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推进“聚力创新”政策的研究

2018-05-08黄文娟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12期

黄文娟

摘 要: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创新是实现区域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文章结合江苏省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独特地位及资源,以创新全球化为背景,分析了江苏的创新资源在区域发展中的现状,为江苏推进“聚力创新”,促进区域发展、建成创新型省份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聚力创新;创新全球化;创新资源

中图分类号:F1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12-0044-02

Abstract: In the key period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knowledge economy, innovation is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realize the upgrading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enhance the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unique status and resources of Jiangsu Province in the national strateg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iangsu's innovation resources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taking the innovation globalization as the background, for Jiangsu to promote "cohesive innovation", promote regional development, build innovative provinces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cohesive innovation; innovation globalization; innovative resources

1 概述

当前,伦敦、纽约、上海这样的世界级城市都在纷纷定位创新型中心都市,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创新全球化成为各国发展的主流。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政策意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创新作为国家全局发展的核心。江苏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方略,在《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领》、《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文件中,均把创新作为引领江苏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区域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本文结合创新全球化的背景,结合江苏的区域创新发展现状,为江苏的区域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国外在创新全球化背景下的做法借鉴

美国一直以来在经济、科技及国防等方面处于世界发展领先的地位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借助良好的自由竞争市场环境,美国构建了高度成熟的“政产学研金”互动网络式的国家创新体系[1]。

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新加坡在《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一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中表示出,人才是新加坡创造知识及发展科技创新的关键要素。在“全国创新行动计划”的带动下,高校开始高薪吸引海外教师、设置创新课程、创立海外学院、培养学生参与国际学术合作项目,以此激发高校创新活力。

为了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德国政府于2013年将此前提出的“工业4.0”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20》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中,同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2]。为了更好地迎合创新全球化的发展,德国在原本依靠科学院系统承担基础研究、国家重点工程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将大学科研作为公共科研的第二主力军。

3 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推进“聚力创新”的优势与不足

3.1 人才资源总量大,但开发利用不足

江苏目前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而在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和创新人才引进方面,全省高校共拥有科技人员近七万余人,特别是近两年,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海外人才等一系列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层出不穷,江苏人才资源在总量上的优势越发突出。然而,江苏虽然具备傲人的人才资源总量,但在为创新所利用方面,还存在开发不足,后续推动力不够的问题,激励不足、配套设施不完善都导致了科研人员创新动力不足、人才资源不能充分发挥助力创新作用,使得人才资源在江苏推进“聚力创新”中大打折扣,优势作用不能完全凸显。

3.2 科教资源丰富,但创新全球化优势不足

江苏省高校云集,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且拥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名校。且江苏高校一级学科数、学科进入ESI数据库的全球同类学科的前1%的高校数均居全国第一。这些都彰显了江苏作为科教大省在推进“聚力创新”过程中可利用科教资源的充沛,尽管如此,江苏距科教强省还有一定差距:科教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人均拥有量少,学科发展平台数量不足、开放性不强。在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关于高等教育建设的要求中明确指出需要强化高校科技平台基地建设,力推国际科技创新平台建设[3]。

3.3 财政资源充足,但投入领域不集中

从研发经费的投资方来看,目前各国研发经费投入的主体是企業,但政府的财政投入同样是科研经费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研发经费有73.9%的投入来自于企业,来自政府财政的只有21.7%,而且目前我省仍存在科研经费投入不集中,不专一的情况。此外,投入总经费增长,但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少。目前江苏科研投入所占比重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就2014年江苏省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占比情况来看,基础研究仅占2.77%,可见,在基础研究投入上,江苏省财政支持还相对薄弱。

4 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推进江苏“聚力创新”的对策

4.1 引育全球化人才,推进江苏“聚力创新”

4.1.1 加快树立人才全球化观念

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驱动。在人才引进及与培育方面,江苏省也出台了如《江苏省万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政策支持。但就江苏发展目标及发展步伐来看,江苏的人才资源还存在一定缺口,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方面的表现仍比较保守。江苏省委在26条政策中,提出要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保障机制和加强党管人才等5个方面入手,努力为江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只有树立“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开放性人才战略理念,才能促进江苏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更好地为江苏创新产业升级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4.1.2 加快建设海外人才引进体系建设

江苏要想在创新全球化的进程中赢得优秀创新人才的聚集优势,必须营造富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环境、制定富有足够诱惑力的人才体系。依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满足其一般可量化性需求的同时,还需要依据他们的高层次需求给予激励性满足。在江苏省出台的人才政策中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加大对科研人员投身创新活动进行多元化投入并出台一系列政策以释放创新活力。对此,可以给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松绑”,允许其创业及兼职;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给予科研人员一定的股权;取消唯论文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延长假期;在住房安置上根据城市特点进行配套或补贴等。

4.1.3 优化全球化人才培育体系

创新型人才是创新产业升级中最重要的源头,而闭门造车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需要进行碰撞才能迸发出来。目前许多国家都将人才培养作为提升科教资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在人才政策26条中,江苏省鼓励积极推进产教集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大学生企业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实施弹性学制,为大学生创新提供充分的平台。目前省内许多高校,如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和昆山杜克大学等都在积极打造国际化的大学,实施中外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角的创新人才。

4.2 整合多元化资源,推进江苏“聚力创新”

4.2.1 充分利用区位资源,推进产学资源全球化合作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看,江苏的创新开放程度还不够充分,部分高校距世界一流大学还有一定差距、部分企业尚未具备全球化的战略定位。江苏的区位优势明显,除了本身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在国家创新战略中还具有独特地位,应多与周围创新型省份、国外创新型城市建立合作联系,这有利于江苏创新资源与国际共享、接轨,对于江苏区位资源整体水平在国际上提升,以及对江苏实践“聚力创新”,实现创新产业升级都将有很大的贡献。

4.2.2 协同发展科教资源,面向区域产业创新升级

随着技术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综合性方向发展,创新也就越来越需要依靠学科的交叉来综合看待问题产生原动力,江苏需要在现有的重大科技平台的基础上,加大建设,并利用平台资源带动学科发展,在跨学科及优势特色学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这样才能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基础上,为创新活动产生更多的原动力。需要在利用已有科教资源的基础上,重视跨学科合作与跨国籍交流。创新是跨学科合作的成果,也是跨国籍交流的成果,需要全球前沿科研创新信息的共享中综合看待问题,从而为决策的制定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和解决措施[4]。所以江苏重视智库平台、“江苏人才云”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同时,应该鼓励省内、国内乃至全球高校间及高校内部进行跨学科、跨国籍合作。

4.2.3 鼓励开放行政资源,发挥政府服务调控功能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政府都纷纷出动,通过各种行政行为、政策推动创新经济的发展。德国政府对金融机构融资予以支持,提供各项财政和税收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创新风险,支持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5],并且在知识转化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规定。日本政府在推动优势大学为地域经济发展做贡献中做出宏观调控,按地方特色对学校功能分类。基于此,在“聚力创新”的当前阶段,江苏政府也应该充分发挥其调控与服务功能:一是要加大财政的科研投入,完善金融环境,充盈财政資源;二是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政府的行政调控下共同推动政策资源的发挥,为“聚力创新”添加燃油气。

参考文献:

[1]杨东德,滕兴华.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及创新战略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2,6.

[2]吕铁,李扬帆.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义与主要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3).

[3]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三)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贯彻落实“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EB/OL].http://www.ec.js.edu.cn/art/2016/11/25/art_14542_201355.html.

[4]杨沐,荆林波,爱丽斯·艾克曼,等.智识共同体与世界新秩序——2016上海论坛观点选粹[J].智库理论与实践,2016(3).

[5]蒋廷玉.用颠覆式创新引领“换道超越”[N].新华日报,2016-11-6.

[6]房汉廷.关于科技金融理论、实践与政策的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

[7]周柏春,孔凡瑜,王振艳.美国科学技术政策发展的历程经验与借鉴[J].理论月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