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艺术家、锡剧创始人王嘉大

2018-05-09黄国学

江苏地方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锡剧草根常州

◎ 黄国学

锡剧从乡间小调发展成为华东及江苏省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享有“太湖一枝梅”之称。2006年,锡剧被列入“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锡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进人王嘉大自幼热爱表演艺术,学过“唱春”“宣卷”和“道情”,21岁学唱“滩簧”。他改革传统滩簧“一生一旦”坐唱模式,用化妆、服装、道具、布景和表演手段,把民间说唱提升为舞台综合表演艺术,把“滩簧”演变为华东地区三大地方剧种之一——锡剧。他兼收并蓄,借鉴京剧等姐妹剧种,创造了完整的、优美的锡剧唱腔曲调。他编撰整理了《庵堂相会》《珍珠塔》《白蛇传》等18个传统戏,担纲主演《珍珠塔》《拔兰花》《借黄糠》等几十部大型锡剧。从常州到无锡、从江苏到上海,直至唱遍华东地区。一个民间草根艺人,把民间说唱到演滩簧,再提升为舞台综合表演艺术的新型剧种——锡剧,王嘉大是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他从艺60余年,耗尽了毕生精力,为我国戏剧和锡剧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周嘉大被改名为“王嘉大”

1885年,王嘉大出生在原武进县湖塘乡王野鸡村。父亲周洪铨是位私塾老师,有一年考秀才因一字之差落榜,忧郁而死。由于家境清贫,王嘉大青少年时期先后到南货店当学徒、种田、卖菜,到顾家染坊“踩布”(古时印青花布前的一道工序)。空闲时间学唱“小调”,先后学会了“唱春”“宣卷”“道情”等。他天生一副好嗓子,洪亮圆润,吐字严正,表演传神。他常在半夜里吊嗓子、练唱。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形式,活跃于田间村头,因此深受当地村民的欢迎。

1906年,王嘉大21岁。他正式拜“常州滩簧”鼻祖高林福、白秋鸿为师,开始演唱艺术生涯。开始学唱旦角,以青衣见长,后年纪大了又改唱小生兼老旦、老生。

在19世纪初期,滩簧的传统模式是“一生一旦”坐着对唱,因当时没有女演员,旦角由男演员反串。两人没有身段表演,也没有戏装,只有简单的化妆。男角头戴瓜皮帽,身穿布袍长衫,拿一把折扇;旦角略施脂粉,头上梳个发髻,身穿女褂,腰束布裙,手拿一方手绢。有一年新春,王嘉大约了在染坊做工的白三和尚和以卖鱼为生的“琴师”朱多宝到常州城里青果巷、府直街演唱。一位邵家少奶奶说:“你们光唱还不行,还要像京戏一样演。”她还把自己穿戴的花缎裙、灰鼠皮袄和珍珠蝴蝶花给王嘉大打扮。这一打扮还真出了戏剧效果:活脱脱真像一位绝色少女呢!由于采用了化妆、服装和表演手段,加上王嘉大注意揣摩、模仿妇女的一言一行,使演出大获成功,轰动一时。就连常州知府及在武进和阳湖两县衙门当差的头儿刘银生等人也天天来看。在《庵堂相会》《拔兰花》《打窗楞》等戏中,师兄陈金浦演生角,王嘉大演旦角,珠联璧合,演啥像啥,接连演出了137场,人们便给王嘉大一个“满天红”的美号!

王嘉大等还请京剧艺人做指导,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灯光、乐器和表演艺术都吸收和借鉴了京剧的表演形式,出现了武打场面,搞机关布景,丰富了唱腔、曲调。在演出规模上,由“小班子”演出发展为常、锡两地同演,及常、锡、苏三班合演的“大戏”。演出地域也扩展到了上海。演出的《十五贯》《双奇缘》等大受好评,尤其是《珍珠塔》更是一炮走红。

1919年农历六月底,王嘉大接到上海来人“速去救场”的口信。在赴沪途中,上海班主在做演出海报时,对生于“王野鸡村”、但本名为周嘉大的他,认为他肯定也姓“王”,便将广告的角色铭牌误写成“王嘉大”。“救场如救火”,到沪后已来不及改铭牌了,由此“王嘉大”的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在上海小世界剧场演出《珍珠塔》时,600多个座位挤满了1500多人。原买一张票可获赠“小囡”牌香烟一包,后来观众只要能买到戏票,香烟都不要了。场主一看大吃一惊,惟恐发生危险,待在门窗加了栅栏等安全措施后才开演。剧中,王嘉大饰演的姑妈方朵花嘲笑方卿:“你若能是功名来,我头顶香盘十八斤,三步一拜接方卿!”后方卿果然高中状元归来,势利姑妈战战兢兢去迎接时,台下观众气愤不已,齐声叫道:“顶香盘啊,顶香盘!”王嘉大饰演的“姑妈”随机应变,果然顶着香盘,点上香烛,跪接方卿。这种夸张手法使观众十分满意,收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掌声不断,还差点把舞台挤倒。有人说,这一情节是被观众“闹”出来的,也是王嘉大演艺炉火纯青、“信手拈来”的结果。

滩簧占领了上海市场,盛极一时,誉满申江。因演出流动性大,王嘉大感到十分劳累,加上有了一点积蓄,便于1923年农历六月在曹家渡创办了“三民戏院”,有300多个座位,成为上海历史上第一个专演常州滩簧的戏院。七月初六,戏院正式开幕演出,盛况空前,人才济济,老少同场,家丁兴旺。一时,滩簧在上海滩与越剧、沪剧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滩簧”发展为“锡剧”

乾隆、嘉庆至道光年间,在江浙一带、无锡和常州地区,乡民们以山歌、小曲、弹词、花鼓等说唱故事的“东乡小调”自娱自乐。后经民间艺人加工提高、流变衍化,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角色,称为“对子戏”。男角称“上手”,或称“左口”,女角称“下手”,或称“右口”。剧情多为民间生活故事、反抗旧礼教和封建婚姻等。生活气息浓厚,表演朴实真挚。后来由于剧目发展、曲调丰富情节复杂,演出进入小同场戏(主要在农村)和大同场戏(主要在城市)时期。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的玲玲调、苏州滩簧的迷魂调,及江南地区的传统小调,如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文闹革命,滩簧好进城”。进入城市后,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合班演出。此时,演出剧目有了较大的丰富和发展,思想上有了重视教化的作用,艺术发展有多种曲调和唱腔,并有较完美的乐队演奏。沪宁铁路通车,为王嘉大进入上海演出创造了条件。1914年,他与周甫艺等在茶馆、酒楼演出,1919年进入小世界(劝业场)演出。1921年,常州、无锡两大班在先施公司游乐场合作演出,两帮合流,统一改称“常锡文戏”。这是锡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使滩簧具备了一个新型剧种的雏形。

《珍珠塔》等戏演出的空前成功,使王嘉大编演大同场戏的信心更足了。他一有空就跑书店、书摊,选择题材,亲自改编成剧本,把它们搬上舞台,如《白蛇传》《十五贯》《双奇缘》《珠罗帕》《彩云球》《双珠凤》《玉蜻蜓》《十美图》《包公案》等。34岁时,他已不再适合演花旦、青衣。他结合舞台实践和年龄较大的嗓音特点,首创了老旦“反弓调”等,从而丰富了锡剧的曲调。

王嘉大上过私塾,是当时艺人中少有的“知识分子”。他为适应上海观众的需求,不断挖掘、改编新剧目。他赶回武进家中,寻找民间故事和唱本,整理《宣卷》和《道情》等历史资料,亲自改编成适合在戏院演出的大同场戏。如《纱裙记》《盗金牌》《乌金记》《金簪记》等。常州滩簧从乡间小调发展成完整的戏曲表演、唱做合一艺术形式过程中,王嘉大对剧本题材、演出规模、角色定位、情节设置、唱腔和音乐设计等进行改革,是常州滩簧过渡到常锡文戏的真正创始人。

1954年9月,王嘉大荣幸地应邀参加在上海沧州饭店举行的“华东地区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这次大会上,申曲正式改名为“沪剧”,绍兴戏改名为“越剧”,常锡文戏改名为“锡剧”。他手捧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的24寸大照片,看着胸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纪念章,欣悦之情,溢于言表,也激发了他为锡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

从草根艺人成为一个爱国艺术家

王嘉大虽为草根艺人,但深知爱艺必爱国,有国才有家。1932年上海沦陷。王嘉大不愿意在日寇铁蹄下苟延残喘,便将三民戏院送给他人,带领徒弟辗转无锡、苏州、常州等地巡演。抗战时期,他拒绝当局去苏北演出。当时驻守在苏州城里的国民党江苏省保九旅旅长张少华是武进圩塘人,喜欢听家乡戏,威逼王嘉大到苏州演唱,但他托病坚持不去,显示了一位正直艺人的高风亮节。

1948年春,上海几次来人,邀请王嘉大赴上海“小世界”演出。许多戏迷得知他又要登台演出,纷纷从南市、曹家渡、杨树浦等地赶来为他捧场,戏台上摆了17只花篮。在上海演出3个多月后,终因疲惫奔波、年老力衰,又回到了湖塘老家。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王嘉大受常州市文联实验锡剧团之托,在家整理、挖掘整本锡剧和对子戏共11个剧本。1951年,在他66岁时,虽然年事已高,仍坚持参加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尽管身体虚弱,仍辗转浙江嘉兴等地演出,半年后才回到家乡。

1957年,江苏省锡剧协会筹委会在南京成立,大家一致推荐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锡剧创始人、年已73岁高龄的王嘉大为筹委会主任。1958年,筹委会迁至无锡。他不顾年老体弱,坚持挖掘、整理锡剧传统剧目。用毛笔小楷一字一句的编写锡剧剧本。如江苏省锡剧团上演的《庵堂相会》,就是由他编写的,并被拍成彩色电影。当他收到90元稿费时,竟兴奋的对老伴讲:“90元,90元啊!”。其他还有《白蛇传》《珠罗帕》《彩云球》等18个传统戏和折子戏。

1961年,江苏省锡剧流派在南京汇演。时已77岁高龄的王嘉大应邀上场,担纲主演《借黄糠》,深受省有关领导和文艺界的好评和敬重,并受到广大观众和锡剧戏迷的爱戴。其剧照2010年才被发现。此前,因家中火灾、遭遇“文革”破“四旧”及搬家等,不少剧本手稿、照片、钢丝录音带、道具戏装等珍贵资料、文物,均被销毁、散失,或被有关单位和个人“借”走,因无借条而下落不明。因此,《借黄糠》剧照成为王嘉大一生唯一的文物!也填补了锡剧史上的空白。在担任锡剧协会筹委会主任期间,他主办了4期专业及业余锡剧团骨干训练班和锡剧艺校,为我省锡剧事业培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他在常州、无锡、丹阳、宜兴等地亲授弟子30余人、徒子徒孙百余人。如倪同芳、王兰英、王彬彬、梅兰珍、吴雅童、周甫艺、周菊英、王汉卿、杨企雯、沈素珍等均师出其门。

1964年农历六月初六晚上,王嘉大在无锡寓所整理剧本时,因室内高温而晕倒,导致高血压中风,经救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80岁。无锡文艺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2010年9月29日上午,锡剧主要创始人、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剧作家王嘉大骨灰安放仪式在武进区湖塘镇淹西陵园隆重举行。原武进区领导、区有关部门和单位、锡剧界人士及王嘉大亲属等出席了安放仪式。

2011年4月26日,首届武进锡剧艺术节在湖塘镇隆重、热烈的气氛中开幕,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燕升主持。文化部、省及市、区领导参加,老一辈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梅兰珍、吴雅童等到场祝贺,并演唱助兴。南京、常州、无锡、武进锡剧表演艺术家联袂演出《珍珠塔》。锡剧戏迷还组织了一场专场演出。“振兴锡剧、唱响武进”,传承锡剧,振兴锡剧,锡剧的发祥地人才济济,把锡剧唱得红红火火,王嘉大地下有知,应该很欣慰吧!

王嘉大爱国爱艺、演艺精湛、勇于创新、谆谆育人,永垂青史。他为弘扬和传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为繁荣我国的戏剧事业,特别是对锡剧的创始、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书写了浓重而光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锡剧草根常州
王燕清:从草根创业到世界领先
常州的早晨
自主“表演”展风采,锡剧文化我传承
普及教育对锡剧艺术传承的重要性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江苏锡剧文化登陆香港、澳门
校园“三剑客”
草根艺术家
草根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