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一种乡愁叫方言

2018-05-08文/赵

藏天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收集整理贵阳普通话

文/赵 毫

◎ 《贵阳方言释义》作者邵胜利近照

◎ 《贵阳方言释义》封面

无乡音,何处觅乡愁?一句句带着泥土味儿的贵州方言,吐露的不仅是一份份割舍不下的乡愁,更是每一个人与故土血脉相连的情感。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方言不仅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方式,更成为一种识别身份的“符号”。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原来那种孤立的社会空间迅速被打破,许多各具特色的方言也迅速消失或正在消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对方言情有独钟的人开始意识到方言的重要性,并不约而同地致力于方言的收集与整理。记者采访了本土文化名人、方言学者、方言写作者以及普通市民,倾听他们与方言的故事,以及对方言的不同看法。

方言没了,那些亲切的记忆也没了

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对于乡音,也就是方言,最有感受的莫过于远方的游子了。采访中,对方言最有感触的,正是离家千里的人,其中远方求学的学子最为典型。在青岛求学的大四学生周明明说,自己刚到学校时,人生地不熟的,总是难以融入同学中,感觉特别孤独和无助。某天,突然听到带有贵州口音的另一同学,便忍不住上前询问,没想到对方也是贵阳人。“知道是老乡,我们都不再说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兴奋地说起贵阳话来。”周明明说,那时感觉家乡的方言是那么亲切,每一句都暖到心窝里,似乎总也说不完。

与大四学生周明明的感觉对立的,是近些年来方言的日渐消失。

“经过几十年的现代汉语普通话推广,以及广播、电影、电视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大范围地流动、交往极为频繁的今天,各地的方言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贵阳方言也不例外。”谈及方言的现状,《贵阳方言释义》一书作者邵胜利深有感触。他举例说,贵阳方言中的一些词语因为长期不使用而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比如“精忧”“相因”“展劲”“母斗”“烂氏”“上户”“咂烟”“拼拎派赖”等;一些词语因为物品的消失而消失,比如“椅妈”“烘笼”“蒸体”“漆盒”“抵针”“火钩”等;一些方言词语的发音已发生了变化,如在老贵阳话中的“五(vu)、雨(yi)、云(yin)”等字词,现在年轻人已经读作“wu、yu、yun”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贵州,意识到方言处于濒危状态的,远远不止邵胜利一人。如致力于收集和整理黔北方言的文史工作者李连昌,同样也深有感触。他对记者说,近30年来,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频繁,在这种大环境下,方言渐渐被普通话同化的同时一些方言甚至在消失,贵州方言自然也不例外。“作为地域悠久文化的传承载体,如果消失了是对地域文化的重大损失,但历史的发展融合势不可挡,一大批年轻人已经渐渐不怎么接受方言。”谈及此,李连昌深有感触地说。

◎ 邵胜利说,如五代词人李珣的词《渔歌子》,如果用现代普通话读,其中一些字就显得不那么押韵,但若用贵阳方言读,就押韵得多。

历时十年 收集整理贵阳方言不懈怠

有感于贵阳方言的急剧变化和消失,市民邵胜利于2009年开始潜心收集整理,并以文本的形式把众多的贵阳方言留下来。如今十年过去了,他收集整理贵阳老方言数千条,并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我作为地道的老贵阳人,家族世代居住于此,因此对贵阳方言烂熟于胸,对方言特有的味道也格外有感情。亲眼目睹方言迅速消失,就想着要做点什么。”谈起收集整理贵阳方言的初衷,邵胜利如此说。

◎一些词语因为物品的消失而消失,如“抵针”这一方言,就因该用具的消失而消失了。

如此多的方言,作者是如何收集到的呢?“回忆,然后联想。”邵胜利对记者说,自己自小生长在贵阳,对本地方言再熟悉不过,只要一回忆,就能想到不少。想到某个方言后,再用联想法,相关的也就出来了。他举例说,如想到“嘎嘎”这一方言(表示“肉”,例句:多吃嘎嘎,长胖点哈。),就会想到同声母的“赶后”(“晚一点”之意,例句:你们先走,我赶后来。)、隔外(1、另外。例句:电脑坏了,再隔外买一台;2、生分。例句:你要再和我客气,就搞隔外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除了自己回忆,就是注意听了。”邵胜利说,自己随时都带着笔和纸,特别留意老贵阳人聊天,大家坐在一起摆谈时,谁冒出一句地道的方言,就马上拿笔记下来。另外,自己太太作为地道的北京人,对贵阳方言也很敏感,一旦听到地道的方言,也会转述给自己。

相对于收集,此项工作的难点之一在于用相应的汉字记录方言。很多方言其实没有相应的汉字,用什么汉字记录才恰当,这是一个问题。如贵阳人常说:“趁今天天气好,赶紧洗罢单。”这里的“罢单”一词,就是“床单”的意思;另外,说“举重运动员霸腿粗得很。”这里的“霸腿”其实就是“大腿”的意思。这些常说的方言,用什么汉字来记录,真的得花不少心思。

此外,给方言注音也考验着邵胜利。因为有的方言不但没有相应的文字,而且无法用汉语拼音注音,有的方言没有声母或韵母,必须用国际音标标注。为此,他根据贵阳方言的发音特点,在汉语拼音基础上增加了部分内容。如方言发音的声母ng(我、安、爱等字的声母),方言发言的声母v[v](吴、五、乌等字的声母)。

另一个难点是,贵阳方言字词的注音和书写是按约定俗成的贵阳方言发音和书写的,不少字甚至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中都查不到。为此,《贵阳方言释义》中的方言字,不少都是在专门的方言字网站上查到的。

◎一些词语因为物品的消失而消失,如“椅妈”这一方言,就因该用具的消失而消失了。

出书录像 他们致力于收集贵州方言

在贵州,如邵胜利一样收集整理方言的,其实并非孤例,而是有着一群人。2016年,市民杨林早就深入贵阳的每一条街巷,用视频和文字记录里面的众生百态,通过自办栏目《百巷百相》进行传播,以期再现最地道也最接地气的贵阳。

他对记者说,作为土生土长的老贵阳,自然对城区“ 各各”的街巷特别有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感到所有情愫,包括对生活的洞察,唯有用贵阳方言来倾诉,才是最为酣畅淋漓和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百巷百相》最初的定位,就是“关注草根,笃定方言,坚持原创”,成为“老贵阳温故知新嘞小人书,外地人了解贵阳嘞微词典”。

杨林进一步解释,贵阳话清一色的平舌音,“嘞、喽、哈、嘞些、咯嘛”等语气词特别多。这种“直白低调”的发音方式和方言特点,与官方极力推广普及的普通话大相径庭。一方面极少有人用贵阳方言写作,让根本就没有阅读过方言文本的老贵阳人看起来也很“费气拔力”;另一方面,也让从小受官话熏陶的贵阳年轻人和新贵阳人猎新好奇。为此,每一篇《百巷百相》都悉心对方言字词句加注释义,多少消解了读者的一些阅读障碍和理解上的困惑。“假如今后我们这座城市用方言写作的人多了,方言文本司空见惯,阅读、理解就不会存在太多的障碍和困难。 ”他说。

◎文史学者李连昌的方言收集笔记

作为已退休的文史工作者,七十余岁的李连昌先生在收集方言时采取了更为传统的方式。长期以来,他都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在与别人交谈时,一旦听到有趣的方言词汇,就马上记录下来,并随即注音和注明词意。到目前为止,他已经记录了好几个笔记本,共计收集和整理方言两千余条,且还在不断收集中。

另外,六盘水人李家辉通过多年的收集整理,制作成一本《盘县方言》的小册子;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谢丹华,用方言故事的形式出版了《贵阳方言读本》一书,通过故事的形式来保存和传播方言......

“作为一个贵阳人,家乡话是世界上最自然动听的语言。”采访中,杨林如此谈论自己的想法。他说,母语与生俱来,方言以人为本,贵阳街头巷尾家长里短的方言俚语、江湖故事,形象幽默、经久不衰、真实鲜活。随着社会开放和文化趋同,推广普通话没错,但不能以方言的消亡为代价。

方言不仅地道有趣 更有独特的价值

尽管困难重重,但邵胜利把撰写《贵阳方言释义》当成了一种乐趣。这样的快乐不仅是记录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再现其众多独特的价值。

“感性来说,我不仅得以重温很多已经失传的方言,而且还想到了很多过去的事。”邵胜利说,如再次听到“吃不跟群,坐不赶伴”这一方言时,就不仅想到如此特立独行的人,更忍不住想起常说这话的外婆,以及过去的人和事,感觉无比亲切。

另外,他还发现贵阳方言里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用法,如名词当动词用,名字当形容词用,可谓丰富又有趣。如贵阳人常说,把什么东西“车”过来(例:把桌子车朝窗子边),就是把名词当动词用。说“这个盘子好玉。”“手好冰!”“玉”和“冰”都是把名词当作形容词用,形象而生动。

“更为难得的是,贵阳方言中的一些字词还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发音,这就是我们用普通话读某些古诗词时不那么押韵,用贵阳方言朗读却押韵的原因。”邵胜利举例说,如五代词人李的词《渔歌子》,如果用现代普通话读,其中一些字就显得不那么押韵,但若用贵阳方言读,就押韵得多。

“方言有着如此众多的功能,可以说是研究我国语言发展脉络的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料。”邵胜利表示,保护和运用方言,是对地方文化和历史的认同,也是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特色和地方历史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方言消失了,地方文化特色和掌故也就消失了一部分。明显的例子是,如今的年轻人难以想象贵州历史上极度缺盐的状况,但“打死盐巴客”这句老贵阳方言,就很好地记录了那段历史。

猜你喜欢

收集整理贵阳普通话
企业渠道选择研究的收集整理
找朋友
贵阳分店
寻味贵州——贵阳
我是中国娃爱讲普通话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
浅谈高速公路档案收集整理和信息化建设
港口工程施工技术档案收集整理
重庆金佛山民间八大特效药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