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的影响

2018-05-09黄中华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意向行为习惯体育锻炼

黄中华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 体艺部,浙江 杭州 310018)

0 前 言

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国家和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如增加体育课课时; 对学生进行体质测试并将结果向教育部上报;对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等等[1]。各高校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伴随着移动互动网和智能手机应用程序的飞速发展,国外学术界和临床医学热衷于将智能手机健身应用与服务(Application, APP),也称移动健身APP,作为提供健康行为干预的手段。健身APP是以督促、指导用户锻炼,传递健身资讯,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等功能为主要目的第三方应用程序[2]。健身APP主要是基于心流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行为改变理论为依据设计而成,主要采用行为改变技术,提供目标设置、个性化定制、实时反馈、勋章奖励、圈组互动等功能,加强用户的心流体验,让锻炼更容易发生。

体育锻炼行为意向[3]是个体是否有参与锻炼的打算,愿意在多大程度上去参与锻炼,计划为此付出多大的努力。体育锻炼行为习惯[3]是特定情景刺激(场地、时间、器械、同伴、指导者等)和个体锻炼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一般来说,行为习惯指个体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需要,成为个体一种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4]。行为习惯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锻炼行为,间接的影响是指通过影响行为意向来影响行为。行为意向对锻炼行为有着重要的直接作用,行为意向是锻炼行为的重要调节变量[5]。因此,通过研究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预测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包括锻炼强度、锻炼时间、锻炼频率。而锻炼行为将直接决定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移动健身APP运用于大众运动健身相关的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已有研究借助APP作为监测或干预工具来测试或督促大众的健身活动[6-10],指出健身APP对提升大众健身行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健身AP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PP的健身技术路径的实现方面以及不同类APP健身功能的比较方面。关于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本研究问题包括:①移动健身运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行为习惯的影响及其效应值;②探讨移动健身运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将丰富和完善移动健身运用的研究理论;拓展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新途径;为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实践路径。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在研究者任教的一年级3个班级中随机抽取没有健身APP使用经历的80名女大学生为实验对象,所有学生身体健康,且志愿参加实验。

1.2研究方法

1.2.1 实验分组。将研究对象按随机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年龄19.71±0.69岁)和对照组(年龄19.80±0.88岁)各40名。实验组采用健身APP对其进行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的生活。

1.2.2 实验设计。①采用2×2混合实验设计。②组间自变量:不同干预方式(组别:实验组、对照组)。③组内自变量:测试时间点(前测、后测)。

1.2.3 干预方案。

1.2.3.1 理论知识干预。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健身APP基本知识介绍,包括APP分类、特点、功能、训练计划制定、运动轨迹分享和排名等知识。根据前期问卷调研的结果,APP干预软件采用keep和咕咚。两款软件社交互动功能强大,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社交互动需求。Keep是一款功能完善,健身版块内容丰富,能根据用户喜好量身定制训练计划,提供真人动作视频指导并记录训练进度和全程语音督导的健身软件。咕咚是一款主要基于智能手机GPS模块和LBS技术,能够实现实时追踪记录运动路线和距离;实时监测运动速度、时间和海拔高度;辅助以可穿戴设备监测跑步时的运动生理数据,如心率、血压和卡路里的消耗值的运动计步类软件。

1.2.3.2 实操干预。结合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现状,本研究APP干预内容包括自选项目+必修项目。自选项目是根据实验者自身需求在KEEP中完成。具体操作:①确定健身目标(减脂、塑形、增肌),学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其中一个锻炼目标;②选择课程难度(K1、K2、K3、K4),根据自身情况,选择K1或K2;③设定课程表(课程表以2周为一个阶段);④完成定制。一个阶段结束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实验前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定制,并进行预练,确定学生适合该课程运动强度并对不规范动作进行纠正。然后正式实验。第二部分采用咕咚软件进行跑步运动。要求配速6~7min/km,运动心率在100~150次/min。两者有效运动时间不低于40min。运动前后分别进行5min的热身和拉伸训练。

1.2.3.3 干预时间。实验组学生进行3次/周,共计12周的APP使用干预。干预时间是每周二、四、六,晚上7∶00-8∶00。

1.2.4 测量指标。在实验前后分别对被试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问卷采用毛荣建等修订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10]中的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 BI)及行为习惯(Behavior habit, BH)分量表进行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测量。两个量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五个等级进行选择,依次记1~5分。其中有一个题目反向计分,依次5~1分,其余题目为正向计分。将每个维度中各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得出总分。本研究中行为习惯分量表和行为意向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克隆巴赫a系数分别为0.812和0.803,具有较好的信度。行为习惯分量表和行为意向分量表间隔一周后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75和0.81,具有较理想的重测信度。

1.2.5 实验控制。为了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做了以下无关因素控制。①研究对象全部是一年级女性大学生,均是羽毛球选项班学生,任课教师同一人。②为避免因APP软件使用不熟悉而影响锻炼进度,因此在正式实验前进行APP使用预练,直到学生全部掌握APP使用方法后进入正式实验。③为了监督实验组学生APP使用情况,加强过程监督。建立微信群,实验组学生每次运动的记录和跑步路径、运动时间分享到微信群,由专门的学生负责登记备案。

1.2.6 数理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效应与交互效应检验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同质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各自的差异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存在显著差异性,以P<0.01表示存在非常显著差异性。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前后行为意向及习惯得分的T检验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式对两组别实验前行为意向及习惯得分进行同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实验前两组别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得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别实验前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同质。实验后,实验组的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得分明显增高。对两组大学生各自实验前后的得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实验后行为意向和行为习惯得分均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对照组学生实验后行为意向与行为习惯得分略有增加,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有积极的影响。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干预前后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习惯t检验一览表 ( M±SD)

注:**表示P<0.01

2.2不同干预方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干预方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习惯的影响。在体育锻炼行为意向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行为意向的时间主效应非常显著,F=193.055,P=0.000<0.01,表明大学生行为意向得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从表2中可知,实验组学生行为意向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对照组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别组间效应显著,F=4.363,P=0.040<0.05,说明实验组、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中得知,实验前两组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得出两组别实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交互效应,F=169.778,P=0.000<0.01,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行为意向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在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方面,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时间主效应非常显著,F= 85.400,P=0.000,表明大学生行为习惯得分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实验前后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从表2中可知,实验组学生行为习惯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对照组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别主效应显著,F= 5.887 ,P=0.018,说明实验组、对照组实验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中得知,实验前两组别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得出两组别实验后存在显著性差异;时间与组别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交互效应F=67.391,P=0.000,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后行为习惯变化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表2 时间主效应、分组主效应及时间与分组因素交互效应的方差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实验组随着干预时间推移,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与习惯不断递增,变化趋势明显好于对照组。行为意向得分反应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分数越高,表明参与的意愿越强烈。行为习惯反应的是参与锻炼的自动化程度,分数越高,表明参与者参与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越高,锻炼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由此证明健身APP干预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有积极的影响。

3 讨 论

3.1健身APP干预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习惯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移动健身运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健身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行为习惯的效应值分别是0.512和0.452。按照cohen(1988)[11]对效应量大小的界定标准,属于中度的效应。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刘传海[12]的研究指出运动类APP对人们体育锻炼行为和习惯养成有显著地促进作用,尤其在身体改变、运动表现数据和社交互动三个方面的成就感表现突出。宋琦[13]的研究指出,大学生将运动类APP作为运动辅助工具,可以显著增加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坚持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其他研究也表明,健身APP可以延长运动时间,增强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由此可见,健身APP可以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有效手段。

国外关于移动健身运用的干预效果做了颇多的研究。King A C[14]探索手机健身应用程序在改变常规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效应。研究指出,8周干预期间,实验组每周快步走的时间平均增加100.8±167.0min,中等到剧烈身体活动的时间每周平均增加为188.6±289.3min,显著高于对照组。久坐时间每日平均减少29.1±84.5min/天,显著低于对照组。Kirwan[6]探究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增加身体活动的有效性,3个月试验后,实验组每日平均步数(实验组11 140.22VS对照组6 274.73)显著高于对照组。指出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增加自我监测行为,促进短期健康行为的发生。Monica Casey[7]将带有计步功能的APP为初级卫生保健手段,通过设置身体活动目标让被试者实现自我管理,8周试验之后,每人的平均活动步数增加了1 029步。研究团队对试验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出Know-Check-Move effect “认知-检查-移动”效应,描述了智能手机技术如何影响运动行为变化的顺序和协同过程。Liam G Glynn[15]的研究也评估了智能手机应用程序(APP)增加初级保健中的身体活动的有效性,该研究指出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显著增加体育活动,改善体重和BMI。

还有很多研究佐证了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干预项目对短期健身行为、自我效能感和运动意愿的促进作用[16-18]。关于线上运动干预项目的长期效应未得到共识。Okazaki[9]的研究指出,为期4个月的线上运动干预项目的效果能够维持到项目结束后8个月;Irvine[19]等的研究也指出,12周的干预项目效果能够维持到项目结束半年之久。然Jennings[17]等研究则认为,12周的干预项目能够有效提升参与者项目期间的运动行为,但效果难以维持到项目结束后半年。本研究未对干预效果进行长期追踪,这也是课题组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3.2健身APP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习惯养成的作用机制

基于ABC理论、习惯形成理论以及以往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主要通过以下4个行为改变技术实现的。

3.2.1 目标设定、实时反馈的引导。本研究中,要求被试根据自身的喜好、能力设定目标,制定训练计划。目标任务相当于触发器,能有效引导行动,提高注意力焦点。目标的设定基于个人的能力匹配,这样有助于提升参与者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参与者的内部锻炼动机。个性化设置中提供锻炼提醒推送,能够触发参与者运动锻炼的惯常行为,还能触发参与者对即将到来的运动奖赏的渴求。这种渴求包括运动中出汗,大脑中内啡肽、多巴胺、线粒体等生化指标分泌增多,让人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满足舒解压力、陶冶情操的需求。

3.2.2 连续性的自我监测与激励功能。咕咚健身软件提供运动轨迹、配速、卡路里消耗值、BMI值的变化等等系列即时运动数据。以及两款软件的激励功能,使用特权差异化、勋章奖励等不仅满足参与者运动挑战的成就感还能增加用户对产品的使用黏性,增加锻炼行为。

3.2.3 互动性的社会网络支持效应。本研究中将实验组建立微圈,同时软件中自带的圈组,将很多有共同健身需求的锻炼者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社交圈。大家将运动的数据、路径轨迹等群晒后可以获得圈友点赞、排名、圈组互动等积极的社会互动,满足参与者社交的需求。有研究指出,一群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人在一起可以让锻炼更容易发生。在一个群体中,大家会相互比较,相互观摩同伴的健身行为和健身效果,也会以此为健身榜样,促进自身锻炼行为的保持或增加。

3.2.4 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影响,并能够根据个体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本研究中被试APP使用时间固定,地点不固定,只需提供运动视频或锻炼轨迹,因此,实施更为灵活。同时APP时尚新颖,易于操作,自主性强,满足大学生追求时尚的需求,因而更有利于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由于时间的限制,本研究只对健身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习惯的短期效果进行了验证,后续研究可以关注短期效果的长期效应,如健身类APP的干预效果能否在干预项目结束之后得以继续保持,进行纵向的长期追踪。②限于可行性和实验控制等问题,本研究对象只是某校的一年级女大学生,样本的代表性不够,同时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还受到成熟、性别、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建议后续的研究可以增加样本代表性和普适性,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研究结论的推广性。

4 结 论

4.1 健身类APP主要通过目标设定、自我监测、个性化设置及社会互动等行为改变技术来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发生与保持。

4.2 健身类APP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锻炼辅助手段,对于促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意向、习惯养成效果显著,可以作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有效手段。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Z].国办发[2016]27号.

[2] 吴若熙,王庆军.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31(4):18-22.

[3] 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4] 阳家鹏,徐佶.体育锻炼态度对青少年有氧体适能的影响—体育锻炼行为的中介作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6,36(1):91-96.

[5] 谢龙,赵东平,严进洪.青少年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72-74.

[6] KIRWAN M,DUNCAN M J,VANDELANOTTE C,eral. Using smartphone technology to monitor physical activity in the 10,000 steps program:A matched case-control trial[J].J Med Int Res,2012,14(2):e55.

[7] Monica Casey, Patrick S Hayes, Fergus Glynn,et al.Patients’ experiences of using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the SMART MOVE qualitative study in primary care[J].Br J Gen Pract 2014,64 (625):e500-e508.

[8] ALBRIGHT C L,STEFFEN A D, WILKENS L R,et al.Effectiveness of a 12-mon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to increase physical activity in multiethnic postpartum women:Results from Hawaifs Na Mikimiki Project[J].Preven Med,2014,69:214-223.

[9] OKAZAKI K,OKANNO S,HAGA S,et al.One-year outcome of an interactive Internet-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J]. Int J Med Informatics, 2014,83(5):354-360.

[10]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5-98.

[11] COHEN J.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M].2nd ed.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8.

[12] 刘传海,王清梅,钱俊伟.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9(3):109-115.

[13] 宋琦.运动类APP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4] King A C, Hekler E, Grieco L A, et al. Harnessing Different Motivational Frames via Mobile Phones to Promote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 Sedentary Behavior in Aging Adults[J]. PLos One,2013,8(4):e62613.

[15] Glynn L G, Hayes P S, Casey M,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 smartphone application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primary care: the SMART MO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The British Journal of General Practice,2014,64(624):e384.

[16] CARR L J,DUNSICGER S I, LEWIS B,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esting an Internet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for sedentary adults[J].Health Psycho: Official J Division Health Psychol, Am Psychol Assoc,2013,32(3):328-336.

[17] JENNINGS C A, VANDELANOTTE C,CAPERCHIONE C M,et al. Effectiveness o1 a web-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for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Preven Med,2014,60:33-40.

[18] ROESCH S C,NORMAN G J,VILLODAS F,et al. Intervention-mediated effects for adult physical activity:A latent growth curve analysis[J].Social Sci Med,2010,71(3):494-501.

[19] IRVINE A B, GELATT V A, SEELEY J R, et al. Web-based intervention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by sedentary olderdults: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Med Int Res,2013,15(2):e19.

猜你喜欢

意向行为习惯体育锻炼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基于UTAUT的个人云存储用户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