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信
2018-05-07刘洋
刘洋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我力量的充分肯定,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充分调动自己潜能的动力来源。篮球运动员乔丹的心理素质,无论在场上、场下都极其出色。赛前,他总是极为放松。在运动休息室里,人们最常见的一个场面就是乔丹头戴耳机,惬意地躺在长椅上欣赏音乐,要不就是纹丝不动坐定,精神状态高度集中。在比赛期间,乔丹也十分冷静地观察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正是这良好的心理素质,造就了一位篮球天才。
自强者自信,自信有益于身心健康。我国小学生心理素质不佳已成为困扰全社会的一个问题,其中一个表现是学生依赖心理严重,事事家长包办、处处教师指导。久而久之,导致许多小学生自信心不足,做事情唯恐做不对,只想等待家长、教师来帮助解决问题。因此,解决小学生自信心不足的问题,是各学科的共同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体察学生予以关怀
一次上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复习课时,我问学生谁知道篮球行进间运球技术的动作要领,要求学生举手回答。我发现一名体育基础差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心里非常高兴,就指名让他来回答,可他却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课后我叫住他,问他为什么不会也举手,他哭着说:“别人都举手,如果我不举,会被他们耻笑的。”我听了大吃一惊,心中感到十分愧疚。我想了想对他说:“我下次提问时,你会就举右手,如果不会就悄悄举起左手,好吗?”他感激地点了点头。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位体育基础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变得活泼开朗了,他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时时能看到他锻炼的身影,听到他朗朗的笑声。看到效果不错,我把这个小秘密告诉其他几位面临同样困扰的学生,结果全班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悄悄举起你的左手”,是一句温暖人心的提示。全班学生都知道答案,都舉手要求回答,如果个别学生因为不会而不举手,他必然感到孤立,心理上形成弱势,势必影响自信心的树立。自尊的需求是人的天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仅是给他一个所谓的“面子”,更多的是宽容和鼓励。适当满足学生的“虚荣心”,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不脱离集体的怀抱,在潜移默化中心情愉快地受到启迪。
二、及时鼓励予以强化
在成长道路上,有了周围人不断的“加油”声的鼓励,学生更容易在跌倒后勇敢地站起来,继续向前拼搏。在教学中,对动作的完成给予及时的鼓励,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还能改变那些觉得自己处处不行的学生的心理结构,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心。
例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前滚翻时,由于年龄小,又是初学,不可能很快地掌握好动作,特别是一些女生,出现滚不正导致成“蹲立”起不来的现象,而看到其他同学都能翻过去能完成整个动作,就认为自己不行,学不会,丧失信心。这时,教师就应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从正面鼓励他们,肯定他们做得好的一面,并帮助他们改进练习方法,直至见到成效,使他们自信心不足的状态逐步得到改变。
三、创造条件予以表现
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在完成基本动作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这不仅能满足小学生好表现的欲望,而且还能在表现中帮助其克服和矫正因缺乏信心而带来的自卑和胆怯心理。这种形式有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沟通情感,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学习锻炼。还要精心创造课堂环境,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体验到集体的温暖和群体活动的喜悦,消除心理隔阂。
在教五年级学生“分腿腾跃(山羊)”时,我抓住时机,有意识地让某些学生在大家面前做动作,即使做错了也不批评,而是帮助他们把错误动作纠正过来,表扬他们勇敢的精神。即使是微弱的优点也给予肯定与鼓励,能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战胜自我的良好心理。
四、相互矫正予以权力
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学生是通过观察逐步认识与理解动作要领的,并通过反复练习,逐步掌握完整的动作。教师可以在示范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轮流担任动作“评论员”,教师在巡回指导中要特别关注和鼓励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使其通过对其他同学动作的评价,得到自我教育,增强学好动作的自信心。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对于不善于交往、胆怯、怕羞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多安排他们参加跳远、跳高、器械等活动,培养勇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则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锻炼交往能力。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可能使一部分体质较弱的学生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如果利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会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这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自信心。
五、友爱交往予以动力
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为自己无力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苦恼,尤其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此,教师可充分运用体育教学活动性强的特点,让自信心不足与缺乏的学生组成“交朋友小组”,指导他们掌握交往的技巧。与此同时,再在班级中选择一部分组织能力强、人际关系和谐的学生主动与他们交往,形成一个友爱互助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可以加强班级的凝聚力,而且可以使同学间的友爱得以拓展,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激励学生参与和完成任务,也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树立自信心,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增强体质和自信心的效益。提高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耐久跑教学,以往一谈耐久跑学生就觉得单调、枯燥,不感兴趣。我在教学时,把学生带出运动场,让学生在校园内按选定的路线进行自然地形跑,并鼓励学生说:“这样不仅能发展耐力,还能欣赏沿路风光呢。”学生立刻来了兴趣,一些原来不能坚持的学生也在兴致盎然中完成了任务,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用爱温暖学生的心房,让他们和别人一样拥有灿烂的阳光。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而在于他在细微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健康身心的新一代学生,单靠一个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它需要各科教师共同努力,在培养过程中,沟通信息,不断改变方法,形成教育合力,才有能获得成效。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双花园校区)
责任编辑: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