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龙女访谈
2018-05-06
大武侠时代
明月:对这次侠世界创世征文的设定和世界观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东海龙女:此次设定内容相当广袤博大,几乎将异界、江湖、朝堂全部囊括,“侠”的范围也随之延伸扩展,地域、情怀、表达方式相应来说,也能给予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
峨眉,一个天生就有故事的地方
明月: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为什么会选择峨眉派的故事?
东海龙女:就个人爱好而言,我倾向险峭幽美的风格。因为以前写过关于唐门暴雨梨花针的故事,原本是想写唐门的,但是被人抢先一步,再选时就想到了峨眉。
十多年前我去过峨眉山,峨眉的水极为清澈,但那种清澈不是碧绿透底,是白得耀眼。水底的石子上几乎不生苔土,干净得令人吃惊,也就完全衬出了水色的本质,清冽中透出决然,有种孤傲高洁的美。
清音阁依山傍水,古朴幽雅。无意中转到一处偏僻的廊下,没什么人,靠墙却摆了一排兰草。黑陶盆里,兰草随意地舒展。远处黑白二水冲击牛心石发出的汹涌水声,此时隐隐传来,清如磬音。
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峨眉远避尘世,不是因为孤僻,是因为它自得其乐。
这是一个天生就有故事可写的地方。
真正懂得人世间的孤寂,才能鸣响“无上清音”
明月:我们知道峨眉的故事还在创作中,现在能不能简单讲讲这部作品想要传达的一些东西呢?
东海龙女:因为对清音阁的喜欢,在我的笔下,峨眉第一任掌门,名字就叫顾清音。峨眉最高的武功,叫“无上清音”。这门武功非常厉害,自心中而发,由七窍而鸣。小处可“驱兽听禽”,与动物沟通然后驭使它们;大处可以与人类沟通来控制他们的情绪;直臻化境时,可以“呼应天地万物”。
我的本意,其实并不是写一门武功。以前有人经常问我:“你懂武功吗?不然怎么写武侠。”我总是给他们强调:武侠武侠,武只是方式,侠才是核心。从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偷偷摸摸写武侠,到今天过去了很多年,也经历了几重阶段。少时是因为猎奇,总觉得武侠世界上中奇花异草、飞禽走兽、奇技淫巧、神兵利刃的特别吸引人,自己也爱写这些,可以完全放飞自我想象,寻找到一种乐趣。年长一些后,开始意识到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殊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哪一部武侠小说,哪怕是最早的那些聂政剌侠累之类的传说,在各类武功秘籍绝世宝藏的眩目光采下,总会流露出作者对世界、对生命的追忆、反思和理想。我也开始以“武”为载体,将这些元素有意识地注入其中,才有了后来的《三眼神捕》系列。
这次写峨眉,写“无上清音”,是因为我已经人到中年了(特别强调:中年也是少女,哼)。
褪去了很多的棱角和火气,再看昔日作品中的爱恨情仇,如同锦缎上浮绣的花朵,虽然美艳夺目,却并非本质。我更关注的却是缎子的纹理。那些经线和纬线,是因了怎样的规律和驱动,才会选择如此的交错叠绕,只需其中一个小小的停顿或是改变,花纹光彩是否就会完全不同?
比如,“无上清音”。据说,要真正懂得人世间的孤寂,才能鸣响这“无上清音”。
回顾我们自己,这一生越往后走,越懂得,孤寂才是人生的本质:纵使高朋满座亲友如云,但很多事情,你终究是要一个人面对、一个人体会、一个人流泪。
可是,懂得归懂得,每个人心中对孤寂的认知,终究是不同的。顾清音只留下了法诀,传人却未必能达成他的境界。正如我们人手一册《如何写诗词》把平仄声韵背得滚瓜烂熟也不能成为李白一样。因为每个人对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这种理解本身,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苏东坡看明月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张九龄就想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商隐的感受又不同:“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峨眉的候选人,选择了不同的修炼方法,踏上寻找孤寂真义之险途。只有成功练成“无上清音”者,才能成为下一任清音阁主。
他们中有的断情绝爱,誓与木石同朽。有的随波逐流,认为通达才能放下。有的满怀热情腾腾如焰,至死不熄。有的将信将疑,摇摆不定。
我想写出很多的可能,很多的状态。里面,或许有你我的影子。
《峨眉》的故事,不是判决,是记录。
在保持原有的口味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是一条最艰难也最有效的道路。
明月:当下武侠文学的环境不是很理想,你觉得新时代的武侠应该是怎样的呢?
东海龙女:首先,武侠文学的环境不是很理想,不代表侠文化的影响力不理想。
侠文化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战国的刺客游侠墨家子弟,经秦汉酷烈侠风、盛唐热血侠情,一路流传至今,汗牛充栋的作品传说,浩浩荡荡的观众拥泵,而且如此经久不衰,甚至影响到了很多人的三观与生活。这种影响力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少见的。我以前做过一个《侠之大者》的关于侠文化的讲座,听众都是大学生,居然连走道都挤满了人,可见“侠”的魅力之大。
这么雄浑的一种文化,在转化为文学作品后,动不动“红极一时”,但也动不动“寂落低谷”,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内核仍然强大,而文学载体衰落,那就要从载体入手了。
譬如一家酒厂,曾经一度销售火爆,现在消费者渐渐流失,最主要的原因:其他的酒厂出现了。一直喝酱香型的,突然出现了清香型。不仅是白酒,还有红酒、啤酒、果泡酒、鸡尾酒满足不同酒徒不同需求,大家各取所需,产品细化之极,即使是一直爱喝酱香型的,也要不断换个口味,消费者自然被分流。
所以,武侠文学不及从前火爆,真的是情有可原。当今文学市场,百花齐放,非独武侠一家。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人的口味是最忠诚的。一时猎奇或兴趣,并不能取代长期以来的消费习惯。于是,喝惯酱香型的他,在最初一段时间的眼花缭乱后,每晚上灯下独酌那二两,还会是酱香型。然而他惊恐地发现:找不到喝惯了的那种酱香型白酒了。或者是,那酒还在,可喝起来味儿不对了。
因为,在消费者面对酒市场的百花齐放眼花缭乱的同时,酒厂也缭乱了:开发清香型!开发啤酒!开发红酒!白葡萄酒!等等。
这并没有错,然而最初的拳头产品,因为一时的销量下滑,被选择性地忽略了。在面对消费者日益挑剔的口味时,它要么固执地坚守从前的酱香,要么彻底改弦易张,但其实,在保持原有的口味基础上不断创新,才是一条最艰难也最有效的道路。
归根结底,人设框架、武功套路的改变并不是传统武侠求“变”的途径之一,奇峭刺激也不是观众的首要选择。正如我上文那个关于锦缎的比喻,浮绣的花朵再美,人们真正关注的还是缎子本身的质量。或许我们应该深入地探讨,当代社会,当代的阅读群体,他们对于“侠”究竟有着自己怎样的理解,他们渴望从“侠”的世界中汲取怎样的精神养料——毕竟,当年的金庸,正是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八字,影响了一代的读者啊。
但是,达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我坦率地承认,就我自己而言,文学素养、写作功底和思想修为都是远远不够的。或许可以写出一段还算优美的文字,或是一段抓人眼球的情节,但要能达到深触人心的高度,还需要走很久很久,甚至是,限于天资,一生都难以企及。这真是让人难过的事啊——啊——啊——啊!
所以,衷心地希望武侠越来越好,这样才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写武侠,武侠才会越来越好。
名人名家眼中的峨眉山
白居易
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家
蛾眉山势接云霓,欲逐刘郎北路迷。若似剡中容易到,春风犹隔武陵溪。
——《赠薛涛》
岑參
唐朝著名边塞诗人
峨眉烟翠新,昨夜秋雨洗。分明峰头树,倒插秋江底。
——《峨眉东脚临江听猿,怀二室旧庐》
李白
唐朝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青冥倚天开,彩错疑画出。
——《登峨眉山》
骆宾王
初唐四杰、著名诗人
峨眉山上月如眉,濯锦江中霞似锦。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朱元璋
明朝开国君主
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心。不独峨眉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峨眉山摩崖石刻》
蒋超
清代文史学家、探花
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志》
还珠楼主
民国时期著名武侠作家
正是万花含笑,齐吐香光,祥氛瑞蔼,彩影缤纷。当空 碧天澄雾,更无纤云;虹桥两边湖中,明波如镜;全湖青白 莲花,万蕾齐舒,花大如斗,亭亭净植,妙香微送。那一轮 寒月,正照波心。红玉坊前迎接神僧的百零八杵钟声,将至 尾音。清景难绘,幽绝仙凡。
——《蜀山剑侠传》
金庸
当代著名武侠作家
郭襄仍然行走江湖,希望能与杨过碰面,却始终没能再见,在四十岁那年,她忽然大彻大悟,在峨眉山出家为尼,从而开创了“峨眉派”。
——《倚天屠龙剑》