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下“综合日语”课程改革探索
2018-05-08于艳春
于艳春
摘 要:为适应社会迅猛发展的需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下,高校应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及考试结构,有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综合日语;教学改革;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159-03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作为地方民族高校的赤峰学院也实行了“双改”,改变原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综合日语”课程教师为响应我校“双改”的要求,也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改革探究。以教育部的文件确定的新目标、新方向为基准,从地方民族高校的角度出发,培养具备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的人才,同时使他们能将所学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及生活中,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协作沟通能力,达到学以致用,这是“综合日语”课程改革目标。
“综合日语”课程一直是日语专业一门核心骨干课程,在整个培养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既要注重基本理论的教授,又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其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着重培养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简单地说,是将“听、说、读、写、译”等所有语言基本技能综合在一起的系统全面的教学,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日语学习能力、查阅资料、阅读分析能力,同时为高年级阶段及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语言基础的课程。该课程学习时间为2学年,每个学期为8课时,所占课时最多,学分最多。由此可见,“综合日语”课程在教学中起着打基础的重要作用,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长远有效的作用。
作为少数民族地方高校,目前,我校日语专业学生基本是原来在高中阶段学习英语的学生,所以是零起点教学。墨守成规地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质量难有突破,必然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校的“综合日语”课程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也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综合日语”课程进行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途径
(一)教学内容改革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课改的侧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他们的能力,根本目的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我校具体实际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特点,与时俱进地调节教学内容,侧重知识的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能力,尽量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将学生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基于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基础性、前沿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接受能力进行教学;给予学生更多参与教学、实践创新的时间与空间,使得教学内容更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手段综合运用与有机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从教师、学生以及师生互补的角度开展互动教学,探求以学生为中心的综合日语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问题意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利用日语中与汉字发音相同的例子,来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使学生的学习意愿从愿意学上升到主动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角度展开互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语法灌输为对新知识的讲解只停留在接续、用法、意义上,通过例句来帮助学生理解,然后作为主要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进行课堂活动;让学生自己搜索所学知识,整理语法的例句,并说明此例句的接续、用法、意义及包含的新单词或词组,最后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点评,针对问题集中的知识点进行解释。采取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综合运用—教师引导等教学手段,运用课程所设计的练习和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多说多练,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通过这种师生互补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改进学习方法。不同层次、不同民族的学生对外语的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及母语的不同来启发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特点及应用方法,并能学以致用。这种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而适时调整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便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消化、运用,还能培养学生探究应用知识的自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能够熟练运用日语解决实际问题。
(三)更新教学理念
要使“综合日语”课程改革取得成效,就要更新教学理念,从过去注重传授知识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教师要从教授转变为导师,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成为资源的提供者和指导者,也就是由教师“教”,转化为学生主动“学”,有意识地“学”。课堂教学中,在对单词、语法、课文讲解时,要融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日本的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日本文化元素,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枯燥的文字学习转变为具有一定联想空间的文化、历史的生动有趣的故事学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学生以及生生互动开展互助教学,促进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探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向实践型、研究型、创新型转变。
(四)改革考核方式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发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缺补漏,督促其努力学习;而教师则可以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调节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解决存在的问题,时刻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努力。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考核结构进行的改革,可增加过程性评价权重。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课堂表现20%+阶段性作业、测试等的成绩70%+出勤情况10%)、期中成绩、期末成绩而构成,把考核重点放在作业、课堂表现上。考试学生课堂表现主要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等表现,以督促他们更注重听、说、读这三个技能的掌握;而作业是侧重写和练,根据不同章节内容,设定不同形式的技能目标,组织学生分组准备,课上表达,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如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情景再现、短剧等实际场景作业,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这种考核可以让学生为完成作业而不得不理解新学知识,为学会并运用所学知识而查阅资料,进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积累词汇,学会合作。通过此种改革,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改进教学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学生就不再为应付考试而时死记硬背,这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培育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综合日语课程的教师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多次修改了适合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培养计划、课程大纲,建立了习题库及试题库。通过课程改革,教师团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团队合作机制得到强化,教师间的传、帮、带作用得到发挥。教学改革是不断完善、不断改革的过程,“综合日语”课程改革仍在路上,需要我们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教育部[1998]2号)[2].2010.
〔2〕关仲和.高等教育深层次问题问思[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02).
〔3〕陈越.刍议基础日语词汇教学趣味课堂模式改革与实践[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5,(01).
〔4〕楚永娟.体验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2,(01).
〔5〕黄玉萍.论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01).
〔6〕徐灵芝.基础日语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再探索[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7〕卢贤梓.日语专业建设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6,(04).
〔8〕李小俞.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看日语教学改革[J].語文学刊,2013,(17).
〔9〕佘群芝,丘兆逸.基于双语教学的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1,(01).
〔10〕宿久高.中国日语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兼谈《专业日语教学大纲》的制定与实施[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02).
〔11〕伏泉.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12〕宪华,尤淑惠,刘健群,张艳梅,张惠民.从IT专业的日语教学谈复合型日语人才的培养[J].长春大学学报,2006,(09).
〔13〕黄梅芳.浅谈高校外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职业圈,2007,(08).
〔14〕郝素岩.应用能力:大学外语教育的培养目标[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15〕郑淑红.地方本科院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16〕王宇.论21世纪复合型外语人才及其培养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责任编辑 姜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