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青丝到华发 躬耕讲台60载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钱易

2018-05-08通讯员徐静

教育家 2018年15期
关键词:环境老师教师

文 | 通讯员 徐静

时光飞逝60载,从1959年第一次上讲台讲“排水工程”课程,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钱易教授将人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和莘莘学子。如今,已经81岁高龄的她依然坚持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来了,快进来坐吧!”那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钱易教授接受了笔者的约访。打开办公室的大门,她亲切地招呼着我们。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她整洁干净的办公室,洒在钱易教授身后那一排高高的书柜上,书柜里整齐排列着关于环境、水污染方面的书籍和文献。

“你们要记笔记对吧,那我们就坐在桌子旁边吧,方便你们记录。”一头花白的头发,一副金丝眼镜后面的那双眼睛充满睿智又满带笑意,这笑容让人从头暖到了脚,很难想象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已值耄耋之年。

一家六院士,半门皆教师

提起广为人知的无锡钱家“一家六院士”,钱老师急忙摆手,“千万别这么说。我从来只说家里是‘半门皆教师’”。父亲钱穆是国学大师,母亲是小学教师,两位叔父、两位姨妈和两位舅父都是教师。

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的钱易回忆起儿时生活神采奕奕,“家里兄妹虽多,但大家从父亲书房前走过都要踮着脚,不会发出一丝声响,母亲生怕我们吵到父亲读书、做研究。”因为战乱,父亲钱穆在西南联大教书,与当时身处沦陷区的家人失去了联系,钱易兄妹的少年时期更多是与母亲一起度过的。

全家住在有十几户人家的苏州大院里,钱易印象最深的就是每日放学的时刻:“邻居们知道母亲是教师,就把放学后无人看管的孩子送到我家上晚自习。每天家里都有十几个孩子,母亲在孩子身边来回走动,给每一个孩子辅导功课。”日子虽然清苦,但母亲教师的形象却在彼时年幼的钱易心中生根发芽。

抗美援朝时期,一些伤兵住到钱易家旁边。身为教师的钱易母亲看着这些20多岁的青年们白天无事可做,主动提出帮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远离家乡、父母的士兵们在钱易的母亲身上找到了久违的家的温暖,更加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我那时看到母亲受到爱戴,深深感到教师是一个被需要的职业”。

幼年时与父亲长期分离,钱易没有像父亲一样成为国学领域的大师。“说来惭愧,我对父亲所研究的国学并不了解。但父亲生前最后一篇文章讲的是‘天人合一论’,而我现在所做的生态环境保护,也信奉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钱易谦虚地说到,“能与父亲在这一点上契合,使我得到一点小小的慰藉。而且家里有哥哥们在研究儒学,又有孙辈们在学习国学相关的专业。父亲的衣钵也算是有人继承了吧。”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假如没有遇上陶先生》是钱易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陶先生是我研究生时的导师,他教我学问,教我做人,没有陶先生,就没有我的今天。”每每提及恩师陶葆楷,钱易的眼睛里都闪着光,言语中充满了对恩师的感谢和敬仰。

从高中到大学,钱易这一步迈得异常曲折。高中就读于师范院校,没毕业就因为国家大形势去了当地的文联文工团。文工团整编时,钱易离开文工团被分配到出版社。后来因国家建设需要大量人才,钱易被选为调干生,在老师建议下选择了同济大学。1952年入学后,她又因为老师的动员进入了卫生工程专业。当年不到16岁的钱易也许不会想到,以后的她竟会因此与环境结下了一生的情缘。

本科毕业答辩时,钱易的论文被答辩委员会主任、著名给排水工程专家陶葆楷先生看中。原本打算去兰州支援国家建设的钱易被老师胡家骏说服,决定挑战一下自我,报考陶葆楷的研究生。1957年2月,钱易第一次来到清华园,成为了当年全校仅有的12名研究生新生中的一员。

“学术研究是陶先生领我入门的。我年轻时爱写随笔散文,并把这种手法带进了我的第一篇论文。”钱易回忆说,“陶先生夸我文笔很好,但论文的科学性不强,论文不是散文,不需要大量的形容词。‘科学需要的是用数据说话、总结规律并下结论。’陶先生的这句话让我终身受益,从那之后我的论文才逐渐走向了科学化。”

“为人师、为人父、为人友”,陶先生对钱易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与关爱。作为编教材的助手,虽然她只写了两章并做了画图制表的简单工作,但教材的封面上作者一栏仍有钱易的署名。钱易提交论文后,拿回来的是标满红记号的厚厚一沓,大到专业问题、小到标点符号,论文上写满了陶老师的批注。

为了让钱易增长见识,了解真正的社会问题,陶先生每次参加大大小小关于给水排水的会议时都会带上她。“会议上,我听那些专家用实际生活的例子讲解;会议后,陶先生总会和我探讨会议上的内容,询问我的想法。”环境学院和水污染治理与社会紧密结合,这样的会议让尚在象牙塔里的钱易受益匪浅。

1959年,钱易在清华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60年前,陶先生给予了钱易学术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帮助;60年后,一批又一批钱易的学生在回忆起身在“钱门”的日子时,也对钱老师的帮助感激不尽。

环境学院现在的陈吕军、汪诚文、席劲瑛、杜鹏飞等教师都曾师承钱易。60年的光阴,一届又一届的环境人在钱易等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成长为环境领域的中流砥柱,而踏上教师行业的学生们又以身作则,将严谨踏实的治学精神传递给年轻的学子,也用关心和爱护陪伴他们一路高飞。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钱易为普及环保理念于1998年创建的全校选修课,她于1992年有机会旁听了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环境与发展大会”,觉得可持续发展不应该只是环境人的责任,应该向全社会普及。回到清华大学后,钱易四处宣传,并在学校支持下撰写提纲、编印教材,终于在1998年开出了这门课。

已经毕业的环境学院2013级本科生林楚佩对四年前上过的这门课印象深刻。“这门课是我们学院的必修课,也是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学科领域的引导课。通过这门课,我得以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历史、环境保护的现状与资源利用的情况,第一次明白了‘热爱我环境、光大我事业’这十个字所背负的使命。”

提及钱易老师,林楚佩笑着说,“之前总觉得钱易老师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地位,应该是一个很严肃的老师。但第一次见到讲台上笑盈盈的她,原来脑海中的那些刻板印象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她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老师。”

讲台迎冬夏,粉笔写春秋

“当年上课的学生有的年龄比我还大。一年又一年,孩子们从叫我姐姐,再到阿姨,现在都叫我钱奶奶啦!”

学院担心钱易的身体,派了三位老师和她一起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课程在400人的阶梯教室教授,因受名额限制,很多学生还不能选上这门课。钱易表示,“有年轻老师与我一起上课,我就放心了。我要保证万一我以后真的讲不动了,这门课也永远不会停开。”

60年来,钱易带过一批又一批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老师的行为对学生影响很大,作为老师要对学生负责”。钱易对此身体力行。在学术上,钱易与陶葆楷先生一样对学生严格要求,修改学生论文、指导学生实验、开全校公选课,对于学生的事她总是亲力亲为。在生活上,她给予学生无私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通过点滴小事帮助学生成长发展。

钱易提到,当老师最大的幸福在于看到一批批优秀学生成长起来。钱易的学生们有的跟她一样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有的投身环境领域开办了上市公司;也有的深入基层,在环保前线默默奉献。“国内的环境问题还很严峻,作为研究环境专业的人,我没有理由停下脚步。”

“其实当老师这么多年,不只是我在教学生,他们也教给我很多,年轻人的一些活跃和创新的思想让我开拓了思维,也促使我不断学习最新的科技理论。人们常说‘后生可畏’,但我更想说‘后生可慰’,看到学生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一个一个超越了我,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钱易常这样说。

提到学生,钱易很激动,她小心翼翼地从书柜里翻出一本纪念证书。这是清华2015级启航金奖的获得者,钱易和环境学院教师汪诚文合作培养的博士生谢淘的证书。谢淘博士毕业时,有许多研究机构想要聘请他,钱易更是打算推荐他去美国读博士后。但他却毅然选择了回到江西老家基层。“他真的让我很意外,也特别感动。”钱易手捧证书,满脸的骄傲和自豪。

3月8日,钱易在清华大学庆祝“三·八”妇女节女教职工座谈会上发言 常志东 摄

在钱易心中,“为人治学其道一也”。“诚实不做坏事,做最真实的人”,这是钱易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做学生,首先要真诚,能为国为民做贡献,能与周围人合作包容、和谐相处。再其次,才能谈学问。”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的“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大概是钱易对学生最大的期盼了。

钱易从事环境工程教学与科研50余年,先后主讲多门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累计培养硕士30余名、博士30余名,研究领域包括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的研究,难降解、有毒有害工业废水处理工艺技术的研究,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研究与推行等。

多年来,钱易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了诸多奖项:2007年获得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5年获得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寻找最美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教师”称号,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先后三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

2017年9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结果公布,钱易老师从全国64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11位楷模之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由教育部联合中央主要媒体举办,具有极高的声誉。钱易老师是清华大学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荣誉的教师。

对于这些荣誉和奖项,钱易笑称得到这些奖项有些“压力山大”。可另一方面,她又觉得国家和清华设立这么多奖项表达了对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视,有助于社会营造出尊师重教的氛围。“从这一点来看,我又不忍心拒绝这些奖项。但清华以及全国有那么多优秀的老师,不应该总是把奖项颁给我,要给那些奉献在教学一线的年轻人更多的肯定和鼓励!”钱易说。

猜你喜欢

环境老师教师
最美教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教师如何说课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环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