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生对待作业的消极心理
2018-05-08杨永泽
杨永泽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学生的行为是受其心理支配的。作为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业方面,首先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科学地布置作业,尽量避免布置作业的盲目性。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消除学生对待作业的消极心理。同时帮助这些学生打开“心锁”,让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生;对待;作业;消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119-02
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市三中的学生罗某杰仅仅因为不想写作业,就把凶器刺向了自己的班主任鲍某。此类恶性事件在全国范围内频频发生,给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教师单凭自己的好心已经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这就需要我们找到打开学生“心锁”的钥匙,让我们的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对待学生的作业上,教师需要多一些教育的策略,避免盲目性,尽量消除学生对作业的消极心理。我们呼唤绿色的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保护性开发,让他们的学习回归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以下几种学生对待作业的消极心理,需要我们的教师能清醒地认识到,并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加以引导。
一、超限效应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需要完成的作业,存在一个主观的量,如果教师布置的作业超过这个量,学生就很难认真完成它,这就是超限效应。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时,作业量不能超出学生可以接受的限度。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方面缺乏量的考虑,甚至认为多多益善,造成学生消极应付的心理。比如,一位小学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在星期天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写两套试卷,复习两个单元的配套练习,写三篇作文。再加上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布置了同样多的作业,这个作业量显然超出了学生可以接受的范围。所以,学生一开始就排斥这个学习任务。因此,他们大多采取一些应付的措施,或者抄答案,或者乱写一通,或者放到一边不管。有个别学生,甚至用金钱贿赂别的同学,以便抄写对方的答案。这种情况,在小学、初中是客观存在的。
二、齐加尼克效应
心理学上把因为压力大导致的紧张状态叫做 “齐加尼克效应”。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处于这种状态了。他们被迫处于一种无休止的刻苦学习状态,教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总是越来越多,让他们的心弦越绷越紧,这就直接导致这些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本来,刻苦学习是一个学生可贵的品质,但教师必须考虑到一个学生漫长的学习周期,从小学到高中十二年,天天让他们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自然会引起一些学生“趋利避害”的反抗心理。
据了解,一个初二年级的学生,这个寒假的作业,除了学校发下来的六本,教师还要求每个学生再分别买一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的教辅资料,这种资料每本大约160页左右,这就意味着学生在40天左右的假期中,每天写20多页作业,这样一来,学生的假期也就变成“题海战”了。在假期中,学生们每天还要紧张地“战斗”,这种压力堆积在学生心中,不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还会给他们以后的学习造成不利的影响。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教师的主观意图是好的,他们为了学生的发展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但这种做法,却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它使学生沉浸在极大的痛苦中。鉴于此,教师在对待学生的作业上,首先要做减法,多给学生留一些成长、发展的空间,以便他们及时地调整心态,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愉快、高效。
三、拖延心理
许多学生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总是留到“最后一分钟”才去做。而且作业越多,难度越大,他们越能拖延,能逃避就干脆逃避。有一些学生放学回家后,甚至选择先打游戏,把课外作业放到一边,直到最后一秒钟才去做。可越到后面,时间越紧,越容易手忙脚乱,他们的心理压力自然就越大,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写作业就变成这些同学的一种负担。一碰到难题,他们就变得束手无策了。
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愉悦感,如果教师天天进行“題海战”,学生望而生畏,他们哪儿还有学习的兴趣,就更谈不到从学习中获取成就感、愉悦感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一部分学生行为异化,他们能拖就拖,直到最后一刻才硬着头皮去写作业,来应付老师的检查。
对这些学生来说,假期似乎是他们的“休整期”,谁料大多数教师布置的假期作业比平时还多,这便让学生们完全失去了自我调节、发展的空间,对学习彻底丧失兴趣,当然就谈不上从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了。他们当中有些同学从此就会我行我素,把作业当作负担,能拖延就拖延,等到快开学时,又临时抱佛脚,夜以继日地突击一通,这样做作业和不做有什么区别呢?
“心锁”还得用心去打开,学生拖延作业的背后其实是对失败的恐惧,因此,老师在布置作业时不宜搞一刀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老师可以布置不同的作业,让大多数学生都能从写作业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真正把写作业变成自己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一件替老师完成的苦差事。
四、依赖心理
一些家长常常按照自己的愿望辅导孩子写作业,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有部分小学生写作业时,他们的家长总是关心备至,一道题、一道题地进行辅导,恨不得让自己的孩子达到一劳永逸的状态,可到头来,孩子产生了依赖,他们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多。还有个别家长不胜其烦,直接把作业的答案告诉孩子,拔苗助长,制约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也导致这些孩子在写作业时产生依赖,限制了他们主动发展的空间。时间一长,这些孩子就不去思考问题,等着家长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这时家长再想放手可就不容易了。如果家长变本加厉,对孩子的作业揪住不放,孩子的学习状态就变得越来越差。这些家长的行为虽曰“爱之”,其实是“害之”。
一位教育家说过:“做父母的最好只有一只手”,家长要松开另一只手,让孩子可以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但这样做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撒手不管。在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可以相时诱导,培养孩子主动、自觉的学习精神,既避免粗暴干涉,也不放任自流,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五、习得性无助
到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老师布置的作业可能会更多更难,这就使得一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完成作业变得越来越艰难。他们在写作业时常常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挫败,即使经过努力也不能把作业保质保量地完成。此时,这些学生便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即学生在写作业时遇到无法挽回的挫败而产生无助感。他们面对作业时,会放弃任何形式的努力,竭力逃避,一心只顾保护自己的尊严,想方设法掩饰自己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尴尬。有的同学会有意将作业本留在家中,老师检查时说“没有拿”,有的同学会低下头,在桌子里找个不停,为自己不写作业的行为打掩护,形成一套应付作业的战术。在这些同学看来,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去完成老师交给他们的作业任务。便不再在乎老师布置什么,只关心别的同学的评价,渴望获得心理的平衡。因此,他们便以逃避战术为法宝,对所有的作业,都视而不见。
从本质上来说,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已经严重异化,他们选择这种做法,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不能完成作业,而是不愿意去完成,以此获得心理平衡,并开始逃避写作业,放任自流。对于学生的这种无助,就更加需要教师能够不厌其烦地加以引导。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的天性是积极的,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悉心照顾,是帮助学生找到自信的灵丹妙药,唯其如此,才能教学相长,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一种欣欣向荣的教育生态环境,这不正是我们渴望看到的吗?
课题名称: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940。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吴进芳.初中数学要走出题海战术[J].学周刊B版,2012,(3).
[3]项家庆.高效课堂的理念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