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造我们的“材料”
2018-05-07黄绍文
黄绍文
材料陈旧与老化是考场作文中一个常见的问题。那些古代的、近代的人物和故事因历时已久且众人熟知而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而一些经典的材料,如课本(以语文课本为主)中的人物或事例、课外阅读中的人物或事例、影视中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等)因长期以來被广泛运用,故经常出现在高考作文之中,容易造成文章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不走寻常路,选取新鲜的材料,是作文获得理想分数的重要途径,但是,当我们作文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材料进行合理的改造,也不失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本文试结合实例对旧材料的“翻新”进行简要的探究。
材料叠加,勠力同心,以量制胜
选用前对旧材料进行分析,抓住其中心要旨,然后根据作文主题表达的需要,撷取一系列旧材料中的精要部分,以铺排的形式叠加在一起,形成合力,这能起到以量制胜的作用。
如学生佳作《让道义之花常开不败》中的一段文字:
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就曾召唤:“美德是人的内在灵魂。”如今的我们,难道要丢掉那自古以来就有的道义传统吗?我听见孟子在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杨震面对深夜“怀金十斤相赠”的王密大义凛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我看见“梨虽无主,我心有主”的许衡端坐在梨树之下;我看见收养了赵氏孤儿的程婴一诺千金,在敌人的追捕下忍痛交出了自己的儿子。古人尚且如此,而今的我们又怎可逊色于他们?
【点评】考生精心选用了苏格拉底、孟子的名句与杨震、许衡、程婴等经典旧材料,集中火力,有力地论证了道义的重要性,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复活画面,再现情景,意味深远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借助联想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构建一幅(多幅)画面,复活旧材料中的人、事、景,让他们再现于读者眼前,这样材料就可由扁平的概括叙述转化为立体的情景再现。这种方法可化熟旧为新奇,并且形象、生动、直观,能给读者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及心灵的震撼。同时,运用此法还可以使行文更添文学的韵味和诗意。这恰恰是高考作文获得高分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学生佳作《泥土的芬芳》中的一段文字:
熹微的晨光为树叶披上了一层薄纱,浩渺的江面上,一艘小船缓缓前行。
“先生,您不后悔您的决定吗?”船上的书童望着站在船头眺望的人。“后悔?”他沉吟,低头望着一圈圈涟漪。
记忆回到以前。那时的他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清朗的眼神中有着对天空的渴望,他好读书,读到先贤的伟业时他会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在胸腔里不停地膨胀生长着。“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热血在他的心中作响,所以,他自信满满地投入到宦海中去,以为凭自己的才学抱负可以创造出惊天动地的大业。
想到这里,一丝苦笑浮上嘴角。那个曾经羡慕南飞大雁的少年,早已在乌烟瘴气的官场中死去。他弃官回乡,只为远离那浑浊的官场,他厌倦了钩心斗角,厌倦了需要时刻戴着违心的面具的日子。虚伪、奸佞、贪婪,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让他厌恶,他更后悔当初自己走上这没有光明的仕途!“我终于离开了。”他想,“可是我真的释怀了吗?为什么我还是像负重的驴一样无力喘息?”陶潜抬头,阳光落在脸上,却仍显出一丝黯然。
船到岸了。他要上岸了,这是他脱离宦海后,第一次踏上那一片让他在梦中也眷恋着的土地。
他回望身后片刻,终于踏上了故土,泥土的芬芳扑鼻而来。忽然,他的脚步轻快了起来。是的,故乡的泥土是如此踏实,比那些虚浮的东西要让人感到安宁。
一望无际的麦田陡然出现在陶潜的面前,浓郁的麦香钻入鼻孔,掸去了漂泊者面上的倦容,熟悉的乡音、热情的笑脸、海潮般的麦浪声瞬间吞没了陶潜。他闭上眼,全身心沉浸在这股氤氲着泥土芬芳的田园里,如同一个婴儿沉睡在母亲温软的怀中,安宁、舒畅。
【点评】文章以景衬情,先用“熹微的晨光”“阳光”等景物表现了陶潜退隐之初怅然若失的心态;接着又写了陶潜踏上故土后感受到的“海潮般的麦浪声”“浓郁的麦香”等,体现了他沉醉于田园的安宁、舒畅。情景再现式的选材方式与细腻的情感把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演绎得格外动人。
反弹琵琶,推陈出新,另立新意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这样的“翻案文章”令人印象深刻,启人深思。由此可见,旧材料也可“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枝”。写作时可以对一般人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反驳,对一些“盖棺论定”的人物进行翻案,对古今中外经典故事进行合理的续写、补写或改写。这些是旧材料翻新的重要方法。
如学生佳作《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中有以下文字:
唐伯虎一生风流潇洒,被称为“风流才子”,但观其作品,你根本无法从中体会到丝毫的快乐,你看到的只有满腹的愁怨与牢骚。号召清正廉洁的培根,书中写尽了对贪腐的预防机制,可是,他却因贪污腐败而被捕入狱。这又怎能说明言为心声,文如其人呢?
书法刚劲的蔡京,人品就一定耿直?要求开明社会的卢梭,为人就一定开明?面朝大海的海子,性格就一定开朗?
作品与人品并不一定挂钩,言未必为心声,文未必如其人。生活总会掺杂光明和黑暗,光明不一定就是好的,黑暗也未必就不好。外表邪恶的狼可能是生态系统的保护者,只吃草的小羊也可能是生态系统的破坏者。作品和人品的关系亦是如此。
【点评】作者从唐伯虎、培根、蔡京、卢梭、海子等名人鲜为人知的一面入手,对人们比较认同的“文如其人”的观点加以反驳,作者对旧材料进行别开生面的解读,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又如作家刘征的《陶渊明下海》中有以下文字:
“是啊!吃饭要紧。我想下海,这次专门来向夫人请教,看我能干点什么。比如说,时下有的教授卖馅饼,我卖菊饼行吗?”
“那怎么行!”黄英大笑起来,“馅饼有人吃,菊花做的饼又苦又涩,谁爱吃?”
“要不,我摆个诗摊儿,就卖诗吧!”
“更行不通!”黄英皱眉,“不少人看书要的是稀奇古怪的刺激,可您的诗里只有恬淡。卖诗,怕是不行。”
“呜呼,看样子只有饿死了。”
“您老不要悲观,路子宽着哩!”电话铃响。黄英接了电话后,说有事要出去,让陶公先住下来,晚上她宴请时,再仔细商量。
晚上,昏黄的灯光下飘着浓烈的酒香,黄英酒量很大,连嗜酒的陶公也要甘拜下风。她说:“老祖宗,您是有国际声誉的大名人,敝公司要借重您,我早给您安排好啦,包您满意。来,喝!”又说,“您只需要站在敝公司门口,斜披一条绶带,上写‘正宗老牌爱菊老人陶渊明欢迎您光顾,然后拍一张标准像,敝公司的菊花就用您的尊照做商标,取名‘渊明牌。这一招不光能打败国内的对手,还能打败国际的竞争者。您可清闲得很,可以练气功,也可以作诗——作赞美敝公司的诗。我给您出专集,精装烫金。报酬不低于给您送茶的那位小姐。怎么样?您仔细想想,明天早上咱们再谈谈。”
这一夜,陶公怎么也睡不着。他吹着空调,望着窗外的一弯冷月,百感交集。想作诗,一句也想不出,只好捻着白须坐着,像一座雕像。天刚亮,他在一张纸上写下“归去来兮”四个大字,然后不辞而别了。
【点评】文章对“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进行了续编,陶淵明虽一时产生了下海发财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他依然保持了高风亮节。故事新颖,人物逼真,引人深思。
与“你”为邻,促膝交谈,亲切动人
考场作文多以第三人称来叙述、议论,作者置身事外,这样的叙述、议论显得客观理性。有时,作文变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这种促膝交谈式的方式,读来亲切自然,也拉近了读者与作文主人公的距离,使读者如临其境。第二人称让文章融情趣与理趣于一体,更容易感染读者。
如学生佳作《那盏枯槁的黄油灯》中的一段文字:
那晚,狂风骤起,大有黑云压城之势。当你真切地明白在鲁国绝不可能实现“天下有道”时,你冒着滂沱大雨赶往家中,告诉正在为你缝制新裳的妻为你收拾行囊。
孔丘,有一个字在你心中的分量很重,那就是“仁”!你选择了天下而舍弃了小家,是因为你明白:没有强的国,怎来富的家!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于是你便毅然担起这沉重的担子,鼓起勇气,坦然接受了一路荆棘。你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是这置生命于不顾的品格让你的思想熠熠生辉,让你熬过了一切驱逐、磨难,甚至是断粮七天的困厄。在黑暗面前,你没有倒下,反而是这黑暗衬托了你的光芒。
你“有教无类”的思想早已超越时代。“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这副对联也许是你后半生最真实的写照。而这,也是我最感怀之处。那个年代,你竟能用一颗平等互敬的心对待所有弟子,你与弟子之间近如亲人的关系不能不让我感叹。颜渊死时,你哭道:“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两千多年前,是你让教育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你用真诚发展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你在那个冰冷的时代里为人们照亮了天空之一隅,温暖了人们冰冷的心。
【点评】文章最可贵之处是先将孔圣人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写,突出他凡俗生活的一面,再回到他超越常人、求仁成圣的一面,将人物形象衬托得更高大、丰满。此外,第二人称的写法与描写、叙事、抒情、议论的巧妙结合,使得文章情感丰富,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