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种业的英雄

2018-05-07崔建玲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种业西瓜大豆

崔建玲

在我国现代种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虽然有家,但一年四季,寒来暑往,都坚守在试验田里搞科研;一年的大多数时候,因为气候变化和工作需要,他们像候鸟一样迁徙,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他们心系苍生,嘴里最常说的两个字是“责任”。他们就是为我国民族种业不懈奋斗、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育种家。

3月20日,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揭晓了“2012-2017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这些为我国民族种业而奋斗的“英雄”,他们中有的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有的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民族种业精神却永远长存,并激励着我们。

育种家的伟大,不是我们单纯表面看到的他们的努力,还有那些實实在在、落地有声的成效:济麦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4.6亿亩,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新增400多亿斤小麦和400多亿元经济效益;超级稻在全国累计推广近12亿亩,增产600亿斤稻谷;2万多个玉米品种建立了分子身份证,品种鉴定化繁为简……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每一项都可以称为伟大。

赵振东: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

用“一辈子都在与小麦打交道”来形容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振东,尤为贴切。赵振东在我国小麦育种事业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育成国内首个年种植面积超千万亩的强筋小麦“济南17”,开创了国产粮食按品种收购的历史;育成优质高产面条小麦“济麦19”和国内首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济麦20”;育成高产、稳产、多抗、广适的“济麦22”。他攻克了品质和产量协同提高、超高产和广适性两个世界性难题。济麦系列小麦品种累计推广4.6亿亩,解决了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新增400多亿斤小麦和400多亿元经济效益。可以说,山东每两个馒头,就有一个是用“济麦22”做的。

对于很多育种家而言,出品种不易,出大品种更不易,而赵振东一辈子育出的品种获得过四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一辈子育种生涯中有失败,也有茫然,而支撑他走下去的是责任。赵振东表示,“育种家的责任比天大,我们肩负着国家种业安全、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消费者健康的四大责任。责任是育种工作者的良心。”他始终认为,试验田里创造出来的纪录只是个数字,农民地里打下多少粮食更让他牵挂。

盖钧镒:80余岁仍然撸起袖子加油干

盖钧镒的生活与大豆密不可分,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豆遗传育种学家,现任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及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搜集、整理大豆种质资源1.5万余份,创新大豆群体和特异种质2万余份,主持参与研究了30多个大豆新品种,在长江中下游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实现产业化……盖钧镒将一个甲子的岁月献给了我国的大豆事业,他的心愿是“让老百姓吃着中国豆子酿出的豆浆、磨出的豆腐。”

2016年,农业部发布《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决不能放弃大豆”的口号,力争到2020年将大豆种植面积扩大到1.4亿亩,平均亩产达到135公斤。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这位耄耋老人高兴得像个孩子。“这说明大豆在我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借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我们一定会把握重大战略发展机遇,重塑国产大豆产业新优势。”

现年82岁的他,还时常卷起裤腿下地搞试验。让18亿亩耕地和60亿亩草原都有良种保障,是育种家的奋斗目标。盖钧镒说:“中国的农业必须要有自给自足的能力。”

朱英国:永不停歇的“水稻候鸟”

与其他九位杰出人物相比,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英国是比较特殊的一位,2017年8月9日,朱英国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去世,他为国家粮食安全奋斗了一生。

朱英国的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梦想着粮食丰收,但总是不尽如人意。读中学时,他挨过饿,看到过饿死的人,读大学又遇到国家三年严重苦难时期,这些经历,坚定了他一辈子搞粮食研究的决心。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每年秋天,朱英国就候鸟般从江汉平原来到广西南宁,严冬将至,又转到海南育种,直到第二年春天,通过加代育种,加快新品种的选育步伐。因此,朱英国又被称为“水稻候鸟”。

几番冬去春来,朱英国和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发现“红芒野生稻”和“莲塘早”多次杂交的后代种质非常好,就这样,“红莲”第一代诞生。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朱英国培育的“红莲型”与袁隆平的“野败型”、日本的“包台型”被国际育种界公认为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他培育的“红莲优6号”“珞优8号”等品种,在国内外累计推广1亿多亩。他致力于两系杂交稻的研究与推广,救两系研发于危难,探索两系杂交稻的理论奥秘,选育出一系列籼、硬型光敏核不育系,两系品种进入大面积推广……

如今,朱英国的学生们依然奋斗在育种的道路上。

赵久然:最好的风景是玉米田

就像赵久然说得那样,“最好的风景就是玉米田!”他的生活与玉米密不可分。

赵久然是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从2001年至今,他主持培育的品种有100多个品次通过审定,被原农业部列为主导品种的有5个,京科968的种植面积在全国近千个推广品种中位列第三;他带领团队创建的DNA指纹库为2万多个品种建立了分子身份证,从此品种鉴定化繁为简;他研发并推广应用的单倍体育种技术大幅提升了育种效率,使育种工程化成为现实。

在为玉米品种构建DNA指纹库时,赵久然和他的团队遇到的不只有技术上的难题,还有环境上不绝于耳的反对声音。即使这样,赵久然依然顶住压力,克服阻力,潜心研究,终于建成了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玉米DNA指纹库。

程式华:稻田的守望者

全国超级稻研究与推广专家组组长、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从事科研工作30余载,培育了20多个水稻新品种,获得四项国家科技奖。他敢于打破传统,独辟育种蹊径,创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能力为目标的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国稻”系列杂交稻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在三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超级稻已在全国累计推广近12亿亩,增产600亿斤稻谷,为我国粮食持续稳定增产作出重要贡献。

是什么支撑了他始终如一的科研热情?他说:“一个是责任感,科研人员要有这种责任感,我们的科研关乎千万人手中的饭碗,我们是在为中国的粮食安全而奋斗。另外一个是荣誉感。当农民竖起大拇指夸赞我们培育的品种产量高、品质好、口感佳时,那种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许勇:破译了西瓜遗传的密码

许勇是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他是农民眼中的“西瓜大王”,也是科研人员眼中的领军人物。

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国西瓜产业从基础研究、品种选育到良种产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他带领科研团队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西瓜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成功破译了西瓜遗传“密码”,奠定了我国西瓜基础科研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对于北方地区的瓜农来说,京欣系列西瓜无人不知。上世纪80年代,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选育的“京欣1号”,以其优良的综合性状风靡全国。然而到了90年代,“京欣1号”因储运性与抗病性差等原因,逐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西瓜产业必须进行产品更新换代。刚刚接手蔬菜中心西瓜育种课题组的许勇,率领课题组致力于西瓜选育工作。经过无数次筛选,“京欣2-4号”系列抗病、高甜、高产西瓜育成,并一时间占领北方市场,京欣系列西瓜全国占有率达30%,在华北华东设施西瓜主产区占有率超过60%。

“我们要永远跟着市场走,跟着瓜农的需求走。未来不断朝着简约化、节本增效、轻简化栽培的育种方向发展,把高品质、特色化作为品种选育目标,不断满足市场更加多样化的需求。”许勇说道。

王义波:用自主创新品种赢得市场话语权

王义波是北京联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育种家,与大多数人的选择不同,王义波在别人开始为退休做打算的年纪毅然从体制内辞职创业,又在公司业绩连年下滑艰难维持生计时,仍然持续投入高额科研经费,进而实现了“用自主创新品种赢得市场话语权”的创业初衷。

王义波认为,市场占有率才是品种真正的“证书”。在河南省农科院,他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科技成果6项,代表性玉米品种“郑单14”推广面积超1.1亿亩。辞职进入市场打拼,他又凭借“中科4号”和“中科11号”让公司连续多年稳坐玉米品种头把交椅。

一个重要的消息是,隆平高科将收购联创种业9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联创种业将成为隆平高科的控股子公司。面对这种情况,王义波给出了自己的坚定回答:“‘小散乱严重阻碍着中国种业的发展,如果大家都死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无法参与到全球种业的竞争中去。”

杨远柱:瞄准市场搞科研

杨远柱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隆平高科种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在市级农科所工作时,他培育出国内迄今为止不育起点温度最低的两用核不育系“株IS”。辞职进入亚华种业,他牵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由企业建设的种业科学院,从零开始重新培养科研团队。并入隆平高科后,他开始探索商业化育种体系建设,为隆平高科迈入世界种业十强打下扎实的科研根基。

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杨远柱一直坚持不变的原则:瞄准市场搞科研。他对科研团队的要求是瞄准未来5—8年的需求选育品种。“从市场一线寻找研究方向,提前谋划。这也是商业化育种区别于传统育种的核心之一。”

黄长玲:30年行走在育种田

黄长玲出生在福建省武夷山南麓的小城,小时候并没有接触过玉米,通过刻苦的工作和学习,渐渐懂得了育种对国家和农民的意义。之后,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研究员。

他牢记育种家的使命,30多年行走在育种田里,只为选育出优中更优的玉米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连续多年被列为我国西南和黄淮海区玉米主栽品种和主导品种。

他选育的多个品种在试验阶段就已经被市场看中,截至目前,他培育出了19个品种,种植区域可覆盖多个玉米主产区共20多个省,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到7500多万亩,为国家粮食增产超过45亿公斤。

徐福春:要让每个承诺像种子一样生根发芽

上世纪90年代初,一家位于辽宁省沈阳市东部郊区的县级种子门市部,员工只有3人,固定资产不足5万元,主要批发国有种子进行零售。然而,经过27年的稳步发展,当年的“路边小店”已经成为资产总额达1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员工近千人,销售范围遍及16个省,集育种、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种业集团公司——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

徐福春是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同时也是我国民营种企领军人物代表。自育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2000多万亩,累计增产粮食96亿公斤,累计获得社会经济效益超过90亿元;水稻、高粱、大豆、蔬菜等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0万亩,累计获得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

在徐福春看来,投身种业后的每一步不仅要三思而后行,更要准备“退路”。“开展育种研发,科研投入能否持续稳定?扩大制种生产,制种款能否按时支付?扩宽经销渠道,经销商的返利款能否全部兑现?”这些,无不体现徐福春的生意经,也正因此,东亚种业带着“诚信企业”的标签。

从过去到现在,徐福春一直全心全意地為沈阳城郊的农民服务着,同时也尽心尽力地为全国数亿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种子。

猜你喜欢

种业西瓜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巧切西瓜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