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晚清银行:金融现代化的起源

2018-05-08陈志武

中国中小企业 2018年5期
关键词:汇丰银行外国银行

文/陈志武

几年前,一位银行行长说:“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所以我们有时候都不好意思公布利润。”这个大白话被做不同解读,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大大提升了人们对银行的兴趣。为什么银行会这么赚钱?长此以往,对中国经济、对家庭财富增长、对个人创业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如今,中国银行业既包括你熟悉的工农中建交这五大国有银行,以及招商、民生等股份制银行,还有很多地方性小银行,也包括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在国内开设的机构。最近几年还出现了新潮,那就是民营银行热。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小米等知名民营企业纷纷牵头发起设立银行。很多人说,中国将迎来民营银行蓬勃发展的时代,它们的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市场口碑,会让新的民营银行快速占领市场,成为生力军,解决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那么,这一波新潮会发展到哪里呢?以前有没有历史可以借鉴?在这一波热潮之前,只有民生银行一家半民营银行,这还是1996年由全国工商联牵头发起设立的。民营银行就这么难搞吗?

银行是舶来品,鸦片战争后进入中国

中国原来没有银行这回事。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根据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口岸开始通商。1845年,英国的丽如银行(Oriental Bank)在香港设立分行,并在广州开设代理处,随后又在上海设立分行,这是第一家在中国设立机构的外国银行。

1900年之前,英国的麦加利银行、汇丰银行和有利银行、法国的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日本的正金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都在中国设立了分行;从1900年到辛亥革命,又有美国的花旗银行、比利时的华比银行、荷兰的荷兰银行、日本的台湾银行等相继在中国设立分行。到清末,在华设立营业机构的外国银行不下40家。经过改组、清理,到1912年还有11家在营业;到1936年,也就是全面抗战的前一年,仍在中国营业的外国银行有30家。

这些外国银行的名字,大多数人在中学近代史课里听说过,它们的形象一般很负面。这本身说明它们在中国的影响力之大。从1865年到1930年代,中国历次外债基本都是通过外国银行借的;铁路几乎全是依赖外国资本修建的,而铁路借款基本是外国银行或者银团贷款的。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是中国关税的存储保管者,加上东方汇理银行和横滨正金银行,这五家银行是中国盐税的存储保管者。它们给中国政府提供的几笔贷款都很巨大。

或许也能换个角度想一下,对内忧外患的清政府而言,能够通过外国银行借款,无论是镇压叛乱还是加快国内建设,都是难得的选择。比如,我们之前谈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从1874年到1881年,左宗棠湘军累计花费5230万两白银的军饷,这是最终胜利的关键因素,粮食供应、武器购买、长途跋涉,都离不开钱。其中,1877年,左宗棠从汇丰银行借款500万两,分七年偿还;1878年,左宗棠借款350万两,半数借自汇丰银行。如果没有汇丰银行的借款,左宗棠能收复新疆吗?

另外,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推行改革,外国银行都提供了关键支持和参与。还是以汇丰银行为例,1930年代初,在当时上海金银市场上,汇丰银行拥有充足的外汇,还库存了数量庞大的白银,能左右市场价格。当1934~1935年中国发生货币危机时,汇丰银行力挺上海汇市。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放弃银本位,汇丰银行带头把库存的数千万银元移交给中国中央银行,换取中国的纸币——法币,对于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

所以,早期的外国银行对缺乏现代金融的中国的意义是很大的。

中国的银行在与外国银行竞争中诞生

正如以前谈到,中国本土原来的金融主体是钱庄和票号,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正是外国银行在鸦片战争后的到来,才催生了中国自己的银行。

清朝光绪23年,1897年4月26日,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成立,这是由盛宣怀向户部借银100万两,仿照汇丰银行的章程合股创办。之所以创立这家银行,一是为了与外国银行竞争,二是发展中国的对外贸易。

1904年,户部试办银行成立,1908年更名为大清银行,辛亥革命之后称为中国银行,这就是现在的中国银行的前身。户部试办银行在设立之初有两个使命:总揽金融和推行币制,俨然是一家中央银行。1907年,邮传部奏请清廷、设立交通银行,最初是为了掌握轮路电邮四政回收利权。民国三年修改章程,受政府之委托管理金库、掌管国库金、专理国外款项及承办其它事件,也受政府之特许发行兑换券,所以也有国家银行的性质。

1928年之前,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被当作中国的中央银行。1928年冬天,位于上海的中央银行成立,中国银行变为国民政府特许的国际汇兑银行,交通银行变为特许实业银行,致力于全国实业的发展。

上面都是官办的银行,也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国有银行的前身。为什么中国最早的银行都是国有的,而不是等到计划经济时期才国有呢?这一方面是我们文化中对商人盈利动机的怀疑,认为私人办银行信不过,只有官办银行才信得过,就跟洋务运动本身也先是“官办”,等官方办不下去才“官督商办”一样,银行也必须先官办。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这种新鲜业态,当初被认为不确定性太大,传统中国商人未必愿意冒险。

在国有银行经营一些时日之后,银行业开始对商人开放,私人也效仿办起民营银行。早在清末1906年,商人周廷弼就筹集资本五十万两,在上海设立了信成银行,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银行,比民生银行整整早了90年。此外,还有与交通银行同年设立的浙江兴业银行,1908年设立的四明银行和浙江实业银行。1912年之后,银行大量设立,其中以上海最多,天津次之。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黄金十年”,许多银行出现。1928年到1935年共新设银行129家。到了1936年,中国本土银行有160多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体系:一是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二是规模较大的七家民营银行:“南三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北四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三是其余的150多家小型民营银行。三者的存款占比分别是将近59%、18%和23%。到1936年,外国银行在华的存款份额只有中资银行的1/4左右。

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南三行”和“北四行”是中国民营银行的杰出代表,它们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创新业务、强调服务社会、重视人才培养、营造企业文化。它们的成功证明民营银行不可怕。

如果没有这些现代民营银行的支持,中国的早期工业化和民族工业的发展能够那么顺利吗?

早在1934年,吴承禧先生在《中国的银行》这本著作中就说到:“一般来说,近代新式银行的发展乃是伴着产业发展而来的一种并行的产物:产业的发展促进了银行业的发展;而银行业的兴盛与集中,又反作用于产业,使其兼并扩大,二者的关系是非常之密切的。”当时,几乎没有一家工业企业不向银行借款,几乎没有一家国货工厂不是银行信贷扶植壮大的。1936年,金城银行对工矿企业和铁路贷款占42%,浙江兴业银行达到62%。所以,如果没有民营银行的信贷支持,早期工业化企业就可能陷入困境而难以挣扎。

有意思的是,中国银行业的起源先是国有银行、然后才开放民营银行,而现在我们又是经历了多年只有国有银行之后,再次开放民营银行。历史不只是停留在书本里。

首先,银行是舶来品,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进入中国,1845年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直到1930年代初,外资银行一直在中国银行体系占主角。汇丰银行是代表,对整个金融体系举足轻重。

其次,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是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由盛宣怀创办。此后,户部试办银行、交通银行等相继成立。再后才开始民营银行。辛亥革命后,银行大量设立,到1936年,中国本土银行达164家,其中四家国有,其余是民营银行。

再就是,“南三行”、“北四行”是中国民营银行的代表,有力地支持了早期工业化和民族工业的发展。1937年之后,随着日本全面侵华和国共内战,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银行业也不例外。

猜你喜欢

汇丰银行外国银行
江西银行
汇丰银行
汇丰银行
起底汇丰银行发家史
记忆银行
外国公益广告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汇丰在中印业务发展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