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练习曲之比较
2018-05-08杨阳
杨阳
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作品《音画练习曲》(op.39no.1)和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斯克里亚宾的钢琴作品《练习曲》(op.42no.5)都是为钢琴而创作的练习曲。通过分析比较两部作品,笔者结合两位作曲家的性格特点、社会和文化背景,进一步探究两位作曲家作品中复杂多元的音乐思想和内涵,以期钢琴演奏者可以理解他两人作品的思想和意图从而具备呈现作品的能力。
一、拉赫玛尼诺夫《音画练习曲》op.39no.1
(一)简介
Op39.no.1创作于1916年,是拉赫玛尼诺夫在第二阶段成熟时期的著作。此练习曲创作灵感来自柏克林的图画《波浪》,是一首有着丰富联想的音诗。这首曲目是近代钢琴音乐文献宝库中的一首采用华丽技巧与标题性乐曲相结合的手法而作,却又不同于标题音乐,它没有设立独立的具体标题,而是让演奏家根据此曲的音乐构思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表现音乐。这样的创作表现出作曲家敏锐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复杂多变的音乐思维。传统的弹奏技巧已不再适用,更需要听觉上新的认识与观念,包括速度的变化、力度变化、节奏节拍的变化、踏板的运用,这都是对音乐表现和音色控制最大限度的考验。
(二)主要特征
旋律倾向性的运用,常用下行二度,这样的旋律具有倾向性。第31小节开始,低音声部的下行小二度进行,所表现的不舍与痛苦,仿佛一切的不安、破碎的愿望挣扎着向心中涌来,具有感染力。拉赫玛尼诺夫热衷于小调的创作,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深远意境,整体情绪忧郁。在训练某些技术的同时,其间充满诗意的抒情性、深远的意境。
分解和弦音型:右手采用螺旋式的分解和弦上升,表现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汹涌澎湃的画面感。
密集型和弦:在表现热情澎湃的音乐高潮时,旋律、和声时运用连续不断的和弦宣叙调构成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在高潮处理上的特征,在音响上可以表现出戏剧性的气势和力量。
二、斯克里亚宾《练习曲》op42no5
(一)简介
该作品创作于1903年(属于第二阶段),是斯克里亚宾在钢琴协奏曲创作的黄金时期完成的,也是转型期所创作的作品。作品42号因艺术想象力的超凡性和丰富性而得到广泛赞誉,独一无二。其中,第五首作曲家限定整体情绪是“Affanato”,表现出的情绪是一种抑制不住兴奋的情绪,力图传达出精神上的享受,有着鲜活的戏剧性情感,有极其强烈情感色的速度、节奏和思想都经过释放一般,表现出强烈情绪,高潮部分的旋律也充满感染力。这一年,他结束了五年的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师工作,斯克里亚宾认为教师工作时间会耽误自己的创作,结束也意味着他本人有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思想方面的“解脱”之情。
(二)主要特征
旋律很短,具有片段性,音程的级进和跳进相结合,音程级进后的小跳所构成的旋律感,是柔和中不失灵动,旋律做上下四度跳进的摇摆式进行,富有内心一种张力。
左手大跨度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这是斯克里亚宾练习曲一大难点,以传统的琶音形式出现,上下行的分解和弦,产生了摇摆晃动的不稳定感,在这样的伴奏织体下,右手的旋律使人感到心绪慌乱与不安。
八度和弦远跳的快速进行:伴奏织体以大跨度的音程伴奏,围绕着这些技巧训练而创作的练习,在丰富传统的八度练习基础上,加强了左手和声织体的表现力,是非常器乐化的写作手法,这大位置的分解和弦拓宽了音域,增加了共鸣,使音响更加丰满。
三、产生区别的原因
(一)内在因素
拉赫玛尼诺夫本身拥有俄罗斯民族的忧郁气质——俄罗斯情感的沉重、忧郁基调。他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淋漓尽致,所以在作品中经常用小调来体现他内心的伤感、忧伤。
斯克里亚宾从小饱受家庭的宠爱,由于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无暇照顾孩子,他由祖母和姑妈带大,长期的娇惯使得斯克里亚宾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和我行我素的性格。他讨厌其他音乐,只沉浸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二)外在因素
拉赫玛尼诺夫受到东正教等宗教的影响,“死亡旋律”的运用就是受宗教影响的启发。这些因素对拉赫玛尼诺夫走向成熟时期所创作的作品影响深远,写作风格发生变化。
在作品中,拉赫玛尼诺夫经常用宽广的旋律线条来描绘俄罗斯辽阔的大地,以优美动人的旋律来表现和谐的自然风光,再加上略带伤感的俄罗斯民间曲调以及动荡的历史背景的时代感,这些便构成了富有典型民族特征的拉赫玛尼诺夫式的音乐特征。
而斯克里亚宾于1902年开始接触尼采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斯克里亚宾的创作思维开始转变,之后学习神智学和宗教。这使得斯克里亚宾的创作趋于唯心主义世界观,对现实的逃避成为必然。在哲学思想和艺术幻想的交汇处,斯克里亚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在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中,渴望解放,他的音乐创作气质远离人民日常生活,有纯粹主观的方式。为了整个人类的个性解放和自由而斗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还有对“另样生活”浪漫式的幻想,构成了斯克里亚宾基本的创作气质。
四、结语
拉赫玛尼诺夫与斯克里亚宾可谓同时被载入俄罗斯乐派的重要作曲家行列,他们也并驾齐驱在19世纪的音乐潮流中,他们相同的音乐背景、相同的老师教导、相同的乐派体系却造就了两个完全不同风格和语言的伟大作曲家与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注重自己作品有较深的旋律性、歌唱性,使音乐既有美感又有视觉的逻辑性,音乐凝练集中,既有严肃认真的热情,又有宽阔的、持之以恒的线路。由于自身性格和对某些音乐类型的偏爱,斯克里亚宾的创作具有自身独特的性格,无论听觉、视觉都充满了超乎那个时代的先进性。斯克里亚宾的音乐离我们似乎很远,难以捉摸,但接近它会觉得它给演奏者留有很大的空间去思考、去表达。斯克里亚宾的音乐世界中,时而是优美婉转的歌声,时而是不安分的旋律,这種音乐风格表现出了人类内心世界复杂的感受和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