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科学家创造奇迹:两只体细胞克隆猴在中国诞生

2018-05-07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孙强造福人类灵长类

突破与领跑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应用

拔根毫毛、化身千万,这是《西游记》里的神话。今天,中国科学家让神话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团队1月24日下午在北京宣布: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这两只体细胞克隆猴,分别是2017年11月27日出生的“中中”和同年12月5日出生的“华华”。2018年1月25日,它们的“故事”以封面文章在线发表在生物学顶尖学术期刊《细胞》上。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说,这标志着中国将率先开启以猕猴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时代,实现了我国在非人灵长类研究领域由国际“并跑”到“领跑”的转变,“这是世界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的重大突破”。

“克隆”技术第一次走进公众视野还是21年前,英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的体细胞羊“多莉”,人类就此打开生命科学研究的一扇新窗户。此后,许多哺乳类动物的体细胞克隆也相继成功,但与人类相近的灵长类动物(猕猴)的体细胞克隆一直是没有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没有克隆猴,就很难建立模拟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孙强说,“比如,目前绝大多数脑疾病之所以不能有效治疗,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通用的小鼠模型和人类相差甚远,研发出的药物在人体检测时大都无效或有副作用。”而与人类最相近的实验动物就是獼猴。基于此,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都在想办法攻克这个难题。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实验是在2010年,美国俄勒冈灵长类研究中心成功移植了克隆猴胚胎,但胚胎发育至81天时以流产告终。

孙强率领以博士后刘真为主的团队也开启了研究,其中的困难不言而喻。在1月24日举行的成果发布会上,孙强甚至数度哽咽:一年365天,300多天不着家,5年间究竟失败了多少次,又熬过了多少个通宵,他早已记不清。但是技术难度之大,却让他记忆犹新。以胚胎操作为例,作为受体的卵母细胞,必须先把其细胞核“摘除”。但与其他动物不同的是,猴子的卵母细胞不透明,“去核”操作非常困难。为了能在“去核”过程中做到快速准确,刘真苦练技术好几年,最终娴熟到平均10秒取出一个细胞核。

天道酬勤。克隆猴的成功,将为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未来,我国也可建成以非人灵长类为模型的主要研发基地和产业链。”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院士说,“以我国科学家为主导的灵长类全脑图谱计划的实施和灵长类脑科学的前沿研究,将进一步使我国成为世界脑科学人才的汇聚高地。”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获知很多脑疾病的基因突变基础。下一步,他们将重点“生产”一批针对不同疾病的模型,以加快免疫缺陷、肿瘤等新药研发进程,造福社会。

●媒体评点:突破和领跑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是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应用。不仅是克隆技术,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高铁、民用大飞机、太空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的突破者、领跑者。技术必然要经过学习阶段,但更需要创新,才能领跑。“中中”和“华华”让我们看到克隆技术未来可期,也看到中国科技的巨大潜力。(澎湃社论)

◎话题拓展:科技奇迹;突破和领跑;厉害了,中国科技;创新;挑战;科技造福人类;天道酬勤……

(资料来源:《北京青年报》、澎湃新闻等)

猜你喜欢

孙强造福人类灵长类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Three-dimensional non-equilibrium modeling of a DC multi-cathode arc plasma torch
爱护自然,让环境更美好
孙强作品
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瓦特
A scheme for improving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quasi-two-dimensional model*
中国灵长类动物一览表
偷来的靠山
传承建筑文化 造福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河北省张家口市崇兴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为什么人们都说猴子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