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开展研究

2018-05-07刁林林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刁林林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性问题。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学生发生许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教学方向等,需要教师借机引导,利用课堂生成启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生成性平台、巧妙开发生成资源、循循善诱的对学生进行引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成性课堂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封二-01

一、前言

概括而言,生成性课堂教学,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新的感悟、认知等的过程。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本身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发展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教师与教材之间不断互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获得新的认知,对所学内容,也对生活认知等。本文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展开讨论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发展,进行策略性思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想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成性资源,需要抓住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动态变化,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遵循以学定教、学生本位的教学原则,展开教学工作。在课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交流、谈心,充分了解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课上,教师要将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师生的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探究和讨论的空间及时间。只有将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创造生成性平台

给学生创造适宜生成教学的平台与资源,是实现课堂突破的重要途径。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学生听从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被动多于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主动为学生创设自主发挥的空间,是实现课堂生成,启发学生获得更多新的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并主动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空间,如小组讨论学习、师生角色互换、适当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适应小学阶段学生特点,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发展,实现课堂的生成与发展。

在一次教学《小壁虎借尾巴》的时候,由于里面出现了大量的角色,如小鱼、大黄牛、燕子等,本身就是一篇趣味十足的课文。然而单就教师自己的讲解时,学生只能被动的听讲,课堂瞬间变得单一乏味。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尝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能够推动教学的发展,使课堂增色,推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自主的思考与学习。

四、巧妙开发生成性资源

实现生成性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挖掘生成性资源,这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学习如何挖掘生成性资源。在挖掘生成性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到生活与教学内容的契合点,适当的进行引导与延伸。在讲解《背影》一课时,教学内容提到父亲在月台为儿子送行,去为学生买橘子。而正是买橘子这个细节,作者看到父亲颤颤巍巍的背影,而产生对父爱的感知等。在讲解了这节课之后,教师可以趁着学生的情绪还沉浸在课文的浓浓父爱时,鼓励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感知父爱的种种细节,寻找到父母的关爱,甚至可以形成文字,写出自己的感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要学生空谈父爱,而是要寻找到其中的一些细节,也就是以小见大,培养学生在写作、观察的过程中能够从小处、实处着眼,这个过程就是实现突破的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搜集生成性资源,不仅要发现和利用学生展现出来的正确的研究方向,而且要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意外”,进而展开教学。例如,学生在学习《春晓》一诗时,总是会不自觉的将“春眠不觉晓”中的“眠”字写错,将其中的“目”字旁,写成“日”字旁,看上去只差一横,但却是一个错别字。当教师发现多數学生总是会写错这个字的时候,如果单纯的指出错误,或者更进一步的要求学生抄写以加深记忆等,虽然也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但总是不理想。而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这一问题,可以从字形、字意方面入手,为学生解释“眠”在诗句中是怎么写的呢?春意绵绵,正适合睡觉,所以“眠”是睡觉的意思,睡觉用的是什么 ?自然是“眼睛”,所以“眠”要用“目”。这样的解释,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还带有趣味性与生动性,便于学生学习记忆[1]。

五、教师在课堂中循循善诱

在教学过程中,生成性抓住的是课堂动态的过程,因此有很多突发的因素需要教师捕捉,也必然会有许多插曲,学生不按教师的引导出现突发的状况,此时教师需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灵光闪现”,循循善诱的展开教学[2]。一次在为学生讲解《观潮》一课时,教师为学生播放钱塘江大潮的视频之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想?”,多数学生都会说“很壮观、很美、很雄伟……”,但是也有学生突然说了“如同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当时学生们都笑了,但是教师并未给予否认,而是问学生“你在电视上见到的日本人扫荡是这个样子的呀?”,学生回答“电视上见到的扫荡时不就是要逃跑嘛,潮来了大家也在跑,而且爸妈说观潮也会出事故,不是差不多嘛”。老师听了学生解释直接说“那我们快点跑吧,潮来了”,继而学生们又是哄堂大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继续为学生讲解课文,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观察。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并未对学生直接否定,保留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完成教学任务[3]。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学生的动态发展展开教学,给学生以启发,才能推动学生逐渐发展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及发展。本文针对于此,展开讨论,仍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高俊霞,李建华,王校羽.生成性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角色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9):65-66.

[2]张建鲲,张广君.论走向生成性的教学——从教学实体论到教学关系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28(10):78-79.

[3]黄党.小学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