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雏鸡魏氏梭菌病的诊断防治
2018-05-08李伟曾帅王美荣刘长清
李伟,曾帅,王美荣,刘长清
(北京市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平谷 101206)
魏氏梭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又称产气荚膜杆菌,是一种厌氧型有芽孢的梭状细菌,普遍存在污水、粪便及污染的饲料中。主要发病日龄在2周龄至6月龄,蛋鸡多表现为成年鸡的坏死性肠炎。带菌鸡、病鸡为重要传染源,被污染的饲料、垫料以及器具起着重要的传播媒介作用。
2018年2月5日,服务人员反映山东省泰安市某养殖户3周龄左右的雏鸡出现异常,一些鸡只精神不佳,死淘少量增加,剖检主要表现为单侧盲肠有圆柱状盲肠芯,客户怀疑是盲肠肝炎。2月6日笔者应邀前往客户家诊治,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 现场调查和临床表现
该客户目前饲养2栋雏鸡,每栋3万只,大日龄雏鸡为14日龄,小日龄雏鸡为8日龄。育雏舍为H型架构笼养模式,育雏设施设备、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工作规范,舍温采用暖风炉控制,并配备现代化的通风管理系统,且进雏前进行了严格的空舍清洗、消毒措施。
大日龄栋舍鸡只大群整体精神良好,但存在一些精神发蔫的鸡只,未见其它症状,采食、饮水、体重等指标均正常。小日龄栋舍鸡只整体精神良好,经仔细巡查,发现小日龄雏鸡笼底粘有粪便,大约15%~20%的小日龄雏鸡有糊肛现象,且粪便较粘。与该养殖户沟通得知,两栋雏鸡1~2周龄均饲喂颗粒料,每周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带鸡消毒3次。养殖户使用的颗粒料硬度稍差,料槽中有一定比例的颗粒料已经破碎为粉状。
2 病理变化
分别取大日龄栋舍和小日龄栋舍的健康鸡只、发蔫鸡只、弱小鸡只进行剖检。两栋鸡舍健康鸡只均表现正常。小日龄弱小鸡只主要表现为单侧盲肠内部有大量气泡(图1)、盲肠壁有轻微出血、脐部愈合不良(图2)等症状;大日龄发蔫鸡只主要表现为盲肠壁薄,单侧盲肠肠芯(图3),肠芯为乳白色、圆柱状、横截面为同心圆结构、内部有少量血丝(图4),个别鸡只有轻微的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症状。
图2 肚脐闭合不良
图3 2周龄雏鸡盲肠内部硬化
图4 2周龄雏鸡盲肠内部肠芯内容物
3 实验室诊断
3.1 细菌培养 取盲肠内部的肠芯、气泡等病料,按照《GB4789.13-2012产气荚膜梭菌检验》进行检测,取0.1%蛋白栋水溶解样品,随后接种于TSC琼脂培养基37℃厌氧培养24h,可见黑色菌落。取培养菌株作生化反应,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发酵乳糖,无运动能力,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使明胶液化,判定为魏氏梭菌。经过细菌培养,两栋鸡舍的样品均培养出魏氏梭菌。
3.2 异刺线虫的分离 考虑到异刺线虫也存在盲肠干酪物的病理表现,决定进行异刺线虫检测。取盲肠内部的肠芯、气泡等病料,涂抹在载玻片上,加饱和生理盐水等量混合,混匀后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未观察到异刺线虫的卵或成体。
图5 魏氏梭菌镜检图片
4 结果分析
由于异刺线虫感染需要蚯蚓作为中间宿主、感染后一般在11~12日龄表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肝脏有火山口样坏死灶、盲肠栓塞等,根据现场调查、剖检病变及实验室诊断,结合异刺线虫的生活史、传播途径等规律,排除盲肠肝炎的可能,最终确诊为魏氏梭菌感染。逆向分析其感染过程可能是,鸡群采食粉状的颗粒料导致粪便粘稠,粘连在垫网上,脐部愈合不良的雏鸡在休息时粪便通过脐部感染进入鸡体内进而在盲肠内繁殖,产生气泡,随后盲肠内分泌组织液,最终表现为肠芯。
5 防治
根据上述分析制定以下防治措施:①对大日龄鸡只投喂抗生素治疗,小日龄鸡只1日龄左右开始治疗;②饲料中添加恩拉霉素(4%含量)100g/吨至35日龄;③挑选弱雏及时治疗,无饲养价值及时淘汰;④更换粉料饲喂鸡只;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合理搭配日粮,添加多维等营养制剂增强鸡群体质;⑥坚持剖检,观察鸡群发展动态,及时采取措施。
抗生素治疗1个疗程后,鸡群已经恢复,小日龄鸡只未再发生感染。
6 小结
雏鸡饲养是精细、复杂的工作,某一个方面的工作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鸡群发生问题。发现问题以后一定要从生产管理、剖检表现、实验室诊断等多个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易耽误治疗时机且问题易反复发生,造成严重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