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透视
——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视角

2018-05-07王光煜

关键词:青年教师群体文献

王光煜

(1.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8)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未来,关系着教育事业的未来[1]。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展开专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囿于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规模和研究者的自身旨趣,长期以来学界更倾向于将其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的典型代表,纳入知识分子群体展开研究,专题研究鲜见。随着青年研究新的崛起[2]和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①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原会长周远清先生曾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始于1985年,但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改革是从1992年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开始的。深入推进[3],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内涵不断提升的历史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才逐渐从知识分子群体研究中分离出来,学术热度逐步提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②譬如,张俊超的《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廉思的《工蜂:大学青年教师生存实录》(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李宜江的《“青椒”的历史印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与生活的社会考察》(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稍显不足的是,目前就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发展整体状况的探讨尚不多见[4-5]。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尝试以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为视角,透视25年以来(1992—2016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历史进程、现实热点及未来趋势,以期为探索研究的新视角、新领域和新方法提供有益参考。

一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是一种以文献体系和文献计量特征为研究对象的量化分析方法,采用数学、统计学等的计量方法,研究文献情报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和定量管理,并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和规律[6]。本研究将相关文献的刊发年份分布和学科分布作为本次文献计量的基本指标。

2.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文献内容作客观系统的定量分析的专门方法,它把媒介上的文字、非量化的有交流价值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通过建立有意义的类目系统分解交流内容,并以此来分析信息的某些特征,测验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势,揭示文献所含有的隐性情报内容,对事物发展作情报预测[7]。本研究主要通过关键词(包含主题词,下同)的频次分析、共词聚类分析(Co-word Clustered Analysis)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关键词是用于表达文献主题或核心思想的词汇,目的是为了方便文献的储存和检索。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说明其受关注度也越高。因此,关键词的频次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某个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及发展趋势。共词聚类分析是通过能够表达研究主题的关键词在同一文献中出现频次进行统计,形成共词关系网络(即“共词矩阵”),同时对其中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进行数学运算分析,生成“相似矩阵”,并将距离较近的关键词聚集起来形成“聚类树”,进而分析判断相关研究主题间的关系,展现研究热点的领域构成。社会网络分析原本是社会学中用于研究社会成员间关系的定量研究方法。利用其绘制网络知识节点图谱能够展示各个研究主题在相互作用下的分布状况,进而揭示研究热点的整体发展趋势。

(二)研究过程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在线提供的文献管理软件(NoteFirst)、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开发的BICOMB2.0书目共现分析系统软件(Bibliographic Items Co-occurrence Matrix Builder,BICOMB 2.0)[8]、美国Analytic Technologies公司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6及美国IBM公司的SPSS22.0 统计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

1.获取样本。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学科信息量大,被公认为代表学科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9]。以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作为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学科(或专题)研究的发展态势,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大量学术水平不高的文献在文献计量及内容分析中产生的“噪音”。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15年至今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文献收全率为99.9%。“核心期刊”的中文检索依据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

本研究将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作为文献检索数据库,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采用“高级检索”的形式,以“高校青年教师”及相近词汇(如“大学青年教师”等)为“主题”进行精确检索,共获得相关文献963篇,在删除会议通知、期刊目录、人物访谈等非研究性文献后获得样本文献729篇,期刊年期为1992至2016年,时间跨度为25年。至此,共获得样本文献729篇,占可检索到的同年期、同主题文献总量(6 271篇)的11.62%。

2.提取数据。第一,使用CNKI的NoteFirst功能,将729篇样本文献的题录信息按年份以UTF8编码的文本格式导出,分别命名为1992.txt、1993.txt、……、2015.txt、2016.txt等25个文本文件,并保存在同一个本地文件夹内。

第二,在BICOMB2.0中新建一个项目,项目编号为“t25”,格式类型为“CNKI··”,使用选择目录功能,将本地文件夹中25个文本文件导入t25项目中,并以“作者”“年代”“期刊”“关键词”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操作。

第三,使用统计功能对“作者”“年代”“期刊”“关键词”分别进行统计,提取相应的基础数据(excel格式)。

3.筛选高频关键词。为避免因高频关键词抽取中存在本体关键词(如“青年教师”“高校青年教师”等)和泛义关键词(如“对策”“思考”“策略”“措施”“因素”“途径”“分析”等)影响分析结果,本研究删除了本体关键词和泛义关键词,并对同义关键词或近义关键词进行了统一处理(如将“思政工作”“思想政治建设”“思政教育”等统一为主题词“思想政治工作”,将 “工作满意度”“职业认同感”“职业满意度”等统一为主题词“职业幸福感”),最终获得有效关键词1 185个。运用BICOMB2.0的词频统计功能,将1 185个有效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根据DonohueJ.C(1973年)提出了高频词、低频词临界值分界公式[10],计算获得本研究中的关键词高频词、低频词临界阈值为44(词频为1的关键词个数为990),根据此阈值筛选后高频关键词仅剩7个,占总频次的23.14%,明显无法全面反映研究状况。因此,本研究参考了我国学者提出的高频词累积频次占总频次的34%进行高频词筛选的观点[11],最终确定了频次大于等于9的高频关键词24个(其累积频次为783,占总频次的35.11%)(见表1)。

表1 高频关键词筛选统表

4.生成相关矩阵。使用BICOMB 2.0生成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见表2)。“词篇矩阵”是针对“关键词—文献矩阵”而言的一种简便称呼,其实质是一种共词矩阵。该矩阵的第一列是高频关键词,第一行则是文献记录的编号,其中间格子中的数字(“0”和“1”)分别代表该词在对应的文献中是否出现。将生成的“词篇矩阵”以文本格式导出,命名为co-word.txt并导入SPSS 22.0,选取“Ochiai系数”,生成“相似矩阵”(见表3)。

表2 高频关键词的词篇矩阵(部分)统计表

表3 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部分)统计表

此外,在“词篇矩阵”的基础上,再使用BICOMB 2.0生成高频关键词24×24的“共现矩阵”(见表4)。“共现矩阵”中行和列均为高频主题词,矩阵中的数值则是行和列共现的次数,对角线上的数字则是该高频主题词出现的总次数。

表4 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部分)统计表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刊发年份分布

1992—2016年,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文献的增长情况如下(见表5)。文献的增长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学科或专项研究的发展阶段与态势[12]。其中,文献累积数(即当年刊发文献量与之前年度刊发文献总量的累加)和文献累积率(即当年刊发文献与上一年度文献累积数的比率)是两个重要指标。

表5 年刊发文献量与累积率分析统计表

基于表5分析可知,自1992年以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92—2003年,该阶段的特征为文献累积数较小,12年的文献累积数仅为101篇,年均8.42篇,且文献累积率波动较大。

第二阶段为2004—2016年,该阶段的特征为文献累积数逐步增加,13年的文献累积数达到了628篇,年均48.31篇,且文献累积率波动较小,总体呈上升趋势。

(二)学科分布

作为青年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的交叉领域,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深入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其研究也应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由表6可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视角与方法绝大多数集中于教育学领域,相关研究成果有692篇,占729篇样本文献的94.92%,虽体现出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具有浓厚的教育学意蕴,但也未免过于局限。按照中图分类号归类(不考虑可能存在的分类错误的因素),仅有5篇文献可以纳入社会学研究范畴[13-17]。

(三)关键词频次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不同发展阶段中出现的关键词频次统计,得出了各阶段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变化分布情况(见表7)。由表7分析发现:“教学”“培养”始终保持着高排名,“思想政治工作”排名波动较大,“发展”排名迅速提升,新的热点不断涌现,出现了“高职院校”“地方高校”等热点主题;研究的问题领域初步呈现出多维化趋势,从主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价值观拓展到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激励、职业压力等方面。

表7 关键词变化分布情况统计表

注:括号内的数字为关键词出现频次。

(四)共词聚类分析

使用SPSS 22.0,在“相似矩阵”(见表3)的基础上,选择组间距离法对24个高频关键词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到聚类树(见图1)。

图1 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图

由图1可见,24个高频关键词存在较明显的聚类关联性,大体可分为3个大类,通过分析关键词语义,并逐层累加语义信息,基本勾勒出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热点领域。

第1类可以归于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相关问题研究,其中包括3个亚类。“教学”“科研”和“培养”聚成1个亚类;“思想政治工作”“政治素质”“师德”“价值观”聚成1个亚类;“薪酬”“职称”“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聚成1个亚类。

第2类可以归于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相关问题研究。“发展”与“激励”高度关联,说明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体制机制因素制约着激励作用的发挥,而“创新能力”则成为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终极目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问题较之其他类型高校受关注度更高。

第3类可以归于高校青年教师心理相关问题研究。“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成对出现,表明缓解职业压力,提升职业幸福感,是解决高校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较之其他类型高校受关注度更高。

此外,近年来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规模迅速扩张,其青年教师的比例也随之快速攀升,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新兴热点,但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热点结构。

(五)社会网络分析

在UCINET6中导入“共现矩阵”(见表4),进行中心性(Centrality)分析,生成中心性分析表(见表8),并使用二维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NetDraw,形成社会网络分析图(见图2)。中心性的度量指标主要包括度值(Degree)、接近数(Closeness)和介数(Betweeness),其中,度值是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刻画节点中心性的最直接度量指标,一个节点的度值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越重要,与其他节点间的关系越强。接近数则反映节点在网络中观察视野,接近数越大,节点越处在网络的中心。介数是某个节点在其他节点之间的调控能力的指标,介数越大,其调节控制作用越强[18]。

表8 高频关键词的中心性分析统计表

基于表8和图2分析发现:第一,“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的节点处于网络的中心(接近数最高),节点最大(度值最高),表明其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持续热点主题。第二,“发展”形成的节点与其他节点几乎都有关联,其度值和接近数虽稍低,但介数最高,表明其是联系网络边缘和中心的纽带,极有可能形成新的网络中心。第三,“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民办高校”“新建本科院校”“职业倦怠”形成的节点处于网络的最边缘区域,其度值、接近数和介数均偏低,与其他节点的关联性较弱,表明研究者对其整体关注度尚待提高,但其有可能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未来拓展方向。

图2 高频关键词的社会网络分析图

三 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CNKI收录的关于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核心期刊文献展开定量与可视化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发展历程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高度相关。其25年的发展进程可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起步阶段(1992—2003年)和发展阶段(2004—2016年)。每个研究阶段的热点主题相对集中,且内容逐步深入,反映出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的大背景下[19],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规模迅速扩张,逐步过渡到了发展阶段,新的研究热点不断涌现,特别是发展问题一举超越教学和培养问题,成为研究的核心热点主题。2012年9月教育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优化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创新团队”[20],这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青年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热度随之迅速升温。此外,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热度也将持续提升。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发展态势良好,其形成的理论成果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国青年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的视野和问题领域。同时,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也是未来相关研究的侧重点。

(一)丰富研究范式,实现人文范式与科学范式的互补统一

范式是“存在于某一科学论域内关于研究对象的基本意向。它可以用来界定什么应该被研究,什么问题应该被提出,如何对问题进行质疑,以及在解释我们获得的答案时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则”[21]。基于样本文献所属学科的计量分析,不难发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范式趋同,超过90%的研究属教育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定量研究的方法几乎成了标配,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最“科学”。然而,面对日趋复杂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单一的研究范式、一元的研究方法容易使研究者局限于狭隘的知识领域之中,难以形成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研究者“不能停留在教育学的范围内里来解决教育问题”[22],应以多维度、立体化的视角分析问题,采取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实现人文范式与科学范式的互补统一。比如,有学者[23]将研究置于21世纪初我国一所省属师范大学寻求向研究型大学转型的时空交集下,以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的社会实践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主要采用教育叙事、深度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探讨了这场组织转型给师范院校带来的场域支配原则的变化,以及身在其中的青年教师因拥有资本类型的不同而出现了个体分化并产生不同的学术行动策略,更深层次地展示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生存与发展的真实状态。

(二)探索问题领域,实现老问题“活化”与新问题“深化”的有机统一

何谓问题?可以将其视为“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由这个反差而引起的心理困惑”[24]。就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问题而言,通过高频关键词的量化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培养与发展问题是贯穿25年研究的主线。同时,从研究热点间的整体关系来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初步形成了培养研究、发展研究和心理研究等三大热点问题领域,且新的热点问题领域还在不断建构之中。但研究者的旨趣多指向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激励、职业压力与职业幸福感等涉及学术生活领域的老问题,人云亦云的多,别具慧眼的少,容易陷入思维定势的藩篱,而婚恋与家庭、人际交往、闲暇娱乐等日常生活领域存在的新问题虽有偶有涉及,却往往浅尝辄止,尚待深入开掘。因此,“用新问题‘活化’老问题,用老问题‘深化’新问题”[25],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才能重新焕发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的生命力。

此外,通过共词聚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相对成熟、稳定,其居于研究热点网络的重要节点上,更接近研究热点网络的中心,而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结构,居于研究热点网络的边缘,有待逐步探索。需要指出的是,在本研究获取的729篇样本文献中,仅有2篇文章涉及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群体[26-27],仅占样本文献总数的0.3%,这与我国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群体规模是极不相称的*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统计,截至2015年8月,全国共有独立学院283所,教职工人数逾18万,占本科高校教职工总数近11%。数据来源:教育部关于各级各类学校校数、教职工、专任教师情况。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4/2014_qg/201508/t20150831_204489.html。。独立学院肇始于1998年,是在我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28],且其置身在相对于民办高校及新建本科院校更加复杂的场域之中。2016年,兰州交通大学博文学院青年教师刘伶利因患癌被开除事件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目前我国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群体的生存状态[29]。

(三)拓展研究时空,实现历史眼光与现实关怀的和谐统一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是时代的容颜,研究这一群体是理解社会的一个路径[30]。也正因为如此,大多数研究者都充分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现在时”状态(即在现实时空下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力求彰显研究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却忽略了对高校中那些已经功成名就抑或默默无闻的中、老年教师的“过去时”状态(即在历史时空下,其作为青年教师时的工作生活状态)的考察,使得研究缺乏历史纵深感。诚如英国学者哈罗德·珀金(Harold J.Perkin)所言:“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大学”[31]。同样,研究者如果不了解过去时空中存在过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他就不能真正了解当下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因此,研究者不妨将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置于历史时空的坐标之中,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实现历史眼光与现实关怀的和谐统一。我国学者许纪霖曾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划为六代人,以1949年为中点,后三代以“文革”为中心,分为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文革”后一代[32]。据此推知,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也有对应的六代,每一代青年教师群体都特定的发展变迁历程。有学者[33]就在此基础上,通过扫描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中、青三代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学术与生活境遇,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拓展出了历史现实感和现实历史感交相呼应、和谐统一的研究时空。

简言之,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课题,多范式、宽领域和跨时空地展现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生存与发展图景理应成为其未来拓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0-08-03)[2017-12-2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209/141772.html.

[2]樊新民.我国青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J].青年研究,1987(3):21-25.

[3]王占军.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访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J].大学:学术版,2009(11):4-9.

[4]李宜江.近10年我国大学青年教师研究的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2(6):62-67.

[5]张名.中国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研究: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5(11):123-128.

[6]朱少强,邱均平.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文献群中隐含信息的挖掘[J].图书情报工作,2005(6):19-23.

[7]陈淑平.内容分析法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方法的相关问题探讨[J].情报资料工作,2009(1):19-22.

[8]崔雷.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9]凤元杰.核心期刊刍议[J].图书情报工作,2001(5):35-38.

[10]孙清兰.高频词与低频词的界分及词频估算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78-81.

[11]安兴茹.基于正态分布的词频分析法高频词阈值研究[J].情报杂志,2014(10):129-136.

[12]谭翀,张亦慧.国内“高校学生组织”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6):90-95.

[13]周强.内地高校青年教师流动状况分析——对安徽省387名流动青年教师的调查[J].青年研究,1998(1):5-8.

[14]柳友荣.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青年研究,1998(4):27-30.

[15]种道平.武汉高校青年教师择偶标准的变迁[J].社会,2004(11):43-46.

[16]梁丽,郭成.高校已婚青年教师的婚姻满意度与成人依恋[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11):865-868.

[17]徐鹏,周长城.性别、学术职业与高校青年教师收入不平等[J].青年研究,2015(1):20-29.

[18]汪小帆,李翔,陈关荣.网络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8-159.

[19]中共教育部党组.人民教育奠基中国——新中国60年教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的伟大成就[J].求是,2009(19):37-39.

[20]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EB/OL].(2012-09-14)[2017-12-2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209/141772.html.

[21]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2002(5):33-45.

[22]费孝通.大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212.

[23]陈先哲.师范院校转型背景下“青椒”的学术行动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7(1):65-71.

[24]曹锦清.问题意识与调查研究[J].社会学评论,2014(5):3-9.

[25]孙正聿.“活化”老问题与“深化”新问题——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例[J].理论视野,2014(9):23-26.

[26]李璐.独立学院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2):72-73.

[27]王廷.分类与引导: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以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探索,2011(4):116-117.

[28]李延保,李小梅,屈琼斐.中国独立学院调查报告[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2-7.

[29]章正,马富春.大学女教师患癌被开除事件调查[N].中国青年报,2016-08-19(04).

[30]王梦婕.研究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是理解社会的一个路径[N].中国青年报,2012-09-14(03).

[3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9.

[32]许纪霖.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N].南方都市报,2010-11-12(RB14).

[33]李宜江.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与生活境遇的历史文化学考察[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4):109-114.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群体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