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

2018-05-08孙艳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维发展问题小学数学

孙艳

摘 要: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是引领课堂教学走向高效的一个实践点,它能够将学生带入到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问题解决者,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思维发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8)03B-0113-02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很少。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合理的课堂问题,以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引领数学课堂走向高效。

一、设计趣味问题,激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对其也很难产生兴趣,进而其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由此,教师需要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趣味性数学问题,以激起学生的解决欲望,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实现快乐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讲述了一个“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了一张嫦娥的动画图像和一轮月亮,随后教师借助鼠标将嫦娥向着月亮所在的位置移动,最后停在月亮处,并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通过观察都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的注意力都被教师所创设的这一趣味情境吸引,并都很主动地去思考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学生想到:“老师只是将嫦娥从这个位置移到另一个位置。”师:嫦娥的大小、形状等变了吗?学生很快回答出:“没有变,嫦娥还是嫦娥,一点都没有变。”之后,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题——平移。并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一“嫦娥奔月”的过程,进一步思考分析“平移”的相关特征。学生们也都很积极地配合老师的教学,进行思考、探究。

案例中,教师巧妙地为学生们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在整个数学课堂中表现得积极、主动。

二、设计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数学内容,而数学中又包含着很多生活信息,两者有着很紧密的联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辅助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可以适时地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营造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有了简单的认识后,结合具体学情,为学生们设计了一道生活实际问题:小明准备和妈妈一起去游玩,打算乘坐出租车,已知从家距离目的地一共是9千米,其中出租车的起步价是8元,超过3千米就要多收费,每多出一千米就要多收1.5元,小明和妈妈到达目的地需要支付多少钱呢?学生们感到这一问题很熟悉,并都很积极地去利用课上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一实际问题,可以利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想到9千米大于3千米,所以先得出行驶3千米的路程花费8元,之后又行驶了6千米,这6千米将花费1.5×6=9(元),所以最后需要花费8+9=17(元)。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该问题的解决用到了课堂中所学的小数乘法的知识内容,从中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有效运用。

以上案例中,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学以致用,很好地促进了学生们有效思考,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设计矛盾问题,促使学生辩论探究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思维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们都有着不同的理解,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辩论型问题,以激活学生的矛盾思维,引导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由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意义和性质》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小数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时,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较下列两个数的大小,1.0和1。很快学生们也都纷纷有了自己的想法,部分学生给出的结果是两个数一样大,部分学生给出的答案是1.0>1。而且每位学生都对自己的想法很有自信,一时之间不知道真正的结果是什么。此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学生这一点,引导学生们开展辩论活动,将学生们按照想法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正方,其观点为1.0=1,另一组是反方,其观点是1.0>1,随后教师给学生们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们开始了自由辩论。

反方:数学知识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对于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我们可以类比以前所学的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整数的大小比较中有两位数大于一位数的知识,而1.0就是比1多一个0,所以我方得出结论1.0>1。

正方:整数与小数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差距的,对于小数的比较我们需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等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大的就大。很明显1.0与1的整数部分相同,而小数部分是0,所以1.0=1。

案例中,教师通过为学生们设计了一些矛盾性问题,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辩论意识,促使了学生主动辩论探究。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参与课堂。

四、设计开放问题,活跃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时期,作为教师要注重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可以多角度思考问题,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对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有了一个很好的认识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这里有一正方形,边长为8厘米,如果在这一正方形内剪下一个长为3厘米,宽为1厘米的长方形,问最后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与原图形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们在教师给出问题后,都纷纷进入到思考探究中。这时有学生说:“我在这一正方形的最中间取出一个小长方形,最后得到的图形比原正方形的周长大,正好大一个小长方形的周长,也就是3+1=4(厘米),4×2=8(厘米)”。在学生得出这一结果很是满足时,教师又适时地向学生追问道: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果呢?学生在教师追问下,开始进一步思考,发现还有其他的結果。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很好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有机会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这一教学方式,很好地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设计分层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面对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应一味地采用“一刀切”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分层次设计一些数学问题,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思考练习的可能,进而促进全体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一课时,教师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类型。A类型的学生学习能力最好;B类型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好;C类学生学习能力相对低一些。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分层次为学生们设计了三种练习:

1.(基础题)快速计算出下列算式

2.(提高题)解方程

3.(综合题)小强最近在读一本书,迄今为止已经看了这本书的,还剩下多少没有看?剩下的比已经看过的多几分之几?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三种练习题,其难度逐层递增,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计算练习,进而让其都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发展,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与提高。

总之,问题是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它是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重要手段。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问题的有效设计,以促使学生思维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李敏.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J].教育艺术,2011,(2).

猜你喜欢

思维发展问题小学数学
在读说教学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活动的分析与重构
探究小学品德课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结合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新课标下的语文有效教学研究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