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之儒家文化
2018-05-09讲解东方华
讲解/东方华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其次是“义”
(上期着重于“仁”,本期着重于“义”。)
〔义〕简明而言,就是正义、道义,即重义轻利。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道:途径。处:居;占有。)
——《论语·里仁》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亦初中语文第九册《鱼,我所欲也》)
二、儒家在“仁义”的主旨下提出了“礼、智、信”与“温、良、恭、俭、让”之德目
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又加入“信”,并将仁义礼智信说成是与天地长久的经常法则,曰:“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
〔礼〕在人与人相处方面,孔子主张礼治。礼最初是指祭祀、求福之事,要旨是尊重。如此,想要让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故礼者,示人以曲也,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敬人即为礼。所以礼体现于形式上就是礼节和仪式及礼貌。孔子且倡导“礼尚往来”(尚:崇尚、重视)。子曰:“礼尚往来,往来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智〕同“知”,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子曰:“知者不惑。”——《论语·子罕》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从字形看为人之言。《说文》(《说文解字》)解释为“诚也”,即人说的话是真实的。信与诚组词,意谓人是诚信的,即言而有信。子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温〕“温,谓颜色和也。”也就是指对人的态度温和。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特别赞扬了刘和珍的温和态度,反复五次写道:“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良〕有良知,善良。孟子曰“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恭〕即谦逊恭敬。“恭”在古代汉语中,本义指“严肃”,包括容貌的端庄,对别人的谦和以及做事认真不苟等。“恭”在现代汉语中,逐渐和“敬”字趋于一致,“恭”和“敬”成了同义字,恭敬一词除了包含恭所固有的态度端庄、对人谦和等意思之外,则更着重表现为对长者的尊敬。
〔俭〕“去奢从约谓之俭”,即节俭。
〔让〕“厚人自薄谓之让。”即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
孟子
孙中山
三、在人生观上,儒家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在人生观(人生存意义、目的)和人与社会方面,儒家主张:人应该积极入世,追求功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见于《孟子·尽心上》)“达”在这里是“得志、富贵”意。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得志、富贵时就要兼顾于接济、救助天下人。
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社会现实中,有很多人士在学业、事业成功之后,能兼顾于人之高级情感而接受且践行着孟子的这一人生主张,并作为自己的一种最为崇高的、境界最上的志向。尤其是当中华民族遭受苦难时,他们有的开仓济民,有的携家资投身于推翻外族统治与抗击外国侵略的伟大事业中。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甚至是不惜舍弃生命在兼济天下人。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
然而,当人不得志、不富贵,这就是孟子说的“穷”。穷是一个形声字,形旁,即表字义的偏旁是“穴字旁”,穴字旁在金文和小篆中像“覆盖物下有洞穴形”,多表示“洞穴、门窗”的意义。所以,“穷”的本义是“(洞穴)到了尽头。”(有走到尽头之意。)引申为无出路、不得志、不富贵,于是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见于《孟子·尽心上》)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人不得志、不富贵时就应该独自使自己美好,即保持自我美好的人生态度与情趣及生活方式。
例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少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济苍生”的壮志,但他的家世与所处的时代于他不利,他直到二十九岁才出仕做官。以后的十多年里,他只不过是祭酒、参军的职位,他不仅济世的志向无以实现,而且必须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上的人周旋。后来他做了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恰逢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告诉他应该“束带而见之”。陶渊明言:“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他即日去职而归隐园田。
从这里可以明确地看出:陶渊明是在不得志、不富贵而又厌恶官场、厌恶世俗的境遇下,同时又兼顾于“自尊”之高级情感,而接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主张,从此走上了一条归隐的道路。
另外也可以看出陶渊明同时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即陶渊明在接受孟子“独善其身”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老子“崇尚自然”与庄子《逍遥游》中所主张的人生不必为红尘世俗的功名利禄所羁绊,而应该悠然自得、无所约束、适心任性地按照自己的真性情去生活的思想。
陶渊明
而老庄思想正好契合了陶渊明“审美、爱好”之高级情感。陶渊明自幼就十分赏悦山水、田园之美。他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以此为前提,他又性情闲静而好读书,且喜好作诗。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在归隐之后,物质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他过上了自我的真性情生活,即悠然、闲适、清雅,所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于《饮酒》)又所谓:“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且以此作为他自我认可的一种崇高的志向与情趣及生活方式。
明·李在《归去来兮图·临清流而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