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寓教于乐中开展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
2018-05-07李慧
李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任务作出了明确的强调和要求。与其他内容比较,识字教学相对简单机械,枯燥乏味,这与小学生的活泼情趣心态恰好形成了较大的反差。正因为如此,识字教学长期运行在“一高三低”的不良状态之中,即“高消耗、低收益、低情趣、低层次化发展”。那么,究竟如何营造良好的识字教学氛围,从中取得寓教于乐的“情绪智力”效益呢?
一、寓教于乐,善于在多元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识字情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属于人的内在驱动力,它虽然不能直接地参与到人的行为实践之中,却往往在指向、稳定和强化等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不容忽视的“正能量”作用。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不仅对“情趣化教学”有着难以摆脱的依赖性,而且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兴奋点还容易转移。有鉴于此,教师只有开展丰富多元的识字教学,才能够有善教乐学的效果。
如何创设善教乐学的识字氛围呢?以“猜字谜”教学为例。比如,教师说“木目在心上”,让学生猜一猜“想”字;通过“一条白毛巾,挂在木头旁”来猜一猜“棉”字;通过“1+1不等于2”来猜一猜“王”字。再如,通过“一人在门里,一人在门外”的相互比较,来分别猜一猜“闪”和“们”这样的字。如此而为,既可有效激发课堂识字情趣,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可塑性,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激活他们的识字思维状态。
二、寓教于乐,善于在多样途径中培养小学生的识字习惯
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具有“求新、求趣、求异、求动”的天性,这既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客观基础,又是我们应予以充分利用的物质条件。在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普通话套讲八股文”模式,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果通过自主灵活的途径,善于把字词教学与多样化形式相结合,化机械为灵动,化枯燥为生动,这种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一是“猜谜游戏学字词”。教师说出“尾巴像把彩折扇,高兴时候会展开”,让学生们竞猜一个“动物”(孔雀)词语;或者让一学生动作表演——“双手抬起,双脚合拢,连续用力向前跳”,让大家猜一猜某个“动物”(袋鼠)词语……二是“补渔网认汉字”。以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一张破烂渔网,每处破烂有一些汉字,如果准确地读出一个汉字,教师就点击鼠标,把一个网眼补好,直至在规定时间内补好全部网眼为止。让小学生以多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各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三是“找合作伙伴”。两个汉字组合成词,或是近义词组合,或是反义词组合,或是一个字的不同部件组合。比如“对对子识字”,小学生各选一个词语写在纸上并贴在胸前,找一找能与这一词语相对的其他词语,以找到合作伙伴多的获胜。还有“看图贴词语”“摘果子”等形式,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用。
三、寓教于乐,善于在竞争机制中放大小学生的识字效应
学校教育是一项充满智慧和富有情感的艺术性实践活动。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它意在强调“激励、唤醒、鼓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一俗语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善于通过“展示识字成果”“开展激励评价”等活动,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识字效应。
众所周知,小学生虽小,却时时刻刻有着争强好胜的竞争心态。教师善于把握并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不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益,而且可以不断放大令人期待的良好效应。那么,如何把竞争机制积极有效地引入识字教学呢?比如,在每一个阶段(一般以两周为宜),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识字目标,教师鼓励并要求小学生在课外生活中尽可能地“多识字,识多字,识字多”,并且把它们以“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记下来;然后,每两周时间集中一次,定期展示自主識字的成果,或展示现场认读情况,或展示识字笔记;最后,在师生共同参与下,评选出本期的“识字大王”“识字标兵”“识字能人”“识字明星”“识字天才”等。这样,小学生就会在“不用扬鞭自奋蹄”中把识字学习延伸到课本和课堂之外,如校园、家庭、街道、动漫、影视广告和报纸杂志等。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识字情趣”与“培养识字习惯”“放大识字效应”相结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把小学生逐步引向“勤于识字、乐于识字、善于识字”的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