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践与创新

2018-05-07蔡国毅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境教育实践

蔡国毅

【摘要】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学地理在环境教育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目前,在中学环境教育形式上,多数学校采用学科渗透式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本文侧重在整体性思维建构、多元化课程设置、主题式探究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等领域,对中学环境教育方式做初步的探究性总结。

【关键词】中学地理 环境教育 实践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9-0083-02

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中学生作为未来在践行绿色生活、生产领域的主要群体,肩负着建成美丽中国的发展使命,而中学阶段又是他们形成绿色、文明、友好的人地发展理念的重要阶段,所以,在中学生阶段,强化环境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亦是职责所在。

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是阐述人地关系及其发展演变的一门学科,可以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思想是地理学科的终极教学目标,是学科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科价值所在。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的教育的教学目标,开展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实践活动[1-2]。在探究环境教育的实践形式上,应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来丰富环境教育的形式和内涵。以下是笔者在近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对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方法总结:

一、创设教学案例,强化环境要素整体性思维能力

环境教育的实施原则包含:整体性、终身教育、科际整合、主动参与解决问题、世界观与乡土观的均衡,永续发展与国际合作。整体性原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原理,在高中必修Ⅰ教材中,整体性这一节内容把前面各章节所涉及的自然环境要素,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区域案例融合在一起,它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在地理环境的联系性、发展性和全球性的思维认知上作用非常明显。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整体性的原则阐述区域各环境要素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内在关系,并推演环境要素的发展变化的典型案例很多,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湿地萎缩、赤潮、全球气候變暖等等。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的尝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等多样化的形式去构建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主动发展,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以此强化环境要素的整体性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经济与生态、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整体性认知。

二、开设选修Ⅱ课程,肩负地理学科环境教育的学科使命

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领域有着先天的优势以及无法替代的使命。《环境保护》是高中地理课程中选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大纲和课标中都明确了它的地位。由于课时安排的限制,在高中教学计划安排中,多数学校或老师在处理《环境保护》内容时过于仓促或粗糙,为了应试而强化理论的教学,学生对环境问题和对策停留在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层面,对学生情感与价值观的触动很少。开设专门的选修Ⅱ课程(通常一个学期24个学时以上)解决了因为教学时间安排不足给中学地理环境教育带来的掣肘。选修课可以通过视频、互联网信息技术资料搜集、辩论等方式加强学生在视觉和思维层面上的冲击与碰撞,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得以升华,并把环境保护和建设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行动力。

近年,在我校地理科开设的选修课程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当属以环境地图的绘制为载体,开设环境地图的绘制实践活动。活动从校园到校外,从自然到人文领域,从生态到经济社会领域,从各事象外部空间上分布的描述到内在关系建构及发展变化的分析。这样的课堂能真真的把学生置身于环境之内,而不是独立于案例之外。与此同时,课程与“环境地图竞赛”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对学习做出科学、客观的评价。在多年的课程实践经验积累下,我校已经初步形成了校本环境教育教学课程体系,编写了校本教材。

三、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创造“跳出课本走进自然”的机会

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通常拘泥于课堂讲授或讨论的形式,这样的形式无异于纸上谈兵,知识的获取途径相对局限,以至于学生习惯于接受“纸上得来”的知识,对知识缺乏辨伪意识,尤其是在互联网知识泛滥、缺乏监查的信息化时代更是如此。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出去,融入环境。《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开展地理问题探究,特别强调发挥地理课堂的实践性,通过观察、考查、调查以及地理专题研究等途径,探究区域地理环境问题[3]。

近年,各校陆续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但多数以春游或秋游的形式让学生游玩,社会实践缺乏主题,流于形式。让有目的的地理野外实践考察成为中学课堂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在实践过程关注区域(乡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了解环境的发展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让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的丰满。学校地理实践活动可以结合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利用省地理奥赛平台,开展系列走出去学习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校高二文科班全体学生到西樵山等进行地质考查;组织学生到白云山蒲谷段,对蒲谷植物种类、植物群落和地貌进行考查;组织学生对自己家附近的河涌进行水质调查等等。

四、开展主题活动,延伸“绿色校园”和“文明校园”的内涵

校园环境的建设是中学环境教育与宣传的主阵地。“绿色校园”、“文明校园”的评选是推动中学开展“环境友好,文明环境”教育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开展系列校园环境教育宣传和校园环境建设行动达到中学环境教育的目的。地理教学内容中有大量关于环境教育的素材,地理教学也不应拘泥于课室内完成,要把有效的环境教育内容呈现于校园环境教育宣传的第一阵线上。例如:抓住“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植树节”、“地球一小时”等重要的活动,举办“环保板报评比”、“宣传海报展览”、“学生漫画作品展”等;利用科技活动平台,向学生展示环境科技检测的手段,如用风速测量仪、PH值测量仪、温度湿度测量仪、PM2.5等微小颗粒物测量仪等测量环境指标值;以班或环保小组为单位,开展校园无垃圾行动、垃圾分类回收行动、变废为宝行动等。

综上,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践方法与策略形式多样,其探究的主要形式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空间为载体呈现区域环境问题,以人地关系为主线阐明环境问题发生的成因,以自然要素研究为传授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的基础[4]。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及要求,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勿忘初心,坚定的做环境素养的传播者,培养一代代有着探究地域环境问题的能力,有着人地协调发展的整体性思维,有着正确的环境保护价值观,以及有着参与保护环境行动自觉性的美丽中国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研修[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学环境教育读本》编写组.中学环境教育读本[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3] 陈慧蓉,王金亮,朱妙圆. 高考地理中环境教育类试题判断指标体系初探[J].科教导刊,2016(1):112-115.

[4] 田亚平,常昊. 探究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模式与案例[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3-116.

猜你喜欢

中学地理环境教育实践
高校环境教育非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对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几点认识
提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