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可视化设计的应用研究
2018-05-08于梦璇杨吟川
于梦璇 杨吟川
摘 要:信息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图作为一种沟通工具,其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来自设计者的关怀,时刻以他人着想为己任。本文以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为例,在设计时尽力以贴近读者的方式,将知识信息“传递”给读者。完美的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图,要使受众都能够理解并得到帮助,这才是“善解人意的设计”。
关键词:信息可视化设计 防震减灾
谈起中国的防震减灾,就要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说起,那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最强破坏力的一次地震,与此同时它也是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在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显得如此珍贵,而这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却又不可避免。虽然民众无法去阻止灾害的发生,但可以通过掌握防震知识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回忆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几年中,国内大大小小的地震从未断过,之后四川雅安又出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四川及周边的重庆、甘肃、陕西、贵州、云南等省市都有明显震感。2013年末,吉林松原地区频繁发生地震,对松原市人民来说是极为罕见的,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人们对地震灾害的认识再次加深,防震减灾的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这让人想起哲学家塞内加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无论我们变得多么强大,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都注定要与人类共存,在规则的基础上提高可预测性,而不是在遵守规律的同时违反规则。当灾难尚未发生时积极预防,当灾难袭来时从容面对。地震引起的灾难不断地提醒着人们,只有认真掌握了防震减灾的应急常识,才能提高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
如今,随着视觉观众需求的提升和图像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发展,图像阅读的时代已经广为人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在传播方式上图像比文本占有更长足的优势,它不仅将内容转换为图表、图形甚至是图像,而且还实现了由单一信息到多个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了传播的信息量。当前社会,民众在阅读时,绝大部分的读者相对于复杂难解的数据和文字来说更倾向于视觉图像与图形。受众对于这种视觉图像和图形的空前需求量,也导致了读者对图像和图形的依赖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目前国内对于防震减灾应急常识的普及都是大量文字叙述,绝大多数民众对于枯燥密集的文字提不起兴趣,不想动手翻阅,书中的多数文字很多小朋友也看不懂,所以对防震减灾应急常识也不了解。本文则以防震减灾应急常识为例来具体地分析信息的可视化设计。
一、基于受众认知心理的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可视化设计
信息可视化设计的传播与交互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的可视化设计必然涉及人们的认知习惯,也不可避免地与认知心理学有关系。人对信息的处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认识的心理过程实现的。而在构思时,如果过分沉湎于自己的想法,则会忽略读者的阅读感受。因此,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站在读者的角度重建视角,这至关重要。
1.感觉 感觉是由感官引起的大脑的即时反应,是最初阶段的认知,同时也是人大脑进行信息处理的必备条件。引起注意是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视觉设计的第一要素,强烈的视觉冲击可以使知识在受众的心中产生记忆,提高防震减灾应急常识传播的有效率。该设计的注意力可分为有意和无意两种,一是有目的的信息搜寻,这就要求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更加注重主体信息的分布和结构,使受众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所需要的防震减灾应急常识信息;在信息传播中,无意注意的受众也是不容忽视的群体,为了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其注意力就必须注重视觉效果与情感因素、文化因素的表达,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知觉 知觉是基于感觉的,专注于对事物的不同特征的整体把握。知觉具有两方面的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指民众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把事物多种属性统一为一个整体的特征;另一是选择性,它是人在知觉事物时,首先会从复杂的环境中将一些关键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将其他部分进行删选和舍弃的特征。一般来说,简洁、对称等组合规律明确的信息图容易被当作选择的对象,色彩鲜艳、对比度强的信息图也容易被当作选择的对象。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知觉受众是非特殊人群,所以应根据这部分人视知觉感受的主观因素来考虑设计,而视知觉很大程度上受这部分人的年龄、兴趣、认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同受众对同一个知觉对象的认知结论也有所不同。
3.认知 认知是人通过知觉感受获得对象以及该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的关联,并进行对过程的深刻理解,这是一种对高级意识体验的概念建构。民众对外界信息的接受也是有选择性的,大脑只能有意识地记忆对个人经历具有一定意义的事物,而直观的记忆比抽象的记忆更容易被人脑储存,意思就是图像要比复杂繁琐抽象的文字更加容易记忆,在民众回忆某种事物时,就是以印象为形式的。由此可见,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通过信息可视化设计可以使民众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记忆,图像和图形可以使繁琐难理解的知识变得容易识别和记忆,这也是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视觉转化的重要依据。
二、设计要素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可视化设计中的应用
如果从民众的生活以及使用的产品来思考“传达性”,就会发现信息可视化图的设计分为两个方向:以往为传递讯息所使用的“简单易懂且具有吸引力的表现形式”与“防止误解且具有功能性的表现形式”。前者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者则侧重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设计防震减灾应急常识这些信息图,都是为了创造更加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因此要站在受众的角度深思熟虑,只有这样这些防震减灾应急常识信息图才能在受众心里留下深刻印象,才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临危不惧,灾害未来临时居安思危。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是由必不可少的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构成的。从具体的设计角度上和受众的各方面条件因素来谈,防震减灾应急常识信息可视化设计包含了如下三個要素:文字——信息的辅助符号、色彩——信息的象征符号、图形——信息视觉交流符号。
1.文字——信息的辅助符号 文字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是一种特殊的视觉要素,具有文字语义和视觉语义的双重特性,所以文字既可以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因素,也可作为信息传播的辅助因素。当文字在此设计中作为设计的主体要素时,是以视觉符号的形式出现,设计中应多采用简洁的等线黑体,色彩的明度与纯度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强化主要信息的视觉效果。而当文字在此设计中作为辅助要素时,要注重整体设计编排的视觉效果。大量的文字多以“线”“面”的信息集群形式进行组合,构建成信息可视化图的层次、节奏和韵律。
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文字的排版与设计应该建立在符合受众认知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的心理特征。打比方说,对于儿童的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要考虑六至十七岁儿童的喜好,文字的字体、字号、疏密要适当,文字上可以使用俏皮可爱与识别性高的字体。总之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文字要素应根据不同受众的不同要求灵活运用。
2.色彩——信息的象征符号 色彩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象征意义特别的明显。色彩既可作为单独的信息载体,也可与其他视觉设计要素相结合进行使用。色彩的优势是在信息传播中传达速度快,受众对色彩的认知也最为直观。色彩对不同年龄段的讀者影响和吸引也不同。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对于六至十七周岁的儿童应多采用一些浅粉色、浅绿色、浅黄色等简单、柔和、明快的颜色,因为高纯度的色彩容易给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带来一定的视觉疲劳感,不易于儿童阅读和记忆防震减灾应急常识。对于十八至六十周岁的成人,则运用一些比较成熟稳重的颜色,易于吸引这部分民众的阅读。此设计中,如果图文中的每个要素都想强调,色彩在信息图中使用过多过杂,就会让读者眼花缭乱,不知该关注哪些重要的应急常识。而集中有效地运用色彩能够凸显图文设计中设计者最想传达的部分,利于受众的阅读和记忆。
3.图形——信息视觉交流符号 所谓的图形符号是指尽可能不用文字而仅用图形来表现的信息。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会遇到一些通过纯粹的图形无法表达的知识信息,这时就难免需要用文字加以补充说明。针对非特殊人群中六至十七周岁的儿童,设计者想采用造型上简洁明确、构图上灵活多样的扁平化的设计风格进行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可带给这个年龄段儿童很直观的反应,达到视觉上的冲击感,促进儿童理解记忆这些知识。而对于非特殊人群中十八至六十周岁的成人,设计者想采用插画形式、立体图与较写实的设计风格来进行手册的绘制,整个手册会表现出更为丰富的内容,刺激受众的感官,利于受众把手册的知识消化吸收透。
三、结语
为了让受众能够理解设计者想表达的意思,就要从受众的想法和背景出发去考虑问题。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确保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也能让读者准确无误地理解内容是此设计所要追求的目标。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防震减灾应急常识手册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值得深入考究的可能,当然对于每一种设计风格都有一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但对于信息更准确直观的快速传播,回归到信息本身的思维是值得研究的。
参考文献
[1] 樱田润.信息图表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2] 禹锡晋,金美利.图解力面向未来的信息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席涛.信息视觉设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