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帛书(叁)》特殊用字现象研究
2018-05-08刘贺王婵宇
刘贺 王婵宇
摘 要:未经后人传抄刊削增衍的出土帛书,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秦汉时期汉字使用情况,有着比传世文献更为重要的价值,客观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字面貌。通过对《战国纵横家书》《春秋事语》两部分内容中的古今字、异体字、讹误字进行的穷尽性整理、探究,并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等字书作为研究根据,不仅有助于正确的认识、辨析这些特殊用字,对于正确解读马王堆文献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通假字 俗字 古今字 异体字 讹误字
1973年12月至1974年初,湖南省博物馆在长沙市马王堆发掘了二号和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秦汉竹简和帛书,按墓中简帛的抄录年代,各个篇章有所不同,最早可追溯于汉高祖刘邦十一年(前196),最晚也在汉文帝三年(前177),是抄写于西汉初年的原始文献。1983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叁)》,该册包括《战国纵横家书》和《春秋事语》的图版、释文和注释。《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三百二十五行,一万一千多字,其中有十一章的内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典籍文献之中,另外十六章则是失传已久的佚书,主要是关于战国中期列国合纵连横战争和政治路线斗争。《春秋事语》全书十六章,九十七行,四千余字,部分内容与《春秋》三传、《国语》等文献所载相合。主要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鲁隐公被杀、宋襄公泓水之战等历史事实的原始资料。
自帛书出土以来,许多学者就其史学价值进行了研究,对传世文献所载战国列国纪年记录以及某些重要人物生平、政治活动的不详内容进行了补充,但目前在文字学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与同时期其他出土帛书相比,两书所载文字较多,所出现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讹误字等特殊用字现象也更为明显,如第二十一章四百四十一字中,特殊文字使用现象三十三处,约占全章的7.4%。
一、古今字
古今字是同一个词的通行时间有先后的两种书写形式。{1}古字与今字相对,古今字是一对时间概念。根据马王堆帛书中古字与今字的形体联系,我们将其分为以下类型:
1.今字在古字的基础上增加形符构成。如:
厌—餍 合—答 列—裂 司—伺 孰—熟 县—悬 兹—滋 然—燃 —藉
禽—擒 若—诺 —师 酉—酒 竺—篤 执—势 知—智 匿—慝 巨—矩
介—界 —假 兄—况 齐—剂 竟—境 耆—嗜
2.今字通过变换古字的形符而形成。如:—驱 适—敌 —犒 说—悦
3.今字通过改换古字的声符而成。如:陈—阵 倍—背
4.通过增加笔划的方法进行区别。如:大—太
5.没有字形联系。如:亓—其
我们对帛书中比较典型的古今字用例略作解说:
(1)介—界 《谓起贾章》:“地不与秦攘(壤)介(界)。”《说文·八部》:“介,画也。从八,从人。人各有介。”{2}徐灏笺:“古疆界字作介。”《诗·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陆德明释文“界”作“介”。“介”本指疆界、界限义,后加形符“田”作“界”字,沿用至今。
(2)—假 《苏秦谓燕王章》:“(假)臣孝如增(曾)参,信如尾星(生)。”《说文·又部》:“,借也。”《段注》:“此云借也。然则凡云假借当作此字。”《字汇·又部》:“,隶加人作假。”{3}《汉语大字典》:“,借。后作假。”{4}可知“假”是“”后起分化字。
(3)—速 《苏秦自赵献书于齐王章一》:“以雨,未得(速)也。”
《类篇·部》:“速,《说文》疾召也。籀作。”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今作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将军率戎士乌将军,讨濮,涉狐奴。”根据颜师古注,濮,是指匈奴部落名,,古“速”字。
(4)禽—擒 《公仲谓韩王章》:“兵为秦禽(擒),知(智)为楚笑者,过听于陈轸。”《说文》:“禽,走兽总名。”马叙伦《六书疏证》:“禽,实‘擒之初文,禽兽皆取获动物之义。”《汉语大字典》:“禽,捕获;捉拿。后作擒。”按,禽,加“手”部更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擒拿的动作。
古今字多是通过加旁的方式产生今字。汉字初创,只是为了记录某一个词而创造的,它记录的对象往往是一个词,这个词随语言的发展而引申分化,由单义词变为了多义词。加旁产生今字以解决源字兼职过多、表意不明的问题。以古字为基础,通过增加偏旁形成今字。
二、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来说,只有用法完全相同的字即是一字的异体,才能成为异体字,但广义上来说,异体字还包括部分用法相同的字。裘锡圭认为两字的用法或部分相同或完全相同,共同构成了异体字。{5}
1.多旁。如:—却,鬻—粥,—汹,—怨,—诈 2.少旁。如:—哉,—还,—壑,—,—处,—惧
3.换旁。如:—兑,—役,—体,肄—肆,—攻,柰—奈,—颈
4.偏旁易位。如:—悔
5.无字形联系。如:罢—疲;—驱
(1)—壑 《触龙见赵太后章》:“虽少,愿及未囗谷耳之。”《说文·部》:“,沟也。从,从谷。壑,或从土。”段注:“凡穿地为水渎,皆称沟称。”“穿地而通谷也。谓穿土也。”《玉篇·部》:“,沟也。与壑同。”
(2)鬻—粥 《触龙见赵太后章》:“恃鬻(粥)耳。”
《尔雅·释言》:“鬻,糜也。”郝懿行义疏:“鬻者,经典省作粥而训糜。”《集韵·屋韵》:“鬻,糜也。亦书作粥。”《字鉴·屋韵》:“粥,鬻与此同,俗作粥。”{6}《经典文字辩证书·?部》:“鬻正粥俗。”{7}
(3)—悔 《春秋事语》:“愧于诸(悔)德(诈)(怨),何之不图。”《说文·心部》:“悔,悔恨也。从心,每声。”《集韵·贿韵》:“悔,恨也。或书作。”按,两字皆从“每”“心”,部位发生转变,形成异体字形。
(4)—诈 《春秋事语》:“愧于诸(悔)德(诈)(怨),何之不图。”《说文·言部》:“,语也。从言,作声。”《汉语大字典4238》:“,同‘诈。、两字只是偏旁位置不同,当时异体。
三、讹误字
关于讹误字,文中讹误字产生的原因很多,多是字形相近造成的。
1.战—郸。《须贾说穰侯章》:“惠王伐赵,战胜三粱,拔邯战,赵氏不割而邯战复归。”“郸”与“战”字形相近致误。“邯郸”是赵国首都,此义是讲秦惠王伐赵之战。
2.戎—戍。《须贾说穰侯章》:“臣闻魏氏悉其百县甲士以上,以戎大粱,臣以为不下卅万。”“戎”与“戍”字形相近。由文意可知魏国召集甲士戍卫都城大粱。
3.脊—齐。《苏秦谓齐王章》:“薛公相脊也,伐楚九岁。”“薛公”即孟尝君田文,孟尝君齐相。《史记·楚世家》:“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于秦,三国共伐楚。”后孟尝君联合韩、魏又伐秦。又如《朱己谓魏王章》:“秦与式(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中“戎”讹写为“式”;《苏秦谓齐王章》:“三晋相竖(坚)也而伤秦,必以其余骄王”中“坚”讹写为“竖”。
四、研究帛书特殊文字使用现象的意义
1.所出的土帛书典籍中十二万多字,《战国纵横家书》与《春秋事语》共约一万五千多字,数字较多,其中,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等特殊用字现象占有较大篇幅,这些特殊用字,对于训诂、文献研究意义重大,其中许多特殊用字都是传世典籍文献所不见的。
2.《春秋事语》所载史事,多与《春秋》三传、《国语》等典籍相合,《战国纵横家书》全书共二十七章中,有十六章是失传已久的佚书,通过两者的相互印证与补充,我们发现帛书残缺部分,在传世典籍中却有些句子基本相似,以此为线索进行探究难识字、残缺的句意等难题提供了范例。
3.汉初是秦隶向汉隶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早起隶书逐渐退去秦隶中的篆书意味,形成以笔画来改造字形。而在这期间所确立的改造篆书字形的改造原则为之后的隶书成熟和形成标准的汉隶奠定了基础。
{1}{5}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271页,第205页。
{2} 〔汉〕许慎,〔宋〕徐铉:《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2页。
{3} 〔明〕梅膺祚:《字江》,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4} 邹华清:《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3页。
{6} 〔元〕李文仲:《字鉴》,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7} 华沅:《经典文字辩证书》,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6頁。
参考文献:
[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编.战国纵横家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6.
[2] 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3]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 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邹华清.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
[6]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7] 吴云燕.马王堆汉墓帛书通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基金项目:2017年宁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马王堆汉墓帛书特殊用字现象研究”(项目号:GIP2017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