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森有礼与张謇教育思想之比较研究

2018-05-07张杰毛文武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张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张杰 毛文武

【摘要】森有礼是日本近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其擔任文部大臣期间制定的一系列教育法令成为近代日本教育制度的基础。张謇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在其教育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深受日本近代教育的影响。二人的教育思想既具有共性,又存在差异。二人都很重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和兵式体操的重要性,积极推进女子教育,但在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又存在差异。

【关键词】森有礼 张謇 教育思想 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217-02

一、 前言

森有礼是日本近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一直致力于国民启蒙运动与国民教育的研究和推进工作。1868年他与福泽谕吉等人创办了“明六社”,积极开展国民启蒙运动;1886年身为文部大臣的森有礼先后颁布了包括《帝国大学令》在内的一系列教育法令,构建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被誉为“日本近代学校之父”。

张謇是中国近代的实业家和政治家,他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深受人才匮缺的掣肘,痛感人才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主张教育与实业相辅相成,“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此后他秉承这一理念,以南通为据点开办了包括师范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和慈善教育在内的各级各类新式学校。

与清末众多的有识之士一样,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张謇开始将目光投向日本,试图通过学习日本的先进文化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梦想。他曾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日本的教育制度和教育现状,并不断呼吁当时的朝廷高官、社会名流学习、借鉴日本的先进之处。1903年张謇东游日本时也曾对日本教育进行了深度考察。由此不难推测,张謇的教育思想里必然留有森有礼思想的印迹。与此同时,国情的不同以及身份的差异又导致二人的教育思想必然存在差异。本研究将探讨森有礼与张謇在教育思想方面的异同。

二、森有礼的教育思想

纵观森有礼的教育思想,重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和兵式体操、倡导男女平等和女子教育可谓是其三大特征。

1.重视师范教育·小学教育

1885年森有礼向当时的大木文部卿提交了“关于教育令的意见书”,阐述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在该意见书中,森有礼首先指出现行的《教育令》(即1880年的《改正教育令》)存在众多弊端,未能解决教育与生计的关系、教育与学问的区别等问题,然后强调培养教师、保障教师待遇的重要性。至于如何制定各个条令,他指出:“在制定(条令。 笔者注)之际,决不能凭一时而为之,须先确定全体意见,且详解各学校间相互关系,考虑轻重缓急后循序着手。但小学条例和师范条例须率先发布。盖此二条例须能代替今日教育令。”

在森有礼看来,制定条令这一工作无须一次性完成,须按轻重缓急分步进行,但是小学条令和师范条令必须优先进行。由此可见森有礼对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据说1886年文部省制定《诸学校令》时,其中的《小学校令》系森有礼亲自操刀。

2. 力推道德教育·兵式体操

在长年以来不断对教育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森有礼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道德教育观,其特征之一便是将兵式体操作为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1879年,森有礼在东京学士会院发表了演讲《教育论——身体的能力》,首次指出人的能力由“智识”、“德义”和“身体”三部分构成,而当前日本国民最缺乏的是身体的能力。至于如何提高“身体能力”,森有礼做了如下的论述:“依余所见,强迫采取兵式体操并尽力普及之实为良策。即当前所参酌的瑞西(即瑞士。笔者注)及其他国家所推行的兵式学校制度是我国建立相应制度所在。但在此预先附上一言。务必明确采取兵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强健身体,绝无军事意图。”

虽然当时森有礼提出的这一论述并未得到众人的认同,但他并没有因此改变立场。此后他一直坚持此理念,强调身体锻炼的重要性。1887年时任文部大臣的森有礼提交了《关于兵式体操的建设案》,进一步阐述了以兵式体操为中心的道德教育观。在此建议案中,森有礼对日本国民身体虚弱的现状深表担忧,并就如何改变现状提出了如下建议。

第一中学校以上诸学校划出教科时间,即体操一科脱离文部管理,将之移至陆军省管理。选拔武官,采用纯粹的兵式体操锻炼学生。文部省不得染指此事,仅可与陆军妥议商筹,励行严厉政策,发展体育,使学生感化、成长为武毅顺良之人,养成忠君爱国之精神,焕发尝艰忍难之魄力。

尽管森有礼在此议案中提出的体育课独立于文部省、陆军部派遣武官采用纯粹的兵式体操进行教学这一建议由于过于激进而未能得以付诸于实施,但却充分体现了森有礼旨在通过兵式体操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教育理念。

3.倡导男女平等·女子教育

作为明治时期积极推进文明开化政策的标志性人物,森有礼不仅主张男女平等,而且非常重视女子教育。“据说1870( 明治3) 年, 作为全权大使在华盛顿工作的森有礼, 时常与北海道开拓使黑田清隆开拓次官就日本妇女地位问题进行辩论, 从而最终促成了明治政府决定派遣女子留学生这件划时代的大事。”

1874 年, 森有礼在《明六杂志》上连载《妻妾论》,倡导妻子从屈从于丈夫的地位中解放出来。此后他一直呼吁男女平等,力陈女子教育的重要性。1885年就任日本首任文部大臣后,森有礼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进女子教育工作。1886年文部省给东京女子师范大学下达了《东京高等女学校学生指导方法要项》,就如何开展女子教育做出了如下规定。“首先应以女子终生的职分为基础,教授普通学科;然后使学生学习担负一家之责任所必需的学科和艺能;在最后一年讲授有关夫妻关系的知识、对待公婆须知、育儿法、家务整理法、对待婢仆须知、接待亲朋等的须知, 以及各种交际作法的须知等。”

在以森有礼为首的有识之士长年不懈的努力下,明治时期日本的女子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据统计,1900年女子小学入学率高达71.9%。

三、张謇的教育思想

作为一名近代教育家,張謇同样重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主张通过培养学生的武备精神来进行道德教育,呼吁开展女子教育。

1. 重视师范教育·小学教育

在创办教育的过程中,张謇强调师范教育为教育普及之根源,义务教育为教育普及之基础。1902年,张謇曾两次向时任两江总督的刘坤一提出“强国必先智其民,智民必先普其学,普学以初等小学为最亟,以师范学校为最先”[1],力陈优先创办师范学校的重要性。遗憾的是张謇的这一想法虽得到刘坤一本人的认可,但却遭到了江宁藩司吴重熹、巡道徐钧树、盐道胡延等人的阻挠。在对官方倍感失望之后张謇回到南通,自己出资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揭开了其兴办师范教育的序幕。

1903年4月27日,张謇在通州师范学校落成典礼上发表演说,再次强调师范教育的重要性。“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而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除了普通的师范学校,张謇还积极创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聋哑师范传习所等不同类型的师范学校。据台湾学者翟立鹤统计,张謇一生共创办了11所师范学校,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在义务教育中,张謇最重视的当属小学教育。1909年5月15日,张謇发表《江苏教育总会呈学部文》,力陈小学阶段的重要性。“教育之普及,当程效于小学,而初等小学,又为全国人民所应同受之教育。其程度至浅,而其关系至巨。”

1903年访日期间,张謇曾重点考察了日本的乡镇立小学校,尤其对其单级学校的运营方式颇为赞赏。1904年张謇开始在南通创办小学。在张謇长年不懈的努力下,南通的小学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民众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据统计,从1912年到1920年南通每年平均增加初等小学24所,1922年,南通县公、私立小学发展到347所,在校学生数达15526人。”

2. 宣扬道德教育·武备精神

作为自幼接受儒学教育、状元出身的近代教育家,张謇在其创办教育的过程中一贯重视道德教育,致力于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而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一环,张謇极力推崇体育教育、武备精神。

1902年,张謇在南通《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将人才培养目标的三大要素定为国家思想、实业知识和武备精神。1905年11月,通州举办各校运动会,未能亲临运动会的张謇特致函电以示祝贺。在此函电(《致运动会诸君书》)中,张謇如此强调武备精神。“謇所望于诸学生,有高尚之思想、自立之志气、文明之公理、武备之精神,非望诸学生犹夫科举世界之眼光胸次也。”

1911年南通师范学校专门颁布了一条“总理校谕”,强调“军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养成军国民教育须从小学起,能行此军国民教育须从师范起。使师范不习何以能胜此任?今国势之岌岌如此,若教育不植其基,更无可以实行之地,是凡在教育界者不得不任其责,本校诸生应明此义,应礼察习惯论。”

张謇不仅在理论层面强调道德教育、武备精神,而且积极将其付诸于实施。如南通师范学校曾多次进行兵操训练、军事演习,组织学生参观军队、进行球艺比赛,开设拳术课,举办运动会等,籍此培养学生的健体精神和道德情操。

3.推进女子教育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女子教育的态度集中体现在“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说法上。而进入近代后,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进步知识分子们逐步意识到女子教育的重要性。1897年江漱芳在苏州创办了兰陵女学,揭开了国人自己创办女子学校的序幕。

作为一名具有敏锐洞察力的教育家,张謇同样也意识到女子教育的缺失是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指出创办女子教育是强国智民的必经之路。1905年张謇创立了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旨在通过女子师范教育推动女子教育。在《通州女师范校第一次本科实习教授评案序》中张謇指出:“謇以国民教育之不可无师,乃设师范学校;以女子教育之不可无师,与国民教育之尤须有母,更设女子师范学校。”

除了创办女子师范学校,张謇还积极开展女子职业教育,促进女子走上自立、自强的道路。张謇曾先后在南通创办了女红传习所、纺织培训班、保姆传习所等职业培训所,在提高女子文化素养的同时赋予她们赖以生计的一技之长。1910年,在女子师范学校市河岸新校开学之际张謇发表了演讲,指出:“家政者,女子有益于世莫大之事业也。事业从学始。家政一科,多是作法,而妇德寓焉。无徒手空言而可为道德者。”

四、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综上所述,森有礼和张謇二人的教育思想之间具有诸多共性,即二人都很重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主张通过武备精神、兵式体操来开展道德教育,竭力促进女子教育。究其原因,在于森有礼的教育思想对日本近代教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张謇面对近代日本的先进文化时所展示出的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尽管森有礼早在1889年已经不幸遇刺身亡,但是他担任文部大臣期间所制定的包括《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学校令》等在内的一系列法令为日本近代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正因为如此,一心主张学习、借鉴日本的张謇所持有的教育思想与森有礼的教育思想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国情的不同、身份的差异导致二人的教育思想必然存在差异。自1868年起,明治政府一方面对内在“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口号下进行全方位改革,另一方面对外频频发动战争,先后侵略了中国台湾(1874年)、朝鲜江华岛(1875年)。作为明治政府的高级官员,森有礼的教育思想中国家主义色彩颇为强烈。森有礼在其就任文部大臣之前所发表的《学政要领》中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国家的独立,培养国民为国家献身的志气,在小学期间,要把学生培养成‘忠诚的国民”。在1887年提交的《关于兵式体操的建设案》中,森有礼同样强调应该培养学生的“忠君爱国之精神”。

反观中国,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及甲午中日战争等一系列惨败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已暴露无遗。当时的有识之士们试图通过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改良运动来实现强国之梦。作为近代著名教育家,张謇同样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但是尽管张謇致力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国家思想和现代道德的新国民,其教育思想中毫无“忠君”色彩。

此外关于道德教育课使用的教材,二人的主张也截然不同。作为深受西方文化熏陶的自由民主派代表,森有礼对当时的复古保守派异常警惕。为了防止儒学对道德教育的过度影响,森有礼禁止在修身课中使用教材。与之相对,作为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张謇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他曾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并接受了西方文化,但儒家思想依然是其思想的主色调,因此张謇在开展道德教育时亦将儒学的道德说教作为其主要内容。如当时朝廷曾规定小学读经、讲经,对此张謇虽然指出此举占用课时太多的弊端,同时又认为“其要义将使圣贤正理深入儿童之心。以是端蒙养之本……。顾保存国粹,诚不宜荒经而蔑古”,强调儒学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

五、结语

本论文对森有礼和张謇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研究。作为日本的首任文部大臣,森有礼制定的一系列教育制度奠定了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作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清末教育家,张謇在学习、借鉴日本近代教育制度时无形之中深受森有礼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尽管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二人的教育思想存在诸多共性,即重视师范教育和小学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和兵式体操,倡导女子教育。另一方面,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身份也导致二人的教育思想存在着不少差异。森有礼的教育思想中国家主义色彩颇浓,旨在培养忠君爱国的国民,而张謇的教育思想虽饱含爱国情怀,却毫无“忠君”色彩;森有礼竭力排除儒学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张謇则主张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儒学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顾振虞.张謇先生在长乐[A].见:近代改革家张謇——第二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976.

猜你喜欢

张謇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张謇家训一则(书法作品)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论张謇的日本观
浅论罗家伦的民族主义教育思想
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办有气质的乡村小学
践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开幼儿美术之路
联墨双馨六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