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切入,彰显精彩
2018-05-07刘军兰
刘军兰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用怎样的话题和方式展开对话,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这就是教学的切入点。阅读教学的切入点是学习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一个好的切入点,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使阅读更具针对性,课堂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一、形象補充,丰富内涵
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很多文章都与名人有关。这些名人都处于一定的历史时期,与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在解读这些文本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走进名人的个性以及情怀,了解作家创作的初衷或者是情感寄托,这样以形象迁移的方式走进文本最深处,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课堂上要将樟树和宋庆龄联系起来,逐步领悟出其所蕴含的象征意义。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
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我安排学生在课余自主收集关于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再组织交流。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宋庆龄奶奶有关的课文。(出示故居图片)看,这是她曾经居住的地方,我们称它为——宋庆龄故居(板书:宋庆龄故居)。关于宋庆龄,可以叙写的有很多,课文为什么偏偏写她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呢?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吧。”
从人物形象切入,可以帮助学生轻松体会文本情感,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逐步领悟出樟树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二、列出图表,理清重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转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中注重教学策略的改善,列图表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如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要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特点,教师采用图表式进行教学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三变”“三打”中,妖精再贪婪、狡猾、诡计多端,最终仍丧生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下。这种对比、反衬的手法更体现出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高强本领。
阅读教学中应用直观的图表可以揭示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清晰的把握,进行深度阅读。这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学会阅读。
三、由题入手,把握主旨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对文章来说,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大多数的文章题目和文本内容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题目甚至已经暗示了主要内容或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线索,开启阅读兴趣之门,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有效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人物故事时,有教师就采用了这样的切入方法。首先引导学生审视文本标题,然后向学生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首先看一下文章的题目,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又有哪些疑惑呢?我们一起解决。”学生一起探究讨论,形成这样的共识:文章的主人公是徐悲鸿,主要事件是学画;徐悲鸿为了自己的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对文题中励志的原因及怎样励志还是不清楚。教师从这个词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突破了难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课题有时就是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这样从题目切入展开教学,学生的思路会更清晰,探究更具有主动性,阅读指向更明确,进而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四、说文解字,突显价值
汉字是语言的书面表达方式,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从字的来源、结构等方面切入,或者从说文解字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突显出文本的教学价值。
如我在教学《梅兰芳学艺》时,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梅兰芳的勤学苦练,我抓住“紧盯”一词教学。首先从“紧”字切入。下面的部首是“糸”,念作“m#”,再看“糸”的古文字。教师用丝线拧成“糸”的古文字状,鼓励学生猜一猜“糸”的意思。学生准确猜出“糸”就是把线绕起来。教师强调,“糸”是撇折撇折,像丝线缠绕起来的样子,带有“糸”的字大多跟丝线有关,强化了汉字音、形、义的结合。引导学生明白课文中眼睛像被线牵住,牢牢盯住一个东西看,这就叫“紧盯”。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明白了苦练的含义。
汉字文化自古就有一种特别的魅力,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找到适合的切入点,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在谈古论今、追溯古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在不断探索中提高语文素养。
找准切入点就是找到了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完全按照课文内容逐一讲解的教学方法,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了解教材特点,选用恰当的切入点,盘活切入,充分发挥其有效性,这样,阅读教学的课堂就会精彩纷呈,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张渚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