的亏本生意?”
果然,买的从来也没有卖的精,亏本生意哪有人做呢?结果无非是低价旅游团变成了低价旅游高价购物团——从青岛回来时,老人们的行囊里要么多了几十斤大枣,要么人手一条千元“蚕丝被”。
没过多久,B的妈妈又出行了,这一次去的是云南,六天五晚,来回机票,1500元全包。据B的妈妈说,每到一处景点,游完景区之后总会通往—个购物城,有时是商场,有时只是简陋的大棚,里面的货物,要么是各类干货菌菇,要么就是玉器首饰——她也花费数千元买了一只“银离子水杯”,一只“负离子水晶球”。据说前者泡茶可以有益健康,后者释放出的负离子让人犹如置身于森林富氧环境。
“反正她也不懂,听到有什么离子释放就觉得对人体有益,非让我拿那个银离子水杯泡水喝,我还怕重金属中毒呢!”B悻悻地说,“算算买这些‘旅游纪念品的钱,也就等于是补偿了正常的旅费吧。但如果以同样的旅费报一些纯玩团,起码吃住要比现在好多了吧?”
后来,B妈再要报名这些低价团,就会被B阻止。“老年人空余时间多,大可以选择淡季出行,买到很便宜的机票、酒店住房。”B选择自己给妈妈报团,“钱花得不多,也不会去那些专门购物的景点,不管是旅游体验还是舒适度上都好多了。”
今年,B给妈妈报了去桂林的旅行团,五星酒店,纯玩,“即使买纪念品也不会是那些以次充好的东西。”B笑说,“家里的红手绳都积攒了有一打,这些手绳就像今年央视3·15晚会里靠演技骗人的‘假首飾中奖一样,都是景点商城送给老人的,戴着这个回旅游大巴,导游就能分成,这都是约定俗成的套路哇。”
为理财迷添保障
朋友C的爸爸是理财迷。老年人的理财,与年轻人并不相同,很多人所谓的理财,就像松鼠囤松子过冬一样,目的只是看到财富增值、规避风险。C爸的所谓理财,从前只是将退休金定期存入银行,吃一点定息,到期取出定息时,总会有一种财富增值的错觉,浑然不知相比通胀,这些“松子”过了一个冬天就已经缩了水。
有时候,C爸也会从银行购买一些推销人员力推的所谓“保底”基金,却总在兑付的时候发现它们并不保底,总要亏个几千块钱。
下图:85岁老人游龙门石窟体力不支孙子背奶奶继续游。
前不久,C爸中风入院,所幸痊愈,并未留下什么后遗症,但治疗花费了将近10万元。这让C爸略感恐慌——将来若有大病,一下子需要拿出几十万元,钱从何来?
家中并无几十万流动资金,但好在C爸还有一套小房出租,考虑到身体问题,C爸将小房挂牌出售,换来一百多万元现金——本是作为大病医疗、养老保障钱。C也没有提出异议。
可没想到的是,C爸拿到钱后不到几个月,就听从某保险公司推销员的诱惑,豪出50万元买了他们的产品——并非保险,而是基金。C一听就懵了,老人节俭一生,又吃过“理财”的亏,套取现金完全是为了医疗救急,怎么会出手那么豪阔,把棺材本都一举压在了不保底的基金上?
幸而买完基金的三个月里还有“悔过期”,C赶紧带着爸爸去退款。刚办完手续,该保险公司就出了管理问题、被保监会接管的新闻。此时c爸还没有拿到退款,家人为此事也颇为犯愁了一阵,好在结果总算不至于血本无归。
这个教训让C意识到,自己得给爸爸这半吊子的理财迷做点什么了。这种年纪再上理财课估计也是白搭,C想到,爸爸最大的忧虑,其实就是对于医疗和养老保障的恐惧。他做了一番功课,最终给父亲选择了一份合适的医疗重疾险,这才打消了父亲对于“理财”的热情。
对金融的一知半解坑的不只是C爸。据C透露,他的一个亲戚阿姨,年前就因为诈骗短信被骗数十万元。“银行转账现在要24小时才能到账,给骗子设置了一道障碍,但是存款就不同,如果拿着骗子给的卡号,在ATM机上存款进去,钱就立刻被转走了。”像这样更新的信息,老人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获知,家中子女的及时沟通,就显得尤其必要了。
社交迷也需“免打扰”
D的妈妈人老心不老,家里呆着闲不住,总是往外跑。“方圆三公里,简直就没有我妈不认识的人,和她一起上街转转,一路上都得跟人打招呼。”D不擅与人打交道,自称是个“死宅”,“我要是有我妈10%的社交能力,现在应该也已经腾飞了。”
不过,社交迷的D妈也有自己的短板——电子产品不适症。家里遥控器、小家电、手机、电脑,看到电子化的东西就犯晕。常年使用着一只老年手机,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别的都学不会。前些年,趁着智能手机的东风,D给她换了一只iPhone,装上了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饿了么、百度地图等常用软件。虽说教会她在朋友圈发个照片都能把人累个半死,D还是孜孜不倦,屡败屡战。
“她分不清‘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区别,老是把要发给朋友看的东西发到朋友圈,问我别人怎么看不到;又会把自己卖萌的照片发到某个群,把不熟悉的人雷个外焦里嫩……”D哭笑不得,“我就得跟她解释:微信群就像一个会议室,你发在里面的东西,与会者就全都能看到;而朋友圈呢就像一块黑板报,你把你喜欢展示的东西放上去,人家路过能看见的就看见了,有时候没路过就看不到……”
微信群和朋友圈的矛盾是解决了,可是很快,D又发现了新时代的骗子——姑且叫它“10万+骗子”吧——微信群也好,朋友圈也好,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各种耸人听闻的文章。“最常见的就是‘转发这条信息到朋友圈,马化腾会给你充话费,‘这部讲述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在日本票房是零,现在4D版《贞子》要在中国上映了,我们也都不要去看,让它零票房。大都是煽动民族情绪的。还有一些是健康养生类的‘黑武士:什么几月几号是某某星距离地球最近的一天,这一天不能把手机放在枕头边,辐射会特别大之类……真的不太理解传播这些谣言的人到底居心何在,似乎也不能换取利益,但老人们就很相信,在家族群里传来传去。”有一回,D妈看到微信群里“养老金增加了×××,你还不去领就吃亏了”的消息,还大老远跑去社保中心排队,结果当然是查无此事的。
“有一天我翻看我妈微信里关注的公众号,大吃一惊,全是那些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号,但篇篇都有10万+的阅读量,可想而知针对的群体都是老年人了。套路大致相同,标题里总有感叹号,还会有一些乱码,应该是为了不被微信管理方面搜索删帖。”D告诉我,“视频号尤其多,乱七八糟的小视频,标题甚至有些黄暴,打开则都文不对题。”
这回,D悄悄删了好些D妈关注的公众号,还把好些不熟悉的群都设置成了“消息免打扰”。取而代之的是,她又给妈妈关注了一些戏曲号、手工号:“妈妈平时喜欢唱戏、做手工,让她多看看这方面的信息,别变成了‘谣言传播机。”
而有了许多生活必备App的加持,爱好社交的D妈也逐步扩大了自己的活动半径——一群老姐妹没事去卡拉OK唱唱歌,一起组织个手工课,丰富了退休生活。“新手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和我的手机连接。”D笑称,“十个妈九个不接电话,有了定位连接,我随时打开手机就能知道她在哪儿了,这也算是‘子女在,不远游,游必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