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铁路古岩堆体滑坡成因分析及整治措施

2018-05-09李庆海

四川建筑 2018年2期
关键词:明洞堆体抗滑桩

谢 刚, 李庆海, 刘 锐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土木建筑设计三院, 四川成都 610031)

岩堆体是岩体在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下产生崩塌、错落,久而久之在陡峻山坡上或坡脚下形成的疏松楔形堆积体[1]。岩堆作为山区不良地质现象,须查明固有性质,即岩堆的规模、结构、物质组成、基床坡度变化等,同时还须查明周围环境条件对其稳定性影响,确定其稳定程度[2]。李永金[3]建议在初、定测及补定测各阶段采用如物探、挖探、钻探等手段进行综合勘察。熊冰[4]认为岩堆体虽自然情况下大多稳定,但对外界影响较为敏感,建议采用施工简单、抗滑能力强的锚固桩作为预加固措施。

本文依托新建铁路工程,结合对滑坡成因的分析,采取临时措施及对主体结构的整治措施,为类似线路通过古岩堆的设计及施工提供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程概况

1.1 地形地貌

该段总体地形呈左高右低的斜坡地貌,左侧为陡崖,右侧为白布江,由危岩落石崩积形成的古岩堆,呈上陡下缓型(自然横坡20~45°),靠近陡崖附近陡峻,往白布江(线路右侧)逐渐变缓。滑坡工点平面示意见图1。

图1 滑坡工点平面示意

1.2 地层岩性

本段上覆第四系滑坡堆积粉质黏土夹碎块石、坡崩积粉质黏土、块石土、碎石土、角砾土等,下伏基岩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页岩、砂岩夹煤层、夜郎组第一段~第二段灰岩,各层岩土特征如下:

<2>粉质黏土:褐色,硬塑状,含砂岩质碎石角砾约15 %,厚5~12 m。

<7-1>粉质黏土:黄褐,硬塑状,含约20 %的灰岩、砂岩质碎石角砾,厚2~15 m。

<7-3>角砾土:褐黄,稍密,含约60 %砂岩质、灰岩质碎石角砾和部分块石,厚10~30 m。

<7-4>碎石土:褐灰,稍密。碎石角砾约占60 %,质以灰岩、砂岩为主,余为黏性土充填,厚10~30 m。

<7-5>块石土:灰色,稍密。块石约占60 %,石质主要为灰岩,部分粉砂岩,余为黏性土和碎石角砾等。厚10~30 m不等。

<15-2>灰岩夹泥灰岩:灰色,隐晶质结构,钙质胶结,地表出露弱风化带,岩石完整坚硬,质坚性脆。

钻孔SZ-fq-8揭示代表性断面示意(图2)。

图2 古岩堆滑坡地层代表性断面

1.3 气象水文条件

地表水不发育,地下水对混凝土具有硫酸盐侵蚀性、酸性侵蚀性和CO2侵蚀性,侵蚀性等级为H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 s。

1.4 原设计

(1)根据现场踏勘、初定测、现场核对及同当地居民沟通等,判定古岩堆在新建铁路前符合文献[5]稳定岩堆判定标准。

(2)该段为桥隧直连,其中DK348+622.3~DK348+700段为隧道明洞段,DK348+470~DK348+622.3段为桥梁范围。

(3)为保证线路安全,接长60 m单压式明洞和16 m双耳墙明洞。明洞段及暗洞段靠山侧设置9根锚固桩。隧道基底采用C20混凝土换填。平、纵断面图及代表性横断面见图3~图5。

1.5 施工、滑坡情况简介

大桥各墩台基础、墩身、明洞段抗滑桩及土钉墙完成施工,隧道明洞结构未施工。

2013年11月17日该段右侧土体发生滑动,产生裂缝最宽处约1.2 m。裂缝长度及平面位置见图1,现场照片见图6、图7。

图3 桥隧直连平面

图4 桥隧直连纵断面示意

图5 DK348+685隧道明洞横断面

图6 明洞段左侧竣工照片

图7 明洞段右侧现场裂缝

2 滑坡变形特征

DK348+620~DK348+675线路右侧土体发生滑动,滑坡体平面上呈椭圆形,见图1。主轴方向长约75 m,宽约70 m,滑坡周界明显,滑体内裂缝多见,裂缝宽度0.2~1.2 m,可见深度约0.4~0.8 m,裂缝贯通性好。滑坡体前缘呈舌状凸出,其前缘因滑动受阻而隆起形成滑坡鼓丘,上隆起高度达20 cm。钻孔SZ-fq-8揭示:滑动带为软塑状粉质黏土,厚度0.20~0.80 m,滑动面倾角约30°,滑床以下为碎块石土夹粉质黏土以及灰岩,滑坡属于浅层小型滑坡,主轴横断面见图8。

图8 滑坡主轴横断面

3 工程滑坡产生及原因分析

3.1 施工现状

滑坡后缘弃碴量达到18 700 m3,位于线路右侧10 m左右,堆高约1.5~3 m。观察发现,挖掘机215/225型号(重达22 t/23 t)、载重40 t的运渣车及30 t的汽车吊等车辆在后缘施工便道上来回碾压。左侧抗滑桩及桥墩台施工过程中废弃水(泥水、生活用水等)未引入排水沟中,从后缘往白布江方向散流漫排。

3.2 工程滑坡形成原因分析

现场勘查发现出现裂缝区域自然横坡陡峭,40~45°左右。上覆土层为<7-1>粉质黏土及<7-5>块石土,下覆<15-2-W2>灰岩夹泥灰岩。据文献[6]粉质黏土渗透系数很小,取值5×10-6~8×10-5cm/s。施工废弃水散流漫排下渗,长时间浸泡导致粉质黏土力学参数指标大幅度降低,如承载力降低、重度增大、土体内部尤其是滑动面土层抗剪强度降低,加之桥隧弃碴堆砌在岩堆后缘及施工车辆在后缘活动,相当于增大了下滑力(土体自重及车辆加载)的同时抗滑力又减小了,从而引发土层溜坍。

4 稳定性分析

4.1 滑面确定

通过DK348+644.00右侧48 m处钻孔深度53.30 m、DK348+602.00右侧175 m处钻孔深度47.20 m、DK348+574.00右侧270 m处钻孔深度27.60 m等干钻孔,查明土层软弱结构面深度、厚度等。参考TB 10035-2006《铁路特殊路基设计规范》和TB 10025-2006《铁路路基支挡结构设计规范》,根据文献[7],路基工程施工后岩堆体的整体稳定一般稳定系数不小于1.25,大型岩堆的稳定系数不小于1.05~1.15。

4.2 计算岩土参数

根据钻探取芯室内试验结果(天然黏聚力C及摩擦角φ),采用瑞典条分法(表1)分析岩堆体稳定性,通过极限平衡状态法反算并分析滑动面综合摩擦角φ,并采用折线滑面法计算各横断面(含主轴断面)在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出口推力。

表1 瑞典条分法计算参数

根据室内试验结果,岩土层参数见表2。

表2 各土层参数

表3 各断面计算结果表 kN

4.3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评价

DK348+659主轴断面,采用C=16 kPa、φ=20°计算其最小安全系数为Fs=1.117 6(基本稳定状态)。可看出上述结果同前期踏勘、定测等手段判定该古岩堆处于稳定状态是一致的。

裂缝出现后,根据现场资料分析并绘制出各断面折线滑裂面,采用表1(折线滑面法计算时安全系数取0.9)及表2岩土层参数,反算出DK348+659主轴断面极限平衡状态下黏聚力C=5 kPa时摩擦角φ=19.513°。

采用表2参数,其中滑裂面起点左侧土层综合参数采用C=5 kPa,φ=19.513°,按规范要求,折线滑面法计算推力采用的安全系数采用1.1(基本稳定状态),计算剩余下滑力见下表3。

可以看出其中DK348+630断面出口推力最大,为638.3 kN。

5 滑坡整治措施及效果

5.1 整治方案

首先做好隔、防排水措施,对隧道明洞段基底进行挖除换填。然后在滑坡前缘附近,沿与滑坡主轴垂直方向设置抗滑桩;考虑隧道明洞段结构稳定性,在其正下方设置抗滑桩(图9);为确保4~8#桥墩的结构安全,在其右侧附近设置抗滑桩。

图9 DK348+640断面抗滑桩加固

5.2 主要工程措施

(1)临时工程。黏土夯填地表裂缝,并用彩条布将滑坡体全部遮盖;将后缘弃碴运至指定弃土场位置。

(2)支挡工程。①确保4~8#桥墩结构安全,于4~8#桥墩右侧附近,沿线路方向设置三根为一组的抗滑桩(1~15#桩),桩长为16~18 m,截面尺寸为2.0 m(高)×1.5 m(宽),桩间距(中~中)6 m,桩短边与线路方向平行;②隧道明洞段右侧附近,沿线路方向设置一排抗滑桩(16~26#桩),桩长为18~28 m,截面尺寸为2.0 m(高)×1.5 m(宽)~3.0 m(高)×2.0 m(宽),桩间距(中~中)6 m,桩短边与线路方向平行;③滑坡前缘附近,沿与滑坡主轴垂直方向,设置一排抗滑桩(27~38#桩),桩长18~26 m,截面尺寸为2.0 m(高)×1.5 m(宽)~3.0 m(高)×2.0 m(宽),桩间距(中~中)6 m,桩短边与线路方向成18°夹角。

(3)基底工程。明洞段仰拱基础挖除换填C20混凝土,右侧临时开挖坡率采用1∶1。

(4)排水工程。明洞外往小里程方向设置一道M7.5浆砌片石梯形排水沟,排水沟在明洞结束处折向山下,顺滑坡边界外侧设置;沟壁厚0.3 m,截面尺寸为0.6 m(深)×0.4 m(宽)。

(5)变形观测。①桥梁0#、6#墩及DK348+660三处右侧3 m,设置C15钢筋混凝土预制边桩,长1.5 m,截面尺寸0.15 m×0.15 m,埋入深度1.4 m。②桥梁0#、6#墩、DK348+660三处右侧10 m及滑坡前缘抗滑桩外2 m设置测斜管,入岩应超过2 m。

整治工程平面布置见图10。

图10 滑坡整治工程设计平面布置

5.3 整治效果

滑坡发生后,立即采取临时措施并积极开展对主体结构防护工程施工,顺利完成滑坡的整治。施工及后续工作中保持对该滑坡及整个古岩堆的连续观测工作,目前经过4年多的时间检验,该滑坡及岩堆状态稳定。

6 古岩堆滑坡整治体会

(1)选线尽量避免穿过大型古岩堆体。不得已通过时,宜以浅填浅挖通过,填方路堤建议选在岩堆体下部,挖方路堑建议选在岩堆体上部。

(2)在古岩堆体上施工,应做好隔、防排水措施,并将弃碴运至指定位置弃放。

(3)勘查阶段加强对大型古岩堆的分析工作。设计阶段根据土层厚度、土体力学指标、地面坡度等,对其设置预加固、支挡措施(尤其是抗滑桩)及防排水措施。

[1] 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 公路路基手册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

[2] 熊小波, 巫锡勇. 内昆线岩堆的稳定性评价[J].路基工程, 1997(4):14-17.

[3] 李永金. 岩堆区选线及勘察方法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3(10):1-4.

[4] 熊冰. 某高速公路岩堆体特征及对路基工程影响分析[J].铁道工程学报, 2014(1):49-58.

[5] 魏永幸. 内昆线岩堆地段路基问题及其对策[J].路基工程, 2000(3): 16-18.

[6] 付丽文.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 [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14.

[7] 魏永幸. 内昆铁路特殊地质问题及其路基工程技术[J].路基工程, 2001(5):52-55.

猜你喜欢

明洞堆体抗滑桩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不同碳氮比下猪粪高温堆肥腐熟进程研究
食用菌菌糠堆肥化发酵特性及腐熟进程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装配式明洞隧道拱墙拼装台车设计与施工
食用菌菌渣和白酒丢糟共堆肥过程中氮素变化及腐熟进程
高填方双层衬砌式明洞土压力和结构内力特性研究
公路滑坡治理工程抗滑桩设计
大峪隧道洞口段滑坡处治分析
紧邻铁路既有线隧道明洞开挖控制爆破施工技术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