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观众对魔术秘密的良性猜测

2018-05-08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杂技与魔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魔术师表演者魔术

◎ 文︱魏宇韬(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魔术的核心秘密,行话称为“门子”,保护“门子”是每个魔术表演者最基础的任务。所以,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在被问到魔术秘密以及见到魔术被揭秘时最常见的反应是讳莫如深和痛心疾首。本文就魔术揭秘之良性猜测类型做出说明,并从魔术设计、观众认知等角度提出其成因假说及识别、处理方案。

恶性揭秘与良性猜测的区分

提到魔术揭秘,绝大部分魔术师和爱好者可谓深恶痛绝。业内交流会上经常听见同行抱怨观众不合作,老是想要拆穿或是直接追问魔术秘密,这种抱怨也总是能换来的大家的一致共情和口诛笔伐。但是,在评价甚至处理所谓“拆穿”行为或意愿时,有必要认识和区分两种不同的动机模式——恶性揭秘与良性猜测。

所谓恶性揭秘倾向,是指个人或组织以获得利益(名声、产品营销、自我认同感等)为动机揭露魔术秘密。此种行为不像想象中那么普遍,但也不少见。恶性揭秘的主要特征是专业性强、说服力高、想要“自愈”时间较长。能做到这些的,常是一些业内人士,但其主要针对的是时下影响力较大的魔术表演者、魔术效果,或主流综艺节目中的魔术节目,在日常和私下表演中倒不常见。揭秘行为应当受到魔术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共同谴责,但需要指出的是,不应当把所有想知道魔术秘密的愿望和行为,都与此等同。

这里便不得不谈到观众的良性猜测。魔术本身是制造不可能、反逻辑、悖常识的表演。观众的良性猜测,是对魔术效果认可之后渴望解决的意愿,是观众为了缓解其自身意识(有时也会是潜意识)冲突而做出的尝试,是指向观众内部的,并非以破坏魔术、让表演者难堪或谋利为目的,故谓良性猜测。

良性猜测的成因分析

康德认为,人生而有一种“形而上学的冲动”。渴望对自然、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进行把握,正因为这样的“冲动”存在,才成就了人类的文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即认识、利用规律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对于未知现象的寻求理解是进化在人身上留下的本能印记。当代科技高度发展,人们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如果魔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还能制造出难以解释的现象,更能激发观众求解的“冲动”——我们掌握的认识世界的工具越多,对于赤裸裸的、无法解释的未知就越感到好奇和不安。

但是科学领域的那些未解之谜为何没有让太多人恐慌?原因在于科学的呈现方式不是“赤裸裸”的,它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看清楚“谜”之所在和“谜”之所迷;同时很多科学之谜虽尚未有定论,却已有许多具有说服力的解释途径。另外,科学之谜常位于其所在学科领域的金字塔顶端,很难被人们赋予日常生活的联系及联想。然而魔术却不同,优秀的魔术作品总是以“活生生”的方式呈现,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和逻辑实施近乎“粗暴”的挑战甚至颠覆。不知道宇宙起源的确切机制、不知原始生命如何由无机界演化生成,与不知道一张白纸怎么变成钞票、不知道魔术师怎么知晓别人心中想的扑克牌名字所引发的内心不安是截然不同的。“如此简单明了的现象,我却不知道它怎么发生的”?而消解不安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既有知识结构和常识去进行猜测。

这种猜测/求知欲望滥觞于人类进化习得的族类生存本能,受激于魔术效果本身,因而是难以避免的,也正是如此,才会有一些极端好奇者成为了魔术师和魔术爱好者。

识别良性猜测与防御

良性猜测是魔术类属性所激发的观众的固有心理倾向,同时也是魔术效果水平的反证证据。所以,如果简单将所有想知道魔术秘密的愿望或行为一并当做恶性揭秘的话(这一倾向在表演经验不丰富的表演者群体中具有普遍意义),难免会造成误解观众、疏远观众的情绪效果。故而对良性猜测行为的区分和识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上文已提到,良性猜测是观众渴望消解自身冲突做出的努力,是对魔术效果惊奇度认同后的探索,向外几乎不具有敌意。这些表现表演者可在观演双方互动气氛和情绪中细加体会:如果表演者获得的是称赞、伴随着不带攻击的询问,类似于给同行表演,同行喜欢并求教于表演者,这种感受就是良性猜测,和恶性揭秘时表演者感受到的侮辱、委屈截然不同。

良性猜测虽然不出于恶意,但如果发生的时机和方式不恰当,也是有一定不良后果的。如在表演中被频繁打断,之后被观众反复追问等。处理不当,魔术效果和魔术表演者的人格形象也会有所折扣。所以,既然已意识到良性猜测的必然发生倾向,就应预先做好防御准备。

1,做好魔术方法设计,让猜测猜无可猜。一些魔术表演者批评观众不懂配合,经常看穿魔术秘密。其实有可能是魔术表演者单方面的差错,魔术有漏洞,观众没有“义务”视而不见。譬如绝不能认为,一个主修数学专业的观众看穿了一个运用数学原理的魔术,就应被贴上“不配合”“太理性”“不懂欣赏”的标签。魔术方法常有(如果不是必有的话)不完美和缺陷,魔术方法在设计上应当多使用“面纱”原则,尤其对于本身比较脆弱的“门子”,应使用多个方法多角度实施掩护,而不应当将其孤立地建立在一个脆弱的“门子”之上,正如面纱很薄,但反复重叠覆盖,也可以做到密不透光,而且观众多有用一种方法解释所有魔术现象的心理倾向,这也是多方法设计必要和可行原理之所在。做好魔术设计是一切魔术表演的立身之本,有设计硬伤的魔术,“穿帮”只是时间问题。

2,表演过程中要充分交代,避免无关猜测。根据美国魔术师达尔文·奥提兹的理论,一个魔术节目一般分为两个部分:解释说明部分和效果发生部分。顾名思义,解释说明部分就是做交代,在这个阶段应尽量排除可以引起观众猜测的无关疑问。如可以卷起来的袖子尽量卷起来、该检查的物品让观众充分检查等。特别要根据每个具体魔术的效果,先确定出可能被怀疑的方向,然后在表演中逐一排除。关于这一点推荐延伸阅读西班牙魔术师胡安·塔马里兹的著作《魔术之路》。

3,使用“异化”魔术力量的中介,让观众参与“完成”的效果。如果能借助魔术棒等“异化”中介工具完成魔术或让观众参与魔术的发生,就可以让魔术现象有所解释,虽然这种解释是更加不合理的(魔术效果是观众、魔术棒等造成的而不是魔术表演者),但是不安的情感可以得到宣泄,同时魔术师也可借此传递一种“魔术发生与我(表演者)无关,你问我我也难以解答”的潜意识信息,降低观众询问秘密的意愿和行动的可能。即使其果真用言语表达出猜测询问,表演者也可以很从容地幽默回答:“这是您和(观众)/它(魔术棒等中介)办到的,我也很想知道为什么”。

4,不迎合观众的解密询问。这是一项说“不”的艺术,表演者可以预先设想良性猜测的具体语境,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如果魔术设计没有硬伤,那么良性询问的语境多是直接询问魔术是怎么办到的,此时的回答,应该坚决但不含敌意。“坚决”指不告诉观众魔术的“门子”,并且传递出没必要再次询问的态度信息。“不含敌意”是指避免以取笑、自负、说教等方式进行回应,而是运用经过软化处理的幽默、半开玩笑的方式,比如预言类魔术的解释可以是“缘分”“梦境”等,观众理智上虽不会采信,但可以感受到表演者所给的善意的台阶,这样带着温暖的“坚决”会让观众对表演者产生尊重,愿意接受他那看似无稽之谈的“解释”。毕竟魔术是人的艺术,表演者可以从日常表演、自身性格和语言风格的探索以及魔术之外人际交往中积累经验——拒绝而不伤及感情,说“不”是一门艺术,于魔术内外,皆如是。

5,提高表演者自身修养,避免传递快餐式娱乐潜台词。通常观众想要去询问一个魔术的秘密,其认知上是这样的逻辑:这个魔术的核心秘密是可以用一两句话说明白的,谁获得了秘密,谁就可以轻松再现。这种认知的成因有二:第一,魔术在群众概念中不需要常年专门训练,仿佛知道秘密后就可以轻松执行。第二,表演者自身传递出快餐式信息,诱导并加强了观众的第一点认知。对于第一点,在短期内是难以通过立竿见影的方式获得改善的。在第二点上,作为单个的魔术表演者却有较大的主观能动性:避免过于单调机械的魔术表演。

魔术和所有表演形式一样,都是人的艺术,呈示的是人的思想、情绪、意志,而不是用来“欺骗”观众以获得自身优越感的工具。文化、历史、哲学、心理......所有有关人、研究人的领域,如果我们能培养兴趣并从中汲取养分,那将是大有裨益的。将魔术作为一个原点,从这里出发,走向魔术之外,并不断回归原点,这样作为表演者自身的精神土壤就肥沃起来。人的精神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影响人的思想、性情、言行,如此反复,也许就能越来越好地把魔术作为一个丰富的“人”的载体,呈现给观众有“人”在场的魔术,而不只是一个执行“变化”的机器。观众感受到了一个魔术效果所蕴藉的人性沉淀,见招拆招的愿望自然会消褪。

魔术表演水平的发展和人乃至万物的发展都是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带着批判的精神,不断走出魔术,在新的视野中不断重新遇见魔术,魔术水准便会在表演者自身的扬弃中得到刷新,虽任重且道远,然其乐而无穷也。■

猜你喜欢

魔术师表演者魔术
魔术学
舞蹈表演者在表演中的作者诠释
吸管悬浮
魔术师
庞大的魔术联盟
寻找魔术师
手称扑克
魔术师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小小魔术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