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基雷达技术的大坝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2018-05-07余波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坝体大坝分辨率

余波

摘 要:本文基于笔者从事大坝变形监测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最新的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应用于大坝变形监测为研究对象,论文选取某水电站大坝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具体的监测思路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结论表明,基于地基雷达技术监测获取的是区域性大面积形变信息,相对传统单点监测信息量更大,可以提取高精度的变形信息。

关键词:大坝 变形监测 地基雷达 INSAR

中图分类号:TP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1(a)-0078-02

大坝及边坡稳定性问题是当前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工程技术难题。传统的精密水准仪、全站仪以及GPS等大地测量方法仅能获取单个监测点的变形信息,很难满足水利工程灾害预测的实际需要。基于星载平台的SAR干涉技术受雷达视角、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的限制,无论是常规SAR干涉法还是更为先进的SAR影像时间序列探测法都难以胜任,具体原因有:(1)SAR影像时空失相干使干涉相位质量差,降低变形监测的可靠性;(2)卫星重访周期长,变形监测时间分辨率低;(3)山区坡度大,容易形成图像阴影;(4)星载SAR视角固定,部分变形体无法监测到;(5)山区高差大,大气延迟误差大。近十年来,人们将干涉平台从空中移至地面,开发了地基合成孔径雷达干涉( GBINSAR)变形监测新技术,该技术基于微波主动成像方式获取监测区域二维影像,能在几分钟内获取数平方公里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变形信息。本文在分析GBINSAR变形监测系统及其成像特点的基础上,对隔河岩大坝进行GBINSAR变形监测试验,并将结果与同期的垂线监测结果进行对比。

1 GBINSAR成像与变形监测

1.1 GBINSAR成像

地基SAR系统由雷达传感器、滑动轨道、计算机和供电模块组成,图1为意大利IDS公司与弗洛伦萨大学联合研制的IBIS-L(image by interferometirc survey)系统,该系统利用安装在滑动轨道上的传感器模块生成、发射和接收雷达信号,用USB接口连接计算机,通过传感器在滑动轨道上的滑动产生合成孔径效果,地基SAR以固定的视角不断地发射和接收回波信号,经过聚焦处理后形成极坐标形式的二维SAR影像。在影像像元内,距离向分辨率是固定的,而方位向分辨率与像元夹角及目标距离有关,通过距离向和方位向的结合,监测区域被分割成若干个二维的小单元,距离越远,方位向分辨率越低。由于地基SAR发射雷达波束,并根据地表反射回波的接收顺序记录并处理成SAR影像,这样距离近的反射目标就先被记录下来,这种成像模式导致了SAR图像中的透视收缩、顶底位移和雷达阴影等几何形变现象,给地基SAR影像解译造成困难。图2为这几种几何畸变的示例。

1.2 地基SAR变形监测

设地基SAR两次测量中目标发生视线向变形,考虑到大气延迟以及测量噪声的影响,两次测量的相位差表示为:

2 IBIS-L变形监测试验与结果分析

2.1 测区概况与数据采集

某大坝为“上重下拱”重力拱坝,坝顶高程206m,最大坝高151m,坝顶弧长648m;溢流段位于坝的中部,共设7个表孔,4个深孔和2个放空兼导流底孔,表孔堰顶高程 181.8m,尺寸为12m×18.2m;深孔孔底高程134m,尺寸为4.5m×6.5m;底孔孔底高程95m,尺寸为4.5m×6.5m,各孔口均用弧形闸门控制操作。电站厂房位于右岸河滩阶地上;左岸是300t级垂直升船机,中间错船渠长400m,宽30 m。

IBIS-L采集点位于大坝下游左岸1300m处,采用连续监测模式,从2013年7月27日20时到8月2日11时,历时5天14小时48分钟。数据采集范围为-45°~45°,距离0~1299.8 m,分辨率分别为0.252°和0.50m,共获取地基SAR影像1330景。

2.2 数据处理与分析

考虑到方位分辨率与距离有关,将原SAR影像用极坐标表示,P1~P4分别对应A~D区域,Pt1、Pt6、Pt12位于坝体上,Pt3、Pt8、Pt14位于表孔泄洪闸上,R为高相干像元。可以清晰地解译出坝体A及7个表孔、右岸电站及边坡阶梯B、左岸升船机及错船渠D,特别地,位于大坝下游的4排锚桩C反射信号明显。变形监测干涉处理采用直连组合方式获取干涉图。数据处理时像元选择的质量控制标准为:热噪声信噪比大于15.0dB,估计信噪比大于10.0dB,时间相干系数大于0.50,相位稳定系数大于0.5。由于影像之间的干涉基线为零,干涉相位包含了监测目标雷达视线向的形变、大气延迟误差以及观测噪声。

生成目标P1~P4的雷达视线向相位时间序列,可以看出:(1)相位变化非常大,变化范围为-35~50mm;(2)相位变化在18时左右最小,随后逐渐增大,在次日0时左右达到最大,并维持到7时左右,随即急剧减小,至18时达到最小值;(3)相位变化明显以1天为周期;(4)从相位波动幅度看,距离监测点最远的P3波动幅度最大,P1和P4波动幅度最小,根据隔河岩大坝监测组提供的大坝中部15号坝段PL15 垂线的监测数据,整个监测过程中坝体变形量很小,这与 IBIS-L的变形结果相比存在明显的系统误差,由于在变形分析中采用了高质量的像元,可以忽略相位噪声对结果的影响,根据式(3),这种误差是由雷达视线向的大气延迟随时间的变化引起。

相位变化曲线的日周期性反映了雷达视线向大气延迟随气温、气压及相对湿度的变化,这种变化在1300m的距离上最大可达85mm。另外,大气扰动与雷达视线向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响越大。因此,利用GBSAR进行水利工程变形监测必须考虑大气扰动的影响。

考虑大气延迟相位在雷达视线向的一致性,选择稳定区域高相干像元作为参考点,将其他像元与参考点求差以消除大气影响,为此在大坝右岸靠近坝体的基岩处选取高相干像元R作为参考点,去除大气影响后可以看出:(1)大气延迟相位消除明显。(2)所有点都存在沿水流向的径向位移,且水位上升时,径向位移向下游增大。(3)坝体上点位的变形速率在0.2mm/d左右,明显小于表孔内泄水闸0.6mm/d的变形速率,这说明水位上升时,表孔泄水闸发生了相对较大的变形。(4)6d的监测时间内坝体总体变形约1.2mm,坝体 形变速率与垂线监测速率(0.197mm/d)结果相当。(5)变形序列中还存在较小的周期性大气扰动。

3 结论

(1)GBINSAR 监测获取的是区域性大面积形变信息,相对传統单点监测信息量更大。(2)影响GBINSAR变形监测精度的主要因素是雷达视线向大气扰动(如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该大坝变形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在 1300m的距离上大气扰动的影响可达85mm,其大气扰动与雷达传播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影响越大。(3)用稳定参考点法消除大气影响后,GBINSAR变形监测结果与垂线监测结果一致性较好。(4)采用GBINSAR技术监测的大坝表孔泄洪闸变形量大于坝体变形,且随着库区水位的增长,变形沿水流向逐渐增大。

参考文献

[1] 李健,雷随,田智慧,等.十进制线性四叉树的点云数据格网索引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5,40(4).

[2] 王举,张成才.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土石坝变形监测方法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36(12):2345-2350.

猜你喜欢

坝体大坝分辨率
周宁县滴水岩水库大坝坝体防渗加固处理
EM算法的参数分辨率
原生VS最大那些混淆视听的“分辨率”概念
基于深度特征学习的图像超分辨率重建
一种改进的基于边缘加强超分辨率算法
水库砌石拱坝安全复核及坝体补强加固防渗处理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
爆破作用下坝体浸润线变化对尾矿坝稳定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