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

2018-05-07刘纯丽高祥华

科技视界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刘纯丽 高祥华

【摘 要】媒介融合大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蓬勃发展。池州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对专业和人才培养进行定位,培养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社会需求的新媒体人才成为专业发展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从课程到实践系统两个方面对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革意见。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5-0099-003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a convergence,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jor develops vigorously. Chizhou University is a local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which developes new media talent for the social needs of Anhui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ow to locate the professional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s a question to be considered as development of special disciplines. The school and student's situation considered, the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system of the talent-training pattern of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jor are analyzed comprehensively. Several proposals for reform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Application type local universities; Network and new media major; Talent training model; Curriculum system; Practical course system

1 背景分析

1.1 社会背景

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有42.4%的企业专设了基层互联网专职岗位,在线销售、在线采购、互联网营销、企业员工在线培训成为企业互联网的应用主流,同时企业对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采用比例也在政府的鼓励下提升比例明显。相关调查显示,2016年度最热六大职位都需要既是懂技术又懂新闻的新闻媒体传播学方面的人才。在新媒体背景下,社会对于传媒类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既要求能够生产出有价值、有深度、新颖内容的能力,还要求具备分析用户行为的能力和线上线下活动的策划运营能力,这对高校的新闻类专业改革提出了要求。

1.2 专业背景

自“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被李克强总理提出以来,中國社会新的产业模式已经逐步形成,在主观和客观上要求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模式顺应这些变化,要求从业人员的具备相关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2012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名称进行修订,将2010年增加的“新媒体与信息网络”更名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并积极组织申报工作,至2016年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达到124所,涵盖了985、211高校以及普通二本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对于人文与技术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繁荣起来的;虽然与新闻传播学类似,但是对于人才在创新性和可塑性的需求、技术和人文的综合性需求以及技术背景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一个新兴的开放的学科发展任重而道远。

2 现有培养模式分析

2.1 国内院校现有模式分析

当前国内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大致有三种培养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新闻流模式(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复旦大学为代表的传播流模式(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以武汉大学为代表的技术流模式(以互联网应用和技术训练为主,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三种模式代表了我国新媒体人才培养的阶段性成果[2]。

重点院校的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并不适合。首先是重点院校专业渊源深厚,专业师资齐备,能够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方向与规律;其次重点院校生源质量好,学习能力强,很多学生在完成本科学习时能获得文学、工学或经济学的双学位,成为专业基础扎实且具有特长的高素质新媒体人才。地方院校培养模式只是在照搬照抄的基础上根据已有师资调整课程,由此导致课程体系不清、课程结构不合理以及地处三四线城市的地域性限制,都对于地方性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提出了挑战。

2.2 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现状分析

池州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于2014年开始招生,2015年7月,对原中文系与原现代传媒系进行合并,成立文学与传媒学院,完成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院归属从而实现专业的融合发展。该专业拥有一支跨学科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涵盖了广播电视新闻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教育技术三个方向;有相当一部分双师型教师,具有丰富的高校教学和实践经验。

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不够合理,实践环节得不到突出;实践教学活动缺乏整体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地处四线城市,能建立的实践基地和实践内容有限;实践经费不足;缺乏具有企业从业经验的教师等。因此,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微信平台向长三角地区的政府部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新媒体公司、文化传播公司等单位发放《池州市新媒体人才需求》问卷,收到有效问卷180份。问卷调查显示对于新媒体人才技能需求包括:新媒体平台内容生产传播、网站线上线下活动策划、网站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管理及数据采集、舆情监控等。

3 科学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课程按照专业能力平台课程模块、能力拓展平台课程模块、网络编辑与新媒体统筹策划播两个方向模块逐次递升。在人才培养方面重点是互联网的内容生产传播以及线上线下活动策划与营销能力;在拓展学生新媒体知识面的基础上,重点在互联网思维层面进行训练,辅以网络应用技术。

3.1 专业认知和基础能力课程

3.1.1 专业认知能力

通过第一学期的《专业发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大学四年的课程内容,以及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方向,使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明确。重视大一暑假的《专业认知实习》,聘请业界精英共同担任实习指导教师,让学生更加感性的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能力以及应该具备的素养。

3.1.2 专业基础能力

学科基础能力课程除了包含传统的新闻传播学课程外,还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汉语》两门文学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静态影像获取与处理能力、新媒体技术与应用能力、动画设计与制作能力、新闻业务能力、动态影像获取与处理能力五大模块。在传统媒体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着重考虑到新媒体环境,例如《传播学概论》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新媒体传播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新闻采写》和《新闻评论》主要讲授的就是网络平台的新闻写作和新闻评论;同时新增的新媒体课程,例如《数字短片创作》就是以微剧本创作和拍摄作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项目实践或者是行业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中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建议在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增加网络传播心理学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完成所有基础能力课程学习后能发现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两三项技能作为专业发展方向不断深入学习,做到全中有专。

3.2 专业专长和应用能力课程

3.2.1 专业专长能力

从大三开始,学生将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方向。网络编辑方向开设网络应用技术课程,新媒体统筹策划方向开设新媒体运营课程。

(1)网络编辑能力

网络编辑方向课程设置围绕网络应用技术展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新媒体环境下的网页及APP的相关应用技术。例如《网络数据库技术》侧重于数据管理以适应于大数据时代的云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而不是数据挖掘及编程技术;《动态网页设计》侧重于网页的内容的管理和UI设计,而不是后台的搭建;《移动终端APP开发》在讲解APP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侧重于APP内容的运营与管理、APP的UI策划与设计,而不是APP的软件编程实现。综上所述,此方向的学习内容在理论学习基础上,侧重于培养学生使用新媒体技术对内容进行管理和维护以及策划与设计,不应偏向于计算机编程技术。

(2)新媒体统筹策划能力

新媒体统筹策划方向课程设置围绕新媒体运营、线上线下活动策划及舆情监控与管理展开,通过学习了解新媒体平台的的运营及营销,具备相关策划及应对新媒体事件能力。新媒体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形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例如《网络专题策划与制作》和《新媒体运营》。有些课程则应体现新媒体特点,例如《影视写作》是微电影作品创作,《网络播音主持》针对网络平台播音主持。总之,新媒体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形成了以新媒体终端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3.2.2 专业应用能力

综合创作能力课程与综合应用能力侧重于实践,通过社会调查、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4 高质量的实践体系

实践环节首先是更新理念,把实践教学置于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确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配置并安排好实验、实习实训、专业竞赛、毕业设计和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具体内容。

在实践教学培养方面突出团队合作理念,突破传统项目教学法重结果的模式,探索“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相结合模式;突出工作室在实践教学中的地位,采用老师带学生和老生带新生的传统的学徒制方式,通过专业竞赛以及模拟新媒体项目运行,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合作,优化实习实训考核方式以及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实践教学模式构成如图1所示。

4.1 基于“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的实践课程体系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一门新兴的实践性较强的交叉学科的专业。在教学过程探索“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参与式课程实践教学方式,接下来以《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为例予以介绍。

4.1.1 确定项目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安排了9学时三个项目的课内实践,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理论知识。围绕教学内容设置了“新媒体与新技术”、“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生产、政治、文化及相关思想舆论”和“互联网时代的营销、网络媒体经营、依法治网与网民素养”三个项目,每个项目设置了若干項选题,要求学生联系当前的热门事件或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解读理论知识。

4.1.2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组,由组长负责。通过查找书籍、利用互联网、知网论文数据库等方式获取资料,制作讨论课PPT。讨论课采用“阐述->提问->总结”流程,并进行小组间互评。最后从PPT制作技术、展示技巧、课题知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不仅启发了学生思考相关知识点还能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PPT制作技巧。

4.1.3 总结与小结

讨论课最后环节是老师分析并帮助大家复习知识点,总结经验,实现侧面辅导。要求课后每个同学完成一份针对本小组的内容字数在500~1000字的小结,要求包含题目、关键词、引言、正文、总结。

“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通过思考和实践,提高了学生规划和实施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符合新媒体机构的产品线结构特点。

4.2 基于工作室的实践模式

工作室的运行类似于传统的学徒制,在开放性环境中,通过师生交流、同学交流,大家的学习参与度和热情得到增强,学习潜力得到挖掘,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创业孵化模式,依托于工作室,发挥新媒体自主创业灵活的优势,增强学生创业意识。工作室是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进一步升华,可以开展如下项目:(1)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运营管理。利用微博微信平台对校内新闻报道、校园活动开展的线上线下策划宣传、校园热点事件的深度报道、校园生活服务指南等等,旨在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新媒体内容生产、管理以及运营能力;同时,学生们优秀的摄影、文字、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作品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布。(2)舆情监管和分析、网络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及新媒体产品推广营销。(3)参加竞赛。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赛达到提升综合实践能力,为就业和进一步学习储备经验,还能形成学生优秀作品库和学生优秀人才库。

4.3 多渠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是社会实践的主要组成,不仅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很好的过渡到职业人,引导学生树立务实的品质,培养踏实敬业,吃苦耐劳的品德。目前池州学院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8届(第一届)毕业生已在校外的互联网公司、新媒体文化传播公司进行毕业实习;学院正在完善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管理和指导,使社会实践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除了拓展学生的实践平台,还需要让专业课教师走出去,把业界精英请进来,实现人员互聘。第一,教师定期进入企业学习。教师通过真正参加到企业项目的运行中,了解企业项目的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丰富一线工作经验来完善和更新课堂教学内容,让教学内容不脱节于社会需求;第二,请业界精英担任有些工作室或者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还可以尝试聘请业界精英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5 总结

大学本科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和探索学习的能力;又要传授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地方二本院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要从高处大处着眼,重点是对学生的新闻理念、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全面培养,真正实现“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学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之后,既掌握新媒体内容生产和传播的理论知识,又掌握新媒体的传播技术,形成新媒体环境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上手快,后劲足”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2017-1-1]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l.

[2]張芹,黄宏.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3):185-18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
法国高校课程体系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