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造型比较

2018-05-08陶然

牡丹 2018年9期
关键词:体块经变拉斐尔

陶然

现代社会的艺术语言方式已经日趋丰富,但在生产水平和生产力受到极大限制的社会环境中,艺术家对于点、线、面、体块、材质的运用就显得更加纯粹。本文将对比分析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在造型上的差异性,并总结其与作品空间构造之间的关系。作为中西方宗教绘画的典型代表,《阿弥陀经变》与《圣体辩论》在直观上造型塑造上具有较大差异性,艺术家在对内容的转化与形体的表达上所持观点也截然不同。本文将从构图造型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构图造型对比

中国传统绘画并没有“构图”的概念,而是称之为“章法”,唐代《历代名画记》就专门提出画图章法的重要性。大型经变画是唐代佛教壁画发展最完善、最具时代特点的绘画形式,其中220窟的《阿弥陀经变》(绘于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被称为表现极乐世界的典范作品,如图1所示。整幅作品中间端坐着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二菩萨胁侍两侧,周边分列众多菩萨。中央七宝池中碧波荡漾,化身童子嬉戏其间,极尽极乐世界的无苦无忧的浪漫景象。前段设立舞台,中间舞者翩然起舞,两侧分列伎乐,气氛热烈。空中云彩翻飞,飘摇动人。此壁画从上到下可划分为虚空、宝池、宝地、宝楼四个部分,宝池与虚空、宝楼之间的关系又都十分暧昧,是中国传统绘画“异时同构”构图法的典型代表。

《圣体辩论》采用的则是半圆形的庞大构图,中心的云层作为整幅画的横带平分了整个画面,纵向上又分为左中右三个部分,进一步表达了人物之间的身份关系,如图2所示。拉斐尔在画面中以下面祭坛上的圣餐盒作为全画的中心点和消失点,使用的是非常典型的西方绘画构图方式,上下两个部分采用相反的透视弧度和远近关系,在画面上进一步加强了天空与地面两个层级之间的关系,与《阿弥陀经变》中刻意弱化宝池与虚空之间分界线的作画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但若抛开两幅作品明显的差异性而仔细观察,人们不难发现,《圣体辩论》同样可以划分为虚空、主体、前段、左右四个部分,而且在对远景的处理方式上也有相同的理解,也就说,中西方在对空间的认知上是统一的,不同的是时空观念并最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

二、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人物造型对比

《阿弥陀经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已经逐渐出现本土化趋势,阿弥陀佛居于中位,人物造型丰腴圆润,身体采用三曲法,比例适度。画面中对于人物的表情、衣着、发式都有十分精细的刻画,如画面中间的阿弥陀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过腹前搭与左腕看齐。眉弯如弓,眼窝深而眼睛凝神下视,神情严肃慈祥。双手作转法轮印。其他菩萨也皆戴宝冠,披帛佩罗,或站或坐于莲台之上,神态各异,或举手或捧花,光彩照人。整幅作品中的器物、场景人物关系都与佛经记载有密切的联系。例如,日本学者八木春生(2012)曾指出,画面空中飞舞的天衣、乐器與莲花便是对《观无量寿经》中“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及《阿弥陀经》中“彼国常作天乐”的图像化处理。

《圣体辩论》中的人物造型手段同样以体块为主,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更接近于真实人物的形象,这也是几何学对于西方绘画影响的突出表现,而这个方面也正是中国绘画中一直较为缺失的部分。与《阿弥陀经变》在人物的造型处理上不谋而合的是,拉斐尔画面中对人物的处理也极具深意。例如,画面中耶稣脱去了自己上衣,展示出自己的伤口,虽然凌驾于整个上空,但是仍然如同凡人一样会受伤害,表达的是拉斐尔深刻的人文主义思想。另外,拉斐尔还将达·芬奇也加入画面中,位于上空右侧第四人,表达的是他个人对于达·芬奇的崇敬之情。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幅作品在人物造型的表达方面是极为相似的。不同的是,阿弥陀经变》表现的是对经文的图像化处理,而拉斐尔在绘画中还表达了个人的思想观念。

三、敦煌《阿弥陀经变》与拉斐尔《圣体辩论》的线条造型对比

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通过二维图形表达三维体块的最佳选择,作为中国传统绘画造型与表现的主要手段与形式,拥有相对独立的情感表达。以线造型是《阿弥陀经变》进行绘画表达的主要手段,此壁画是通壁巨幅,整幅作品共18平面,描绘了一佛、二胁侍、二上座、周边33位菩萨,以及乐器、宝幢、房屋等大量器物,线条飘逸优美,对于全画起到骨干作用。尤其在对几位主要人物进行表达时,其线条粗细匀称,运线具有弹性,如屈铁盘丝,表达出了强烈的力量感,线描方法应当是敦煌石窟早期较为流行的铁线描法或类似画法,主要原因应当是《阿弥陀经变》中吸收了大量前人进行创作时的人物造像形式。不同的是,在对较小较后方的内容进行绘画时,采用的主要是体块的表达方式,因此此壁画也呈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圣体辩论》这幅作品的人物、器物都具有清晰的轮廓与强烈的体块感,但支撑整幅作品的并不是线条,而是拉斐尔对色彩、光影效果的运用。与《阿弥陀经变》中充满力量感的线条不同的是,《圣体辩论》中的线条感更加温和、圆润,空间挤压感小,入世感更强。

猜你喜欢

体块经变拉斐尔
莫高窟法华经变中的农耕图艺术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体块地瓜干的三百年
佩鲁吉诺&拉斐尔:到佛罗伦萨去吧!
永恒的恬静少年:拉斐尔
拉斐尔 下
拉斐尔 上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一种基于邻域作用力的三维网格平滑方法
面向大规模地震体的多切片实时交互绘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