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制语块在汉英同传中的积极作用

2018-05-07安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积极作用

安宇

【摘要】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中的作用日益显赫,保证汉英同传质量成为口译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分析学生译员的模拟同传语料,发现预制语块在较为正式的会议同传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通过列举汉译英同传语料中的实例,探讨了不同类型预制语块在工作记忆和言语输出两个阶段发挥的积极作用,这对汉英同传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预制语块 汉英同传 认知负荷模型 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32-02

一、引言

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使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与投资明显增加,近些年中国举办诸如博鳌亚洲论坛此类正式国际会议的频率也迅猛提升。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隆重举行正是一个例证,现场同传语言多达18种,可见同声传译正是保证各国间有效交流的重要桥梁。因此,保证同传的高质量是职业译员及口译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本研究着手于不同类型预制语块,探讨了其在汉译英同声传译中的积极意义,旨在为同传教学添砖加瓦。

二、预制语块

1.理论综述

大量同传研究表明,有经验的译员在言语产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预制语块。早期的预制语块研究学者Becker[1]指出那些固定的、半固定的语言模块才是语言最小的交际单位,而不是单词本身。语块是语言记忆、存储及输出得以实现的根基,并将这类结构称为“具有可分析空间的公式化框架”。同时,国内学者也对此展开广泛研究。杨玉晨[2]指出90%的英语交际是通过半固定的预制语块得以实现,它们是最小的交际单位。鲍刚[3]也指出面对复杂多样的语言类型,一名合格的译员都能驾驭某种格式化的语言模式,它们主要是一些反复使用的雷同化程度很高的短语和语段结构。

2.定义及分类

(1)定义

目前,就预制语块的概念及其内涵,业内人士用不同术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描述。Wray将预制语块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续或不连续的词或词串,它们整体存储于记忆中,使用时无需遵循语法规则临时生成或分析即可直接提取使用”[4]。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预制语块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字词的词串或其他元素,语块内部没有间歇,结构固定或半固定,无需按语法规则生成,且出现频率较高。实则,预制语块就是在语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程序化语言组块。语言运用者在交流过程中无需完全理解其内部语法结构,便可作为整体直接提取使用,这会大大缓解译员的语言解码和编码负担。

(2)分类

预制语块不仅指语言教学中常提及的短语和表达,还包括其它方面。按照Nattinger和DeCarrico[5]的归类方式,将其分类如下:

1)多元词语块:在意义及写作形式上均被视为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相当于单个字词,不允许有内部结构的变更;

2)习俗语语块:谚语、套话、古诗词等整体存储在记忆中的句子结构;

3)短语架构语块:一些半固定的短语结构,其内部结构可做更改,有些内容可进行平行替换;

4)句子构建语块:一些结构半固定化的句子框架。

三、预制语块在汉英同传中的积极作用

1.同传认知负荷模型

20世纪70年代,Gile[6]总结了诸多导致口译误译和信息丢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同传认知负荷模型”,即同传多任务处理模式,揭示了这一复杂认知活动的本质,也为同传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公式可表示为SI=L+M+P+C,其中听与分析负荷、记忆负荷及言语产出负荷要相互协调。可见,同传是一个多任务同时执行的处理过程。译员在接收、记忆、输出信息的同时,还需接收、分析、记忆新的信息。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的认知资源总量是一定、有限的,同传各阶段均会对脑力资源进行竞争,若三者协调不当则会加大译语产出的难度。总之,译员总的信息加工处理所需的认知资源不得超过其可使用的认知资源总量,且每个阶段(听辨、短时记忆、言语产出、协调)所需的脑力资源不能多于可用于此阶段的认知资源。但凡某项任务超出了其可用资源,口译就无法正常完成。同时,资源的不合理分配也可能导致同传失败。而预制语块整存整取的特性则可帮助译员节省认知资源,分配更多的资源处理较为棘手的信息,进而促使同传活动的正常进行。

本研究从学生译员的同传录音着手,浅析了预制语块在学生同传过程中的使用情况及积极意义。主要关注汉译英方向的同传,学生译员的母语为汉语,因此重点剖析了预制语块在工作记忆及言语输出两个阶段的正向作用。

2.在工作记忆中的积极作用

人的记忆系统由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组成。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储存输入信息的短暂记忆,是认知操作過程中的重要成分。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短时记忆的有效存储时间在一分钟上下,每次可容纳7+2个刺激单位[7]。这样来看,译员似乎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局限的容量内记住大量的信息。然而,译员可通过组合单个字节和信息片段来扩大每个刺激单位的储存能力,这一过程称为“组块”。因此,短时记忆不受每个单位所含字符数量的限制,而受意义组块数量的限制。工作记忆是一个具有有限容量的短暂储存和处理信息的系统,但可以通过充实每个预制组块来扩大容积。译员在接收到原语信息的瞬间,短时记忆便立刻开始运行,如果其容量得以扩大,无疑会提高同传质量。如:

SL:中国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开放态度……

TL:To 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China takes an open attitude…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为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而提出的多边贸易协定,与亚洲国家有关的政策协议是译前准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译员应提前熟记于心。同传时无需搞懂其内部结构和所承载的深层意思,通过长时记忆中的日常积累知识,便可直接提取运用。尤其对于固定的专业词汇,预制语块可减轻因内容不熟悉而带来的记忆负担,减少认知资源的消耗,降低解码和编码压力。因此,预制语块对原语信息具有一定的存储缓解作用。

3.在言语输出中的积极作用

言语输出实则是信息编码的过程,其质量评判标准主要是目的语产出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1)准确性

预制语块大多为固定或半固定单元,译员无需有意识地关注其内部结构,便可将其正确使用。换言之,正确选择预制语块,并将它们以合理的方式组合起来可保证目的语的准确使用。大量掌握特定语言环境所需的语块可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而不是对语法规则的熟练运用。即便语言学习者熟练掌握了准确的语法规则和大量的词汇,而未存储足够的语块,在言语输出过程中依然会对语法规则临时组织句子结构比较依赖,这不仅影响语言流利度,而且会出现语言表述不准确的问题,尤其是专业术语的表述方式。

该语料来自博鳌亚洲论坛模拟同传录音,难免会涉及相对专业的术语、方针政策等。若译员未掌握一些惯用语的英译本,不仅影响语言的流利度,而且会发生传达信息不准确、不到位的困惑局面。这种情况下,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否则会给听众造成理解障碍。因此,预制语块在某种程度上可确保语言的准确性。如:

SL:…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TL1:…return kindness with kindness…

TL2:…repaying kindness with kindness and meeting wrongdoing with justice…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宪问》。TL1是译员的现场口译版本,TL2为官方提供的参考译文。显然,学生译员只传递了“以德报德”的意思,而“以直报怨”可能因理解障碍或知识局限在现场直接被丢弃,在接收原语信息的几秒内未迅速获取“直”与“怨”所承载的语义。相比之下,TL2的意思更为完整,导致译员不完整翻译的直接原因即为译员长时记忆中未储存该预制语块及其对应译文,甚至从未听说过该说法,加之同传活动的瞬时性,为了紧跟讲话者的速度和内容,译员只能采取舍弃局部保全整体任务的策略。可见,习俗语语块在节省大量编码和解码时间的同时,还促进了目的语的完整产出,提升了译文的完整度。

(2)流利度

流利度是同传质量的另一判断标准。同传是一项多种脑力任务同时执行的高强度活动,要求译员反应速度快、产出语言顺。如果译员熟练掌握了大批与原语对应的预制语块,通过快速检索相匹配的句子构件语块和习俗语语块可加速其信息编码过程,无需刻意花费时间思考运用某种口译技巧。大量母语习得和二语习得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包含大量固定或半固定的短语结构,即“语块”。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流利度取决于大脑中存储预制语块的多少,而不是语法规则的数量。语块使用越多,言语输出的认知压力越小,目的语流利度越高。预制语块具有快速提取、快速产出的特性,在同传过程中直接快速整体提取大量现成的语言单位可为其它认知语言活动节省时间,保证更流利的口语表达。因此,流利的言语输出并不是取决于语法规则的快速使用或生成,而是取决于大脑中储存语块的多少以及对其快速提取的效率。如:

SL:我代表中国政府,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TL:On behalf o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d like to extend warm congratulations on the opening of the forum.

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同传译员对源语信息的接收和分析具有瞬时性,也就是译员在听取源语第一个单词后译员便启动了储存、解码、编码程序,这需要译员形成一种预测机制。以上句子是国际会议中典型的开场词,基本框架为“…代表…对…表示热烈的祝贺”。正式会议场合讲话者总是遵循该讲话模式,因此该译员未等待“祝贺”出现便运用预测手段提前将其译出,避免了信息丢失或等待时间过长,保证了同传流畅度。

四、结论

本文將“预制语块”作为切入点,用实例解释了其在汉英同传中的积极作用。尽管预制语块为同传译员提出了诸多挑战,但日常积累及适当的口译策略仍可有效减少译员在听辨、记忆及输出中的压力。简言之,执行同传任务之前,译员应对相关的固定语块做足准备,并在口译过程中采取灵活的同传策略。此外,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译后应及时对学生译员进行采访,进一步了解预制语块给其造成的同传困难及其的应对策略。通过本研究的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研究者、同传译员关注预制语块在同传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Becker, Joseph D. The Phrasal Lexicon[J]. 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 on 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1975: 60-63.

[2]杨玉晨. 英语词汇的“板块”性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界. 1999, 3(24): 3.

[3]鲍刚. 口译理论概述 [M].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4] Alison Wray.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Z].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5] Nattinger J. R, Decarrico J. S.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6]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Translator and Interpreter Training[M]. Amsterdam Y Filadelf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7] Miller G A. 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 101(2): 343.

猜你喜欢

积极作用
专业课校本教材对中职校的积极作用
论情景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