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研究
2018-05-09向小艺王禹麟仝淏铖许爽杜昱庭
向小艺 王禹麟 仝淏铖 许爽 杜昱庭
【摘 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化的进程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尺度,城中村居民作为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群体,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论文通过对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就业状况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就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在进一步分析了问题的原因之后,从政府、社会、企业和个人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城中村;就业;社会分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周边的农业用地被大量征用,出现了大量的城中村,原村庄中的居民身份发生了转变,但其技能水平、文化素质却没有随之得到提升,这使得城中村居民在再就业过程中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就业不仅关系到城中村居民自身的生活现状,还影响到城镇化的水平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基于对秦皇岛市城中村的调查,总结了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分析了影响城中村居民就业难的原因,以期找到减少或者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
何为城中村,很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界定。代堂平认为,“城中村现象是指从地域角度上讲已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却仍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的矛盾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区。”[1]李钊认为,“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离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本人称其为‘城中村。”[2]由此看来,城中村即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失去土地或者保留少量土地,获得征地或拆迁补偿,户口转变为城市户口,但市民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居住的村庄。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过程的产物,其产生有其社会历史原因。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城中村虽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但是在实际的考察中,发现城中村居民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比如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到城中村的发展。通过考察,论文将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归结为五个方面。
第一、就业类型偏保守,就业途径少。
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形式和就业类型比较传统,就业途径较少。通过对20 50岁年龄段之间的被调查者的就业调查,发现在就业类型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常规性就业。在小区周围的公司和事业单位工作,总体占少数。二是依靠房屋出租,这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就业形式。三是个体经商和自主创业。具体表现为在小区内开超市、饭店,部分创业经商,这在城中村居民的就业方式中所占的比例达32%。四是流动摆摊经营。由于无照经营、摊位管理以及影响城市市容等原因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五是村委会和政府安排工作。部分村委会会给年龄较大的居民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工作,如小区的绿化养护、门卫守护等工作。六是季节性收入。部分处于受季节影响较大的地区的城中村,比如旅游度假區、避暑区等,在旺季能提供较多的工作,成为旅游业产业链中的一环。此外,还有部分城中村居民未就业,所占比例为41.45%,主要原因是就业意愿不高,原因主要是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不够,找工作受挫,缺乏相应的社会关系,获取就业信息困难。
在获取就业途径上,自己应聘工作和自主创业的居民占比较多,分别为33%和32%,除了这两种就业途径,还有借助互联网应聘、政府政策的帮助和亲戚朋友介绍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中村居民的就业类型偏保守,就业途径少,就业不稳定因素较多,就业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居民的工作是不稳定且没有长远规划的。
第二、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技能。
城中村居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专业技能不强,制约着城中村居民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一方面,文化水平影响就业质量。城中村居民文化水平在大学及以上的占比25%,接受高等教育的居民较少。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城中村居民难以胜任技术水平较高、脑力劳动强度较大的工作,大多数城中村居民只能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可选择的工作范围窄。另一方面,文化水平影响城中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意识和职业规划意识,文化水平越低的城中村居民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越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城中村居民的专业技能普遍不强,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城中村居民在身份转变前大部分从事农业活动,其掌握的技术和技能与工业化的社会脱节,部分城中村政府为其提供了就业培训,但培训内容仅限于简单的手工业,对城中村居民专业技能的提高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第三、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意识淡薄。
城中村居民传统保守的就业观念是影响再就业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城中村居民保守的就业观念一方面表现在就业选择的传统化和就业方式的陈旧性上。多数居民倾向选择传统的工作,借助互联网就业或者创业的居民较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表现为对新的就业方式的接受能力较弱。农转居之前,城中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其工作时间和工作量的安排比较自由,身份转变后,正式工作有规章制度的制约,使得大多数城中村居民无法适应,觉得受到了限制,接受度不高。
城中村居民缺乏积极主动的就业意识,因循守旧,封闭僵化,懒惰思想盛行。部分居民没有就业意愿,安于现状,消极待业。他们市民化程度还比较低,城市居民身份认同感不强,没有将自己定位成真正的城市建设者,在各项专业技能水平领域做出建设较少。多数城中村居民没有主动寻找工作和搜集用工信息的意识,被动接受就业信息,依赖政府安排,很少在互联网上主动寻找用工信息或者去人才市场了解用工信息。
第四、政策帮扶较少,制度不完善。
政府为城中村居民的再就业提供的实质性帮助较少,政策制定和实施没有落到实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政府在城中村居民就业的政策帮扶上存在着很多问题。一是政府技能培训不到位。部分城中村政府开展了对失业市民的技术培训,然而政策在落实和执行方面存在纰漏。城中村居民对就业培训的需求较大且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不多。二是政策普及不到位。居民对当地的就业政策了解情况不理想,政策有所推广,但并未普及和深化。三是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不到位。现阶段,社会关系正在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就业市场规范性的障碍之一,政府对就业市场的监管不到位使得缺乏社会关系的城中村居民就业困难。
第五、就业质量不高,资源利用率低。
城中村居民的就业质量普遍较低,劳动资源浪费严重,就业水平和就业类型参差不齐。在已就业的城中村居民中,部分有能力的城中村居民希望能改变目前的状况实现更好的就业,但没有相应的渠道。还有些居民的工作不稳定,工作受到的限制较大,未就业和以房屋租赁为业的城中村居民劳动力闲置,就业不充分,资源利用率低。
城中村居民自主创业方式主要是面向小区居民的个体户,小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创业没有创新性。有合理利用资金创业经商成功并取得不错成就的城中村居民,但这类居民在整个城中村居民中所占比例甚少,资源难以共享,就业质量普遍不高。
综上所述,城中村居民的就业质量普遍不高,收入较农转居之前增多了,但支出同样也在增加,收入与支出不相抵,就业质量普遍较差。由于知识水平和文化技能方面的不足,地方政府在政策宣传和执行上的不到位,社会的压力和舆论的导向等使得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比较复杂,这需要居民个人、社会以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二、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原因,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和就业现状的表现也不例外,总的来说,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原因可以从社会大背景,政府政策的制定、宣传与实施、城中村居民身份变化的被动性四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严峻。
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普遍较大,社会对知识、文化、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严峻的就业形势增加了城中村居民就业的难度。生产力的发展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缺口很小,整个社会的就业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對于城中村居民而言,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就业情况都不太乐观,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由于文化水平、学历、专业技能和信息获取的不对称等原因,在就业中处于弱势,两方面的因素叠加,使得城中村居民在顺利实现再就业的过程中举步维艰。
第二、文化水平和学历的影响不断增加。
文化和学历是一个人在就业过程中最核心的竞争筹码,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反映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文化水平越高,就业相对就越容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才成为炙手可热的资源,学历是衡量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的重要依据,企业在聘用员工的时候也会注重员工的文化程度和综合能力。
在中国现有的国情背景下,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城市低。在农转居之前,城中村居民学习的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技能,逐步与高速发展的工业社会脱节,但整个社会对知识、文化和专业技能的要求普遍较高。由于环境的影响和思维的约束,大部分城中村居民没有终身学习的思维,对于40 60岁年龄段之间的城中村居民来说,学习新的技能和技术会比较吃力,所以在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方面只能望尘莫及。
第三、社会分层进程的不协调性。
城中村居民社会分层和流动过程中的不协调所形成的身份的转变是就业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分层是指个人以及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上与地理空间结构中的位置变动[3]p227,城中村居民由原来的农民身份转变为城市市民身份,实现了地理空间位置的变化和身份的变化,但掌握的生产资料并没有增加。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城中村居民的社会分层过程是不协调的,城中村居民的文化水平、政治地位与其转变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不相符,这为城中村居民带来了就业上的困扰。
社会分层的不协调影响社会公众对城中村居民的认同。城中村居民的身份在社会公众中形成了刻板印象,一方面,社会公众认为城中村居民生产资料的获得和地位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对城中村居民的身份的转变方式和途径并不认可。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在就业的过程中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不公平对待。城中村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用人单位对文化水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工资、福利、保险等各方面的待遇。
社会分层的不协调影响城中村居民对自身的身份认同。由于身份转变是被动的,具有突然性,而且承受着社会对城中村居民的歧视的压力,城中村居民在对自身身份定位时会感到迷茫,没有底气真正的将自己归类于城市居民,再加上现实的物质需求和传统的就业思想束缚的冲突,使得城中村居民在就业上陷入了消极择业的循环。
第四、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没有统一。
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必须统一,政策方案的设计、评估、执行等环节都应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方政府在制定有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政策时没有考虑实际情况,“轻就业安置,重拆迁补偿”[4]的方针比较明显,具体的就业政策在不同的地方执行和实施的情况也不相同。政府的执行力还有待增强,很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并且政策的制定也缺乏相应的调查与评估,与实际情况相差较远,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政策的宣传是保证政策顺利实施的前提,地方政府忽视了政策宣传的重要性。政府在征用土地前,都会制定相对完备的政策保障城中村居民的生活,但地方政府对政策的宣传不够,使得政策发挥的效果不明显,对城中村居民的就业帮扶作用不大。
三、解决秦皇岛市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建议
就业影响城中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影响着这一群体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和适应程度,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影响城中村居民对公平的理性认知。要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必须通过改变居民自身的观念意识,引导社会舆论,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政府积极作为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城中村居民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主动适应环境。
城中村居民应正确并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尽快适应环境,增强对自己城市居民身份的认同。城中村居民应积极配合基层政府的帮助,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改变身份转变前的“粗放式”就业观念,适应城市生活,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地去寻找就业机会,不能消极待业。
城中村居民要正确定位,理性选择就业。对自己的定位要客观,不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要有责任心,对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不可敷衍,保证工作的质量。适应和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积极转变观念适应环境,提升城中村居民这一群体在用人单位中的形象和地位。
其次,企业和社会要克服对城中村居民的歧视心理,公平对待失地农民。
企业应尽可能地吸纳失业的城中村居民,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平等、客观地对待城中村居民,给予城中村居民同等的工作权利和保障。企业可以与政府积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的方式为城中村居民提供就业岗位。“订单式培训”,即政府根据城中村居民的实际状向企业发送信息,企业根据自己情况对城中村居民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接纳成员上岗,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解决企业的部分人力资源需求,也可以为城中村居民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舆论也要加强对城中村居民的正面宣传,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大众媒体应对城中村居民进行正面报道,提高整个社会对城中村居民的认可度,使其真正适应新的社会身份。政府也要加强宣传教育,呼吁整个社会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城中村居民。
再次,地方政府要充分發挥职能,建立完备的信息机制和培训机制。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为城中村居民的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同时也要注重政策的推广和宣传。“政府提供的用工信息及就业培训能显著促进农转居居民获得工作条件更为合适的工作岗位,从而具有更高的就业满意度。”[5 ]地方政府在寻找解决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实际的调查和研究,了解城中村居民真实的就业意愿,保证信息收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政府要加强政策宣传,在执行过程中,加大对政策执行力度的检查和执行效果的评估,以建立后期反馈,及时调整政策,确保政策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解决城中村居民的就业问题,缓解居民的就业压力。
上级政府应授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促进基层政府的公共政策创新,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出有效的培训方案。其一,为需要就业的失业居民提供就业信息与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其二,充分调动部分不愿就业的失业居民的工作积极性,定期对其进行思想辅导,展开就业方面的教育,提高其参加技能培训班的积极性,培养兴趣爱好,进而产生工作动力。其三,为不能就业的老年城中村居民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保障其生活质量水平。
最后,鼓励自主创业,提供创业指导。
城中村居民要主动学习与创业有关的知识和技术,积累经验,培养自主创业的意识,缓解就业压力。创业成功的居民应发挥带头作用,分享经验,带领大家共同创业致富,同时政府也应制定政策鼓励城中村居民自主创业,对创业的城中村居民实行税收优惠和鼓励政策,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减轻创业压力,为城中村居民的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政府应积极加强与培训机构的合作,为城中村居民的再就业提供创业指导和培训。地方政府通过与相关培训机构的合作,免费或者低价为城中村居民提供经商、职业技能、创业等培训,同时提供创业信息和帮助,降低创业风险和成本,提升城中村居民的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城中村居民自主创业。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参考文献:
[1]代堂平.关注“城中村”问题[J].社会,2002(5).
[2]李钊.“城中村改造途径的思考”[J].安徽建筑,2001(3).
[3]《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赵满华.城中村居民就业问题浅析—基于山西省太原市城中村的调研[J].经济观察,2011(4).
[5]郭锦纯,陈协玲.农转居居民城镇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调研世界,2016(9).
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01710216132)。
作者简介:向小艺(1996—),女,土家族,湖北利川人,大学本科,现就读于燕山大学,研究方向: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