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项目中的应用—以珠海金湾区西部中心城区道路为例

2018-05-08李慧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8年30期
关键词:海绵雨水理念

李慧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2600

正文:

0 项目概况

珠海西部中心城区首期开发区域(B片区)位于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中部,开发总面积6.58平方公里。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市政道路及配套设施、场地平整、排洪渠、泵站及相关临时工程,投资总额约98.48亿元。项目的建设是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建设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珠中江以及珠江三角洲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完善西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推动片区土地开发的需要;是改善片区内的社会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需要;同时也是珠海市推进海绵化城市建设的示范项目。

1 海绵城市建设背景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海绵城市越来越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方向,包括迁安、天津、上海、南宁、珠海、深圳、厦门等地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及试行图集,推进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及低影响开发系统建设。虽然有国家及各个省市相关政策、法规及技术指南等的支撑,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后期效果的体现。2015年12月,珠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推进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珠府函[2015]419号),明确加快推进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制度建设,通过西部中心城区示范区的经验探索和示范作用,结合城市建设计划安排,有序推进全市范围内海绵城市建设进程。

2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3 落实海绵城市理念重要意义

珠海作为滨江临海的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依据本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布局,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促进雨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城镇化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变传统城镇排水偏重末端快排理念,加强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刚性约束,建立“源头控制、过程蓄排、末端处理”的可持续雨水综合管理体系,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降低初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实现雨水综合管理,恢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提高水安全,实施“蓝色珠海、科学崛起”战略,实现“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总体目标。

4 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基本原则

项目综合考虑气候、水文、地质等条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规划目标和现实需求为导向,遵循因地制宜、系统、创新的原则开展设计。

4.1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地理条件、水文特点、水环境保护情况及当地内涝防治要求等,合理确定开发目标,科学规划和布局。合理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另外选择耐淹植物。因地制宜建设试点项目,坚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突出生态效益。

4.2 系统性原则。海绵城市建设将传统的“末端处理”转变为“源头控制、过程蓄排、末端处理”,将传统城市建设中单一的“快排”模式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多目标全过程综合管理模式,使雨水能够顺利地通过多种渠道下渗、贮存、利用、排放,减小暴雨对城市的伤害。

4.3 创新性原则。对选用的各类设施进行结构、功能及布局形式创新与优化,保障其适应本地气候和水文地质特征的同时,降低建设及后期运行维护难度。

5 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具体方案

珠海市具有降雨量大、降雨分布不均、地下水位高、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珠海的海绵城市要结合其特点实施。按照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六个核心要素,珠海的海绵城市建设以“滞、蓄、净”为主,以 “渗、用”为辅,以“排”托底。

5.1 设计流程

本项目进行海绵化设计时,参照《珠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图集(试行)》,结合项目自身特点、需求对设计流程进行优化调整。

(1)强化试验研究对设计过程的反馈指导

工程设计中,针对项目区种植土下渗能力较差的特点,采用不同换填土壤介质配比进行试验,通过试验获取渗透、保水性能较好的最优配比方案,满足珠海市海绵设施对于种植土入渗率大于150mm/h 要求,并将其反馈到设计中。

(2)组织开展关键技术专家论证

针对项目特点,通过关键技术专家论证,道路雨水通过开口路缘石,经生物滞留带内植草沟传输收集、净化处理,植草沟与涡轮雨水口连接,雨水经溢流进入涡轮雨水口,同时可在涡轮雨水口周边布置不同粒径鹅卵石,缓冲径流。

(3)建立健全项目审查与方案优化反馈机制

由咨询单位和珠海园林局海绵办对项目方案进行联合审查,对技术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通过意见联络单形式向设计单位进行反馈,方案和图纸按意见完善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工作。

5.2 采取措施

本工程采用了“生物滞留带+透水铺装”组合技术,生物滞留带位于机非隔离绿化带内;透水铺装主要为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不采用此技术。

道路海绵城市建设雨水系统流程图

海绵城市准横断面设计图

(1)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化带)

从当地区域的市政道路设计实际情况出发,对海绵城市各项措施进行合理布置。在道路机非隔离带设置下沉式的绿化带,作为生物滞留带。

机动车道雨水通过侧石开孔流入下沉式绿化带,绿化带内分别设置石笼网消能沉砂池和涡轮雨水口,两者交错布置,设置时石笼网消能沉砂池应对应侧石开孔设置,涡轮雨水口不应正对路侧石开孔;将机非绿化带下沉25cm作为蓄水层,蓄水层下为120cm厚种植土层,种植土应满足入渗率大于150mm/h要求;种植土层下为30cm厚碎石滤层(碎石粒径2cm~4cm),在滤层内沿道路纵向设置D150PVC穿孔排水管,每30m左右与涡轮雨水口相接,经涡轮雨水口D300排水管接入市政雨水管网;为避免种植土渗流后堵塞滤层,在种植土层滤层间加铺500g/m2长丝土工布。

当遇到降雨时,可快速增加水资源渗透量;机动车道雨水通过开口路缘石,经生物滞留带内植草沟传输收集、净化处理,减少路面积水量,同时发挥其良好的过滤作用;植草沟与涡轮雨水口连接,雨水经溢流进入涡轮雨水口,排入市政管道。在海绵城市道路工程设计方面,下沉式绿化带的运用可起到良好的雨水滞留、下渗、净化作用,既补充地下水,又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机非隔离下沉式绿化带大样图

机非隔离下沉式绿化带试验段

路缘石开口

(2)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市政道路在城市用地面积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传统的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基本不具有透水性,城市道路的积水以排为主,与海绵城市的理念相去甚远。近些年来,各种透水路面、透水材料在市政道路中的使用越来越多,为更好的将符合海面城市理念的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设计中。为使市政道路中路面的透水性能达到最佳,所以在选择路面材料的过程中应选用透水性能极好的材料,如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等,满足海绵城市的相关要求,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1)透水式非机动车道

本项目非机动车道自上而下路面结构为:双丙聚氨酯密封处理+3cm厚C25彩色透水混凝土(粒径6mm-8mm)+15cm厚C25原色透水混凝土(粒径10mm)+15cm厚级配碎石。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也可称排水混凝土。针对原城市道路的路面的缺陷,开发使用的一种能让雨水流入地下,有效补充地下水;并能有效的消除地面上的油类化合物等对环境污染的危害;同时,是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优良的铺装材料;其有利于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城市雨水管理与水污染防治等工作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因透水混凝土系统拥有系列色彩配方,配合设计的创意,针对不同环境和个性要求的装饰风格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与周边景观协调一致。

2)全陶瓷颗粒透水砖人行道

本项目人行道自上而下路面结构为:6cm透水砖+2cm细砂+10cmC25透水混凝土+15cm级配碎石。采用全陶瓷颗粒透水砖,陶瓷透水砖是指利用陶瓷原料经筛分选料,组织合理颗粒级配,添加结合剂后,经成型、烘干、高温烧结而形成的优质透水建材。

良好的透水性。采用合理的颗粒级配,陶瓷透水砖的孔隙率在20-30%,自然降水能够迅速透过地表,适时补充地下水资源,即蓄水又减轻城市内涝现象;同时极佳的透水性,能够调节地表的温度和湿度,消除热岛效应,维持地表生态平衡,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条件。

较强的降噪能力。表面呈微小凹凸,防止路面反光,吸收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音。

良好的生态环保性能。可采用陶瓷废料、下水道污泥颗粒、废耐材、过火矸等工业废料生产,而且可重复利用。破碎后可再次烧制成砖;产品寿命长,抗风化,可无限次重复循环使用。

良好的防滑性能。表面颗粒较粗,雨水渗透快,不积水,雪后不形成冰层,不打滑,方便市民安全出行。

3)优化植物种植及养护管理技术

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优化园林植物种植及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技术。例如: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为了提高对雨水污染物的去除能力,需要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植物。

珠海金湾区西部中心城区于2018年已完成约3km道路建设,经历了珠海的雨季,生物滞留带及透水路面铺装起到了“渗、滞、蓄、净、用、排”的作用,使雨水能够顺利地通过多种渠道下渗、贮存、利用、排放,减小暴雨对城市的伤害,达到了城市道路海绵化设计的效果,为后续地块开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6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在理论和实践中都需要进行创新、总结和积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生态、绿色的理念,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人们将会越来越关注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与发展,将该理念逐步应用到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去,科学、合理地建设城市道路,促进城市建设朝着生态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海绵雨水理念
农事 雨水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如果雨水先唤醒清明
农事 雨水
海绵是植物吗?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