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多元情境,培养语文创新思维

2018-05-07王承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剪纸姥姥创设

王承娟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利用声音、图像、语言等方式创设一定的生活化、社会化情境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理解更为深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尽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促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自主而有创意地学习。教师可以创设共鸣情境、问题情境、想象情境等多种形式的情境,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

一、共鸣情境,激发活力

共鸣情境指的是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学习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和所学课文有关的图片,令学生进入优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共鸣。在此过程中,学生和作者、文本形成深度共鸣,能消除学习的恐惧感,产生更具有创造性的想法。

《三亚落日》是一篇唯美的散文,在教授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共鸣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美景,刺激其视觉感官,进而令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三亚落日的美景,再配以优美的音乐,令学生感受到落日照耀在海面上的奇景。在此基礎上,学生唤醒了自己曾经的生活经验,想起了自己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场景。此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先说说课文中如何形容三亚落日的美景,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好在哪里。然后尝试根据图片的内容看图说话,看看自己能否说出比课文更贴切、更具有想象力的内容。由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被激发,想到了不少可以媲美课文的句子。

在创设共鸣情境时,教师要利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同时也要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感染学生,鼓励其说出有创造性的见解。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那样,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二、问题情境,鼓励质疑

要让学生拥有创新精神,首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生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令学生尝试针对文本提出问题,并在自主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除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前提问、学后总结的机会鼓励学生提问,从各个角度提出具有创新想法的问题。

在学习《天游峰的扫路人》时,有学生突然在课堂上提问:“这个老人一定在说谎,他都那么大年纪了,怎么可能不累?”此问题引起班级一片哗然,大家纷纷窃窃私语地讨论这个话题。教师并未阻止学生的讨论,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创设问题情境,让大家索性来说说老者到底累不累。有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如果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会累,比如我们打游戏时就是如此。老人喜欢看美好的山景,所以他虽然已经很疲累了,但是并未感到累。”还有学生提出:“老人每天在山上锻炼,所以身体其实比城里人好,他可能真的不累。”在学生提出各种有创意的想法后,大家渐渐接近了问题的答案,自主解答了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若遇到学生提问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让学生转而思考问题,这样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令学生努力创新。

三、想象情境,拓展空间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而创新思维的形成也需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想象情境的方法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在有意识的想象的辅助下,学生的理解能力会变得更强,能更直观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姥姥的剪纸》是一篇充满深情的文章,在教学后,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思考当“我”和姥姥分开后,双方会用怎样的方式抒发对彼此的思念之情。这个问题令学生充分联想,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令学生的学习空间得以拓展。如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内容:“姥姥和我都不约而同地用剪纸表达了对彼此的思念。姥姥虽然手脚不那么灵便了,但是还是会坚持剪纸,还将剪纸给我寄过来。而我呢,开始学习剪纸,我照着姥姥送过来的花样开始学习,虽然一开始笨手笨脚的,但是渐渐地熟练了。看着这些剪纸,仿佛感觉姥姥就在我的身边。每天夜晚,我都会看一眼姥姥的剪纸再入睡,那样能睡得更安稳。”通过这样的写作,学生不仅展现了自己的创意,而且还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姥姥和“我”之间的深情,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解除学生的思维束缚,令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激发想象力的同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创新见解。

总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给学生创设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情境,令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除了本文介绍的情境外,还有多种情境也可使用,如对话情境、实物情境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所学文本的特点进行调整,创设出能令学生迸发创新想法的情境。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剪纸姥姥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雪姥姥
八旬姥姥活得美
剪纸
剪纸鉴赏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